“董门南宗”书派:历代笔法只有“中锋脊”,再没其它!

古人对于所悟到的书法绝技往往保密,但是在今天这个“共享经济”流行的时代就不一样了。不断有人爆出书法秘诀,认为自己“破译”了书圣的秘密。如书法博导孙晓云认为只有“捻管”写成的字才是书法。而邱振中教授认为只有“绞转”是魏晋笔法的核心。此外,还有人推崇“棱侧”、“一圆之理”、“单边法门”等不一而足。

这眼令人眼花缭乱的书论中,“单边法门”是“怀帖过江”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自称董门传人(即董其昌书派的秘密传人),传承了董其昌的南宗笔法。这几位“董门传人”将所得笔法说得非常神秘,听起来有一种武侠小说般的魔幻感。

“怀帖过江”先生称:“家师说,师公师祖们不会向外吐一字,历来都是暗流传递。家师在广州也没向外吐一字。来澳后找不到传人,才着急起来了……我1994年遇家师于悉尼唐人街一家中文书店,当时我在看赵孟頫帖,他过来搭话……我有幸获此机缘!家师提供我笔墨砚和法帖。写纸用大号面巾纸。家师常常要我到他家练字,负责我早餐午餐晚饭,还有点心,夜宵,总之全力以赴。”

此外,这几位“南宗传人”声称“历代笔法只有'中锋脊’一件事,千古不易,再没其他了。”据说,其师门传授笔法,写过示范的字或线条后立即烧掉,避免外传。这几位“董门南宗”提出的一系列名词包括“中锋脊”、“单边法门”、“树丫头”、“半边身”、“旋身字”等。不过他们又声称这几种笔法又是二王、欧阳询等人用过的,即所谓“史上一直流传着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与米芾,董其昌的书法单边法门,据说掌握了这个单边法门,就能够把书法写的出神入化。”

“中锋脊”的含义我们前面说过是字的凸凹感。那么,“单边法门”又是什么东西呢?这个玩意又被叫“扣边线”。“南宗传人”认为是从二王传下来的结字法,写字时发力的起点与收点基本上都在字体靠左侧的一条线上(即图中“白线'),字身旋扭,发力之后顺势书写,完成剩余点画。顺势就是发力点所产生的力的延伸,也就是展示。根据手腕的生理习惯,字形要左收右放,产生视觉的立体感。

“南宗传人”认为处于边线的落笔处是发力的起点,从起点出发,手会自然回返,故落笔处也是发力的回归点。这种结字法执笔发力更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写“字'有写“一半'的感觉,所以称为“半边字”。他们认为写半边字更有立体感,而'全身字”则是不懂笔法,只是在写平面字,所谓的结构不过是搭积木式的造型改变。这就是写字时所谓的“扣边线”或者“单边法门”。

这套理论讲的有道理吗?董其昌确实曾总结王羲之写字的秘诀是“转左侧右”,也就是字要向右上方倾斜。不过这样写能写出立体感吗?从立体几何的角度来看,正面看一本书,只能看到封皮,但是当把书扭转一个角度,就可以看见这个书更多的侧面。所以将字倾斜一点写会更有立体感。所谓半边字,就是这种字的扭转。

至于扣住左边线,顺着它欹侧发力对不对?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样写字会比扣中轴线写的美术字要跌宕生姿。

但是书法中的发力收力,真的是像“董门南宗”说的这样“扣连线”而为吗?王羲之书法多露锋起笔,一落笔即发力转中锋,即中即侧,又怎么会非要扣住左边线才发力呢?颜真卿屋漏痕用涩笔,发力点无处不在,若说其发力点仅留在左边线上,而右边的部分只是借势带出,岂非与实际情况相左?魏碑书法的发力更是一反二王的“两端雄肆”,讲究“中实”,若说其发力只在边线上,更是与实际情况相左。

总之,这种江湖书诀,如令人眼花缭乱的传武门派,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说强调所讲内容是先贤真传;二是除了几位公认的大家,再也没有比他们懂行的了。但其更多是以嘴写字、大话炎炎,追求广告效应。如书画家陈放称“中国人抓毛笔的姿势错了几千年”,书法家庄天明说“王羲之是用两个指头捏着毛笔写字……二指执笔法是最科学与理想的执笔方法”等。对于这些说法不可过于较真,觉得有道理的话,吸收其部分干货也就可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