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始于2006年。2月至12月每月中旬,我们都将为读者奉上由编辑部遴选的一份书单。我们选书的标准兼顾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和趣味,重点关注思想、社科、历史、传记、文学、艺术、科学、童书等类别。望有助于大家选书读书。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美]丘成桐、[美]史蒂夫·纳迪斯著,夏木清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68.00元
本书是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先生的口述自传。贫困清苦的童年,艰苦奋进的求学路,传奇般的研究生涯,对发展中国数学事业的深度参与……传主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励志、感人、精彩纷呈的人生故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坦率,关于他牵涉其中的很多观点纷争和人际纠葛,如他与自己的老师陈省身先生在一些事情上颇多龃龉,他与一位弟子师徒不和,又如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等重要事件的幕后故事,书中都直言无隐——这份坦率,在华人传记作品中堪称罕见,事实上却是传记这一文体应有的质素。我们还可领略这位数学大家不俗的人文修养,书中收录传主创作的《中华赋》,洋洋洒洒30余页,其对文化母国文学和历史的热爱跃然纸上。
《魏玛德国》,[美]埃里克·韦茨著,姚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80.00元
魏玛共和国始于1918年,终于1933年。这个德国历史上的首个民主共和国某种程度上是此后纳粹执政第三帝国的前奏,战争与革命将这一时期冲击得动荡不已——经济、政治面临危机、分裂,但彼时德国社会在福利制度与女权、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却有了可观的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元,若干强调创造性的领域产生了诸多杰出人物和杰作,美国历史学者韦茨在这部著作中以大量相关图文史料为基础,对魏玛共和国的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电影、文学)等方面的情况加以详细介绍,条理清晰、视野宽泛、文字生动好读。此外,书中还附有魏玛时期的绘画、建筑、竞选海报、电影等资料图片,与文本相结合,宛如作者引领我们在魏玛时期的柏林街头漫步。
《克拉拉与太阳》,[英]石黑一雄著,宋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68.00元
诺奖得主石黑一雄在他获奖后的首部长篇小说中,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克拉拉的第一人称展开叙事。她的视角像一部摄像头,记录下她所见闻、感知和记忆的人物、社会、世界,同时,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的情感、内心在人工智能面前的某些默契与更多反差。多年前,石黑一雄已涉猎过科幻题材写作,本书的科幻意味虽然浓厚,但承载在科幻外壳内的,更多是作者对科技发展、人类命运与情感走向的观察、省思。进而,力图在书中探讨“爱”“人心”等关键词的深层次内涵。这部小说的故事走向对读者并无太大挑战,情节从容推进,情绪流露也相当克制,带有作者颇为风格化的细腻、内敛的文学质感,虽然讲述的是未来故事,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北方有棵树:追随大自然的四季》,欧阳婷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第一版,75.00元
这是一部自然观察和城市物候笔记,以一年的12个月份为序,记录了北京城市、公园、郊野里的自然风物,叙写的两大宗是树木和鸟,但也兼及花草、气象等等,并融入了相关阅读和观影的心得,一个自然爱好者的生活世界和心灵空间袒露在我们面前。“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书中所引歌德这句格言或可传达本书的精神。观察,并不只是看,而意味着更多。观察一棵树,不仅在它繁花似锦时,也在严冬里它光秃秃的时候;观察一朵花,不只以人类审美的视角,也不妨换以授粉昆虫的角度……只有足够投入和细致,才能看到更多。作者显然深受西方自然文学和博物学写作传统的影响,生动展示了一个人深度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所能获致的精神满足和心灵自由,令人生羡。
《最后的比分》,张品成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28.00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随着红军的到来,足球运动逐步在九堡镇开展。红军军官、红小兵、白军俘虏、泥水匠、厨子……一群人的命运被足球联系在一起。足球之外,一场关于“主义”的比赛,也逐渐分出了胜负。从事革命历史题材儿童文学创作20多年,张品成的作品显示出独具一格的叙事特征和审美品质。鲜活生动的故事推进,血与火的历史与成长话语同构,使其作品通过小场景叙事和对“小人物”的关注,确立了微言大义的革命叙述模式。张品成曾多次走过赣南、闽西,对当年苏区的历史和地理人文风貌有着丰厚的感受。由此,作家在历史的考证与补阙上下功夫,还原动态历史下的动态人物,使其作品呈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儿童文学的历史厚度。
《陈寅恪新论》,《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58.00元
2020年是陈寅恪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是《陈寅恪文集》出版40周年,很多学者撰有研究和纪念文章,本书收录了8篇。其中周清澍先生对陈寅恪生前最后一篇作品进行解读,王水照先生探究陈寅恪、钱钟书学术的异同,姚大力先生阐释陈寅恪的史学精神,陈尚君先生谈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方法,荣新江先生谈陈寅恪的敦煌学贡献、沈卫荣先生谈陈寅恪的语文学研究取向,陆扬先生谈陈寅恪的唐史研究,高克勤先生谈陈寅恪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文章不多,每篇的篇幅也不大,但均有每位作者从自己专业出发的独特角度和独到思考,代表了当下学界对陈寅恪学术的认识,对我们思考一些学科的发展方向亦有启发意义。
《秦汉文明:历史、艺术与物质文化》,孙志新主编,刘鸣、徐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188.00元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7年举办“秦汉文明”展览,展出来自国内三十多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168件(组)珍贵文物。图录编纂工作规模宏大,邀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孙志新、邢义田、杨泓等,每人撰写一个章节,讨论秦汉文明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军事武备、都市建筑、大众信仰、美术工艺和中外交通等各个方面。本书即是上述工作的成果,前半部分是专家富于学术深度的论述,后半部分是文物图录,点面结合,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时代。其中图录部分,图版清晰,印刷质量上乘,介绍文字精当到位,令人称道。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的互动》,赵冬梅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月第一版,128.00元
本书是作者继去年广受好评的《大宋之变,1063—1086》之后又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上篇讲制度史,涉及帝制、郡县制、选官制度等;下篇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演进和变迁;外篇包括一份“私房推荐书单”和对八部史学论著的解读。作者在前言中说,“与事件、人物相比,制度是历史发展中更具根本性的因素,因为它的作用是结构性的”。
但作者在讲述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历史时,辅以大量历史故事,并时有非常个性化的解读,让此书非常好读。另外华夏政治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又在宋代之后一路“倒退”等观点,在史学界算不上新论,但相信对一般读者仍有一定冲击力。
《洪水与饥荒:1938至1950年河南黄泛区的战争与生态》,[美]穆盛博著,亓民帅、林炫羽译,九州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68.00元
对1938年国民党为抵御日军进攻而在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对电影《一九四二》展现的河南大饥荒,我们可能都有所了解,但总的来说,国内相关研究非常不足,美国学者穆盛博教授广泛收集诸种史料,详述这段悲惨往事,丰富了我们的历史认知。事实上,这是一部将战争和环境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环境史著作。作者借用生物学里“新陈代谢”的概念来展开分析,认为“军队和社会的新陈代谢决定了指挥官的选择、地方社会的命运和环境变化的过程”,在此框架下梳理了花园口决堤所造成的社会和生态灾难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思考中国近代史和环境史都能有所启发。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王元崇著,文汇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79.00元
当今世界,中美关系引人瞩目,从这两个东西方大国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走向上,似可一窥今日中美关系的成因。历史学者王元崇基于对清代中美“相遇”这一历史命题追根溯源的考虑,以多年搜集资料、爬梳整理与研究的心力,完成了这部厚重之作。书中从宏观历史到个体命运,结合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力求接近乃至还原历史,从彼时世界秩序、中美贸易、官方交往、民间交流等方面分别展开叙述,进而解析中美关系的变迁。
《民族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上下册),[法]雷蒙·阿隆著,王甦、周玉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198.00元
这是雷蒙·阿隆思考国际关系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从承认国家间的部分自然状态开始,详尽论述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分析工具。在第一部分,阿隆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在第二部分,阿隆对影响外交政策的形形色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第三部分,阿隆详尽分析了自20世纪初至1960年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这一时期的权威性调查,深入体察了技术革命和外交全球化。最后一部分进入对人类行为学的分析,阐明了一个不同于马基雅维利“幽暗”观点的,也不同于理想主义者充满乐观情绪的规范的国际关系理论。
《剑桥早期内亚史》,[美]丹尼斯·塞诺主编,蓝琪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第一版,158.00元
本书由内亚史研究权威学者丹尼斯·塞诺主编,由世界各国著名的内亚史专家分别撰写各个章节。英文版出版于1990年,翻译工作开始于1998年,绵延多年。本书所谓“内亚”是指东起黑龙江流域及滨海地区,西至喀尔巴阡山之间的辽阔地带;所谓“早期”则是指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蒙古征服前夕的13世纪初期。书中着重论述早期内亚史上活跃的各古代民族,包括斯基泰人、匈奴人、匈人、柔然人、突厥人、库曼人、塞尔柱人、吐蕃人、契丹人、女真人等。这部书可作为内亚史领域专业学者和学生的参考书,也为一般读者了解内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莫大便利。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著,新星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79.00元
现代世界中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从人生的意义到自由的价值,20世纪那些最杰出的头脑都曾反复思考过。在这部讲义里,刘擎教授用平易友好、又不失深邃的方式,将19位西方思想大家的智慧呈现给我们。我们将见证韦伯“祛魅世界”的理智,发现尼采身上“天才与疯子”的结合,吃惊于阿伦特揭示的“平庸之恶”,忧心于亨廷顿预言的“文明的冲突”……走过这些巨人构建的思想丛林,可能我们观察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眼光多少会发生一些改变。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著,刘云虹、许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68.00元
米兰·昆德拉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无论时间跨度还是作品数量都算可观,但对于其人的研究有限,这本国内引进出版的首部昆德拉传记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位作家,深入认识他的作品。作为记者出身的传记作家,本书作者布里埃既善于整合与昆德拉有关的多方人士的资料、发现线索,又有很好的文学鉴赏力与文本解读能力,他在这本传记中通过昆德拉不同人生阶段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叙述、分析昆德拉的人生经历,也对他不同时期诸多作品的内涵有所揭示。
《金枝》,邵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46.00元
作品以主人公“我”为重要视角,书写了“父亲”的两次婚姻。一场祖母指定的婚配,一次时代交汇的出逃,决定了两个女人的命运,也改写了她们后代的未来。而父亲逃避了一生的家庭责任,则被乡下的前妻和城里的妻子各自承担了下来。但是,本该得到金枝玉叶般呵护的女儿,却不得不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直面这横亘在两代人中间的鸿沟。小说审视了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选择,鞭笞了“父亲”所代表的威权角色为家庭所带来的伤害,赞美了女性力量在男性主导下的弹性,同时也对她们的“牺牲”给予了无限的同情。
《钦天监》,西西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59.80元
“钦天监”是明末清初设立的观天象的官署,本书主人公即与这个官署乃至“观天象”有关联。年过八旬的中国香港作家西西虽因病右手活动不便,仍用左手耗费五年时间完成了这部题材独特的长篇新作。这部作品讲述了世代以观天象为业的主人公周若闳进入“钦天监”,他与妻子的对话串联起当时东西方思想文化冲撞、交汇的时代背景下,不同身份人物的命运起伏。书中虚构部分与多种史料文本相交织,诸多东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涉猎,对几百年前北京宫廷、市井生活的描写,产生一种特别的表达效果,是作者对历史真相、思想启蒙、东西方文化、科技交流等话题的追问与理解。
《远去的白马》,朱秀海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72.00元
这部长篇是一部书写东北解放战争的壮丽史诗,作家朱秀海曾两次参加边境作战,在采访了一百三十多位战争亲历者后,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正因为如此,《远去的白马》细节生动而扎实。小说从支前女英雄的独特视角去透视战争和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其残酷和温柔的不同侧面,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传奇英雄的群像。
《坠物之声》,[哥伦比亚]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著,谷佳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59.00元
一头两年前从动物园逃跑的河马被射杀,围绕这个新闻的种种消息让“我”沉入对一个朋友的回忆……哥伦比亚作家巴斯克斯的这部长篇小说体现出承继拉美文学的魔幻与写实的风格,在叙述书中主人公的经历时,对于拉美社会特别是哥伦比亚当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生动呈现,写实笔触带来强烈情节张力的同时也颇具折射社会现实的冲击力。此书问世后在拉美乃至更为广泛的阅读范畴内颇得好评,是当代拉美文学的重要收获,摘得国际都柏林文学奖亦在情理之内。
《养蜂人之死》,[瑞典]拉斯·古斯塔夫松著,王晔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49.00元
这是一部洋溢着哲思、诗意,带有北欧色彩的长篇佳作。瑞典作家古斯塔夫松在他这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中,用含蓄的笔触讲述了一位疑心自己不久于人世的养蜂人所选择的生活,以及他对疾病、生死的看法,特别是他对往昔的追忆与人世生涯的眷念。作者以小说主人公留下的笔记所进行的陈述,未尝不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长居瑞典、对北欧文学以及古斯塔夫松本人的写作有着持续关注和了解的翻译家王晔翻译,某种程度上也保障了中译本的品质。
《十四岁很美》,王璐琪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30.00元
刚过完十四岁生日的少女姜佳不幸遭遇侵害,嫌犯是父亲朝夕相处的同事。突如其来的变故将少女的生活撕开惨痛的裂缝,父亲因愧疚离家出走,母亲歇斯底里,同学投以歧视的目光……让人窒息的生活氛围中,少女如何实现自我救赎?王璐琪擅长描写特殊儿童形象,留守儿童、失亲儿童,以及本书中身处于艰难处境中的少女。在“儿童本位”观念的辉照下,以内倾型叙事技巧,深入特殊形象的深层心理,为精神困境中的儿童群体发声。作者不讳饰世界、人生、命运的本来面目的同时,又悲悯和抚慰着她笔下的人物,给脆弱者以勇气和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