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堂1109 || 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早上好

欢迎您来到博瑞智早课堂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文章是

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相信许多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孩子因为一点小事突然发脾气,大哭大闹;
严重一点的,甚至还会摔东西、动手打人。
这个时候,如果你妥协,去哄他,那下次多半还会故伎重演。
而如果你压制孩子,孩子可能会害怕你,不敢再忤逆,但他却会私下把气撒在其他地方。
比如欺负弱小的弟弟妹妹,攻击年迈的爷爷奶奶。
似乎无论你怎么做,孩子的坏脾气就是无法彻底消解。
这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01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
为什么你的方法不管用?
第一种情况,假设你选择了妥协。
你依着孩子的要求,去迎合和满足。
那么在这场“战役中”,他赢了,你输了。
从中孩子会形成一种感觉:
攻击是万能的,可以让我成为「强者」。
此后,他便会逐渐习惯使用攻击性,去「掠夺」他想要的一切。
第二种情况,假设你没有妥协,而是反过来通过训斥、讲道理让孩子妥协。
因为忌惮于你的权威,孩子会认错,会做出所谓的改正。
但在这个“被制服”的过程中,他同样也会产生一种感觉:
攻击是万能的,可以驯服「弱者」。
他认同了你,同时也会学着你驯服他的方式,去驯服别人。
说白了,就是把攻击性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专门欺负关系中的「弱者」。
而当身边没有「弱者」的时候,他可能还会再度面向你,发起被动攻击
即采用消极、恶劣、隐蔽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比如拖延、敷衍、不合作等,以此来「攻击」你。
就像一个小女孩被强势的妈妈催促着写作业的时候,她心里非常反感,但她不敢直接表达出来。
于是,她会通过一次次把简单的数学题故意算错,来「攻击」一旁心急如焚的妈妈。
一开始,妈妈可能会感到很不可思议:
“这些都是你会的题呀,怎么还算错那么多呢?”
慢慢地,妈妈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生气,最后甚至还会暴跳如雷,让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面对孩子的攻击,无论是「妥协」还是「强势驯服」,其实都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欲。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被「卷入」到孩子的世界。
你被迫在孩子的地盘里跟他争高下,不断与之纠缠,而这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攻击欲。
02

理解了这一点,再去谈“怎么办”,也就清晰了:
拒绝卷入,拒绝与孩子的情绪纠缠。
具体要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
孩子在学校犯了点小错,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
回到家以后,他冲你发脾气,死活不肯写作业。
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呢?
你有2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
介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帮他处理当下的问题。
比如好言好语地哄他,答应他提出的各种要求,求他乖乖去写作业。
或者不停地讲道理,压制孩子的情绪,强势命令去写作业。
如此一来,就会很容易像前面所说的,过度卷入到孩子的世界,并助长他的攻击性。
第二种处理方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
单纯看见孩子当下的情绪,不做介入。
比如平静地回应他:
“我感觉到你好像很生气,似乎正在针对我。”
许多孩子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否认。
“我才没有,我只是怕你听不见,说话声音大了一点。”
这个时候,不要急着辩驳,也不要急着去揭穿,安静地听他说就好了。
也许他会向你承认事情的原委,
也许他什么也不打算跟你解释。
那都没关系。我们不需要介入去帮他解决问题。
只需要单纯地看见他的情绪,与他同在,就足够了。
接下来你会发现,当孩子的情绪被你接住的那一刹那,他的攻击性就会开始减轻,并逐渐消散。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困惑:
不去帮他解决问题,孩子怎么可能会变好呢?
然而事实是,
不介入孩子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03
不介入,为什么会更有用?
足够好的父母,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孩子进行情感转化,促进孩子的心智化成长。
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给孩子的情绪体验「命名」
将孩子不能忍受的情感赋予一个名称,一个概念,让它变得更加有逻辑、更加理性,然后再返回给孩子。
你生气了是吗?
你害怕了是吗?
当一种情感被命名以后,它就会从「模糊」变成「具体」;从「难以承受」变成「可以承受」。
当孩子的锋芒被你温柔地接住、命名并返还以后,他会切身体验到这种以柔克刚的美好感觉。
然后逐渐地,他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尝试接住、命名、消化他内在的种种情绪情感。
如此一来,他也便会逐渐恢复智慧和理性,去看待和解决现实中困扰他的问题。
就像平时,当你情绪不佳的时候,有个人愿意听你吐吐槽就够了,因为发泄完了以后你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但如果那个人总是急着替你做分析、出谋划策,你反而会觉得抗拒,甚至还会有一种被对方干涉的不适感。
同时泛化到与孩子相处的方方面面,亦是如此。
当孩子在学习上压力过大,时常出现情绪问题时,
你并不需要介入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亦或提供更多智力方面的帮助。
你只需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就好了。
04
这听起来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是相当难的。
因为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攻击,我们很难做到情绪不受干扰。
主要原因有2点:
其一:我们害怕攻击和冲突。
首先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多是鼓励孩子要乖,要听话,不太能容忍孩子存在攻击性行为。
当我们的文化无法包容孩子的攻击性,身为父母的我们,往往也很难容忍得了。
也因此,我们时常会听到父母愤怒地冲孩子大喊:
“我生你养你,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没有资格冲我大呼小叫。”
而当我们透过心理学的视角去看,
孩子出现攻击性,多半是他在某一方面不爽了,不高兴了,受委屈了。
因为无法承受这部分强烈的负面情感,所以他要通过攻击别人来释放内心的不快。
他是在攻击你吗?
不是!他其实是在向你求助。
这时,我们眼前看到的,便不再是一个充满恶意的攻击者,而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可怜孩子。
其二:我们自己也不曾被接住过。
很多父母,从小生活在一个缺乏包容的环境里,内在情绪情感从来不曾被接住。
也因此,他们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将「忍受不了的情感」进行合理地转化。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自我觉知与成长
可以尝试进入一段安全的关系,去体验这种情绪被接住、被涵容的感觉,从中去成长。
也可以通过冥想、内观、写日记等方式,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下与自己联结,自我觉察。
去觉察真实的内心,去释放未表达的情绪。
去拥抱曾经那个充满恐惧、无助的内在小孩,让自己的内在情绪慢慢被接住,实现自我赋能。
以一个成人的姿态陪伴着内在小孩慢慢长大,是每一位父母的功课。
你成长了,孩子会跟着成长;你成熟了,孩子也会跟着成熟。
今天的早课堂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