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
恢复高考44年来,我国高校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工作到自谋就业,尽管高考反复扩招,文凭持续贬值,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一方面盼望子女考上985、211出人头地的心理预期之热度强劲,乡下的土猪立志拱大城市的白菜就是明证!然而,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社会人才阶层的固化,就业竞争的严重内卷,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躺平一族,昔日通过高考普通百姓的子女也可以鲤鱼跳龙门的光环曾几何时黯然失色却是事实。今天编发的《话说高考》一文,从侧面也触及到了这一严酷的现实。
无高考,不青春!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这个话题是能够将新中国的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以及00后交集的唯一话题。关注《金鸽子文艺》的广大读者您怎么看。欢迎参与讨论、留言或来稿!
辛丑年数亿人瞩目的高考,已于昨天顺利结束了,但高考的话题与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源远流长,日新月异,比夏天还要火热。当然,高考这个概念,现代中国才有,新中国诞生后,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走进亿万人民的心里,成为一个热词。这同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密切相关。它是民族兴盛,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选拔人才的工具,它的出现既受西方文化影响,更是脱胎于隋朝初露端倪,唐宋迅速发展,明清达到鼎盛的科举制度。但它与科举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这个工具,在客观上,虽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无庸讳言的是它仅为一人所用,为孤家选拔人才。参与的多是豪门旺族。而高考从它一出现,就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高考这个工具不仅大大增强了社会属性,并且具有了广泛的人民性。由于高考牵动着数亿人民的心,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高考要更合理更公正更科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实,高考改革一直在探索中,近几年舆论的焦点在于各地的实控分数线和加分。我国人囗众多,幅员辽阔,各地方的发展很不平衡。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可能一刀切,有剪刀差是合理的。部属重点大学当然应以培养高端人才为本,面向全国录取优秀学生。有人说要取消一切加分,这种说法失之偏颇。烈士子女,未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子女,还有见义勇为,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考生适当的加一点分还是必要的。不过,坚决取消那些能够暗箱操作,败坏社会风气的加分,必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升,相信这些方面会更加公平公正,更加人性化。社会上有一考定终生的说法,很多家长基于此,给孩长施加较大压力,有一些做母亲的,为送儿子赶考,特意定制了旗袍,更有甚者,在考场门前跪拜,求上天保佑,闹了不少笑话。其实,那是一个伪命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大建设时期凾需各方面人才,一些敢做敢当的人迅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状元。品德标兵、生产能手层出不穷。人人有争先勇气,个个有用武之地。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就业岗位大量增加,发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受过高等教育的基层工作人员的收入早已大大低于外出打工的农民,直至今天小商小贩,各类手工业者以及大小包工头,谁不比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小教师,事业单位的普通员工过得滋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一波又一波下海潮流,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中、小学教师、机关干部放弃了原有的稳定收入和安逸的生活环境,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前一时期媒体有报道:在快递行业,有千千万万硕士在风雨中奔波,在杭州有很多高学历人士在竞争社区管理岗位。在全国又有多少大学毕业生奔赴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战斗在扶贫岗位上。无数事实可以证明:一考不能定终生,一考也定不了终生。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听人说外国的掏粪工都是大学毕业生。当时还不以为然,现在终于懂得那将成为一种必然。随着我国日益强大,人们对知识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大学宽进严出也将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人们对高考的认知也必将回归理性。
来稿强调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文责自负。同时附上作者简介和本人近照,并发送至364393068@qq.com电子邮箱。稿件投出后半月之内请勿他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