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历史新高,长江四大家鱼产卵43亿粒,意味着禁渔能逐步放开了?

近日,三峡集团传来好消息,据监测结果显示,今年长江宜都江段鱼类总产卵规模大约有50亿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规模约为43亿粒,这一数据,远远超过了2019年监测到的30亿粒,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成果,得益于三峡水库实施的促进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生态调度实验。

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生态调度实验,解释这个之前,先得了解什么是漂流性卵,一般情况下,鱼类产的卵有黏性卵和漂流性卵, 黏性卵的鱼卵有黏液,产后能够粘附在水草、海藻或岩礁上,比如鲤鱼、鲫鱼等,因此黏性卵鱼类既可在静水环境中产卵,也可在流水环境中产卵,而产漂流性卵鱼类只能在流水环境中繁殖,如果将河湖阻隔开来(如筑坝),它们的种群就会逐渐衰落,常见的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俗称四大家鱼。

解释了这个问题,再回到生态调度实验,这些产漂流性卵鱼类只能在流水环境中繁殖,而三峡水库无疑就给这些鱼类产卵设置了一道屏障,因此,就需要人为的干预,从2018年开始,三峡水库正式启动促进“四大家鱼”繁殖产卵的生态调度试验。按照长江防总调度指令,连续增加三峡水库的出库流量,形成三峡下游涨水的过程,为繁殖期的长江鱼类提供水流条件。

今年的生态调度实验,从5月29日,三峡出库流量按10000立方米每秒控制,到5月30日,三峡水库按照每日1200立方米每秒的增幅逐日加大出库流量,持续到6月3日。

也就是制造“人造洪峰”,为长江中游四大家鱼创造合适的产卵条件。监测结果表明,生态调度促进产卵繁殖效果显著,长江四大家鱼产卵规模逐年增加。

通过这几年的生态调度实验,四大家鱼的产卵量已经创历史新高,从2019年的30亿粒,到今年的43亿粒。

那是不是意味着长江的禁渔制度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可以逐步放开捕捞呢?

确实,我国长江禁渔从2002年开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长江的鱼类资源逐年增加,而且鱼类种类也在增加。

今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学团队首次在长江干流中游嘉鱼江段发现了一尾刀鲚,这是时隔30年后,在长江嘉鱼段首次发现刀鲚,也就意味着,刀鲚在嘉鱼段开始恢复洄游。足以说明长江生态在变好。

当然变好的情况,不止体现在刀鲚上,还体现在长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上百斤的鱼类,比如,长江见过最大的花鲢鱼可达50公斤,长超过1.5米。有人曾在长江中捕获到了一条重达400斤的青鱼,而在重庆云阳龙缸景区的长江支流石芦河也发现一条3米多长、300多斤的胖头鱼(鳙鱼)。这些超大个体鱼的出现,都是得益于长江生态变好的原因。

但长江禁渔是也称为“长江禁渔期制度”,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禁渔期制度,禁渔期:以葛洲坝为界,以上河段为每年的2月1日至4月30日,以下河段为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

到2015年调整禁渔制度,主要是延长了下游的禁渔期时间,从三个月调整为四个月,从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

随着这些年,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变好,鱼类资源逐年增加,长江的禁渔措施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反而是有的地方,愈加的严格。

而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

当然,各地的政策有所区别,但重点都是要禁捕,保护鱼类资源。

那为什么禁渔政策没有松懈,反而加码了呢?关键还是在于,长江的生态,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长江中已经找不到长江白鲟的身影,中华鲟也面临着野外灭绝的风险等等。

四大家鱼的产卵量增加当然是好消息,但是恢复长江鱼类资源,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加大力度之外,我们的老百姓也要自觉遵守法纪法规,共同保护长江生态。

相信,十年的禁渔结束后,到2030年,我们又可以看到,小河小溪中到处都有鱼虾的场景,我们的孩子也能体会我们儿时在小河小溪中,随手可以捕捞到鱼儿的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