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醉荔,纤手破冰
每日8点,文化早餐 ▵ 点击 拾文化 关注 / 置顶公众号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抟物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本文摘自拾文化旗下素食平台纯素荔枝晶莹圆润,肉冰嫩,汁甘酸。如果多吃几颗,口中还会有轻微灼烧的快感,像喝了碗欲罢不能的酒。壹被荔枝迷倒的文人不计其数,大家纷纷写诗表达对荔枝美貌的称赞。比如“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或者“皮似丹罽,肤如明珰,润侔和璧,奇逾五黄”之类。
但是这些欣赏,比起白居易作为头号迷弟对荔枝的喜爱,那都不算什么。在白居易的眼里,荔枝犹如一个冰肌红裳的少女,从外到内都是精致夺目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很郑重地,白居易在请人给荔枝画的图上作了序,极言其色晶艳,味甘美。
他还专门作诗很有趣地描述了初尝荔枝时的惊艳之感。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诗句里透出了一股浓浓的“不管我怎么比拟形容,都写不尽荔枝美味”的激动、赞叹和喜悦。这倒也不是嘲笑白老没见过世面,毕竟荔枝原来只产自岭南,山高路远,千百里不止。从汉至清,荔枝都把中原人折磨得够呛。贰自从岭南荔枝作为贡品进入了汉朝宫廷,帝王们就为多吃一口荔枝费尽了心思。汉武帝元鼎六年破了南越,就迫不及待地修了座“扶荔宫”,从交趾移植了上百株荔枝到长安的庭园里。
可惜,南北气候水土差异太大,武帝这百株荔枝树都枯死了。武帝不死心,每年都继续移植。几年之后,只有一棵荔枝树长得稍微茂盛些,但不结果子。对这棵没死的荔枝,武帝很是珍惜。没想到最后这棵荔枝也枯死了,武帝伤心得把十几个看管荔枝树的官员们都问罪诛杀了。从此以后,中原宫廷就老老实实地等着南方岁贡,不再费心挖荔枝了。叁杨妃啖荔枝,千里红尘,劳疾民生。这样的关联,在文人评论里也是屡见不鲜。荔枝本无罪,却因后宫宠爱而沾上了几分“恶名”,实在可惜。不过大概也正是因为人们对荔枝这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才更显得它美味珍贵。没办法,鲜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尽管荔枝还是鲜食的好,但荔枝这个小傲娇实在是太不易保存。所以人们又想出了保存荔枝鲜味的蜜煎风干法。蔡襄《荔枝谱》里记载,制作荔枝干,就是把鲜荔枝放到烈日下灼晒,直到核硬,然后存到瓦瓮里,密封一百天“出汗”,出汗后的荔枝干既可长久保存,味道还纯正。
此外,蔡襄还给出了红盐渍和蜜煎二法。经过盐渍加工的荔枝,因能长期保存,所以转卖到中原也很受欢迎。大大缓解了那些欲吃荔枝而不得的好食者的相思之情。肆撰有《图经本草》的苏颂认为,荔枝吃多了也不碍事,不伤人,要是不小心吃多了燥得慌,喝杯蜜浆解热就可以了。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表示,苏颂讲的是瞎话。“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疼。”荔枝吃多了是要发口疡的,牙龈肿痛和火气大的人就不要去作死了。
确实,荔枝食性温热,要真像苏轼想的那样“日啖荔枝三百颗”,估计会醉倒在一片心胃火海之中吧。所以,想要多吃几口荔枝,还需注意搭配淡盐水、绿豆汤、凉茶等祛热的饮品一同食用。
荔枝特殊的生长环境,让它显得珍贵难得,也让古人思之欲狂,将荔枝味比作天上酪浆。能一解荔枝馋味的我们,如果能想起武帝、杨妃之类的往事,就会知道,食物与人的羁绊,是多么的不动声色又牵动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