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师】师者当“立”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在文学上提出了“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主张,旨在建立一种文学新秩序;《礼记·中庸》也有“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样的名言传世,强调要有所为须事先做好谋划;最著名的当属孔子提出的“三十而立”。
孔子里的“立”,向世人说明生于天地间,要实现人生价值应该有所成就。就他自己而已,一方面表现在自己能够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的确如此,尽管官场失意但说到办学还是值得称道的,不仅有弟子三千愿意追随,还教出了著名的贤者七十二人;另一方面在于孔子在思想上有着自己的主张,儒家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不言而喻,即使在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他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为后人所学所用。
就教师而言,作为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又作为“育人”的群体,我们也应当在“立”上做一些思考,做一些努力。
教师的“立”,应立足于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要一个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具备更加高的素质。尤其在网络化的现在,信息的传送速度快,范围广,个人与集体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之前网络爆料教师侵害的事件,让我们在感到震惊和愤怒的同时不得不审视自身在师德方面的学习和强化。从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身后是教师这个群体。因一己私利置群体荣誉而不顾,自然会在违反法律、背离道德的同时无法立足于由人组成的社会。
教师职业上的“立”,还表现在教师的本职工作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坚守课堂的阵地是教师践行神圣使命的主要途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自然人的我们总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得到他们的肯定和尊重,这是既是心理的需要,也是获得前进的重要动力——至少来自学生、家长、同行、领导、社会等方面的赞扬告诉我们没有做“无用功”,而且及时的肯定也能够让我们能够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期获得更大的教育收获。
具体到工作而已,我们需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同时兼顾自身专业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二字上下功夫。不管承认与否,当前很多考核、评比会将教师的教学成果作为重要的参考,可见仅仅品德高尚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老师。只有做到“德才兼备”、“有德有行”,才能在行为上影响学生,在品性上引导学生,在知识上传授学生。也只有如此,才能教育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学生,而教师本身也才能够更好的立足。
教师的“立”,不仅要能立足,还要有立场。有立场就要求我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是教师突破窠臼、成就自我的重要条件,也是避免变成“教书匠”的重要保障。我们的工作注定我们不但会在语言上影响学生,也会在行动上影响学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可是比起语言和行动,思想更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影响。尽管这种影响短期之内未必可以看出,也正是因为思想有这样一种“隐藏”的特性,我们更应该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思想作为引导行动的意识形态,往往支配着我们去思考、去行动、去实践。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等等,除却“教育家”的称谓,都可以被称为“思想家”。当然,要每个教师都具有教育家那样的思想未免有“拔苗助长”的味道,不现实,也很难贯彻。教师要有自己的立场,首先充分利用外部条件。现在好的教育思想很多,那些“大家”之所以为“大家”,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自然是值得学习的。
所以在种种思想主张中,选择一个自己需要的去学习和运用。因为思想之所以为思想,总是有符合实践的共性,而且这样的思想也必然已经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够指导我们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甚至是错路。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内化,与自己的想法相融合,由“为我所用”到“为我所创”也就有了现实的可能。
其次,我们心中还应该有一个理想的教育世界,这个世界切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情况,也符合教师自己的能力,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范畴。当理想的世界和现实的教育发生不同时,去思考原因,找寻改变的方法,久而久之,理想逐渐变成现实,而显得高深莫测的思想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知”与“行”也就合一了。
作为教师,我们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作为教师,我们能够影响孩子,这又注定了我们的不普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需要“立”。既能立足,又有立场,才能为我们的教育生涯少留遗憾,甚至不留遗憾。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