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研究也应该“接着讲”

最近,有人把华中师大戴建业2013年的一篇文章《必修还是选修?——“大学语文”课随感》又搬到网上。戴建业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当时已是一名较有名的专栏作家,他自称此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当时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特请他对此谈点意见。这篇文章成为当时“必修派”的一个重要声音。今天戴教授已成为网红教授,拥有众多的粉丝,重发此文一定能继续壮大必修大学语文的舆论,对此我们全国大学语文同行要对他表示感谢。

不过大学语文要真正赢得在全国高校的必修地位,仅有社会舆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强大的学科理论研究支持。我们知道,学术研究中有一句话,叫做“接着讲”,是说搞研究不等于“创意写作”,必须在前人的研究资料基础上“接着讲”。戴教授不是大学语文的专家,从他的专著、编著、随笔集、论文、承担课题、科研获奖看,也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对此我们不必苛求,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只是我们搞大学语文研究的人应该知道,讨论大学语文“必修还是选修”,只有当前的舆情还不够,还必须从理论上,从史料上“接着讲”,就是了解大学语文的历史,找到必修大学语文的历史证据,那么以下几条我想是必须提到的:

首先是这门课在民国时期就是所有高校的必修课,1938年春,教育部整理大学科目表,其中一项就是“国文及外国文为基本工具科目,在第一学年终了,应举行严格考试。国文须能阅读古文书籍及作通顺文字。至达上述目标,始得毕业。”并规定各类学院必修国文课的学分,其中师范学院是10学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等分别为4学分至6学分不等。

1943年8月,民国教育部推出“部定大学用书”《大学国文选》,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作序说:“大学一年级之国文学程,为共同必修科目,所以养成学者理解载籍之能力,与运用文字之技术,以期渐进而阐扬固有之精粹者也。”说明了必修大学国文课的理由。我们当然不是说民国教育部规定必修大学国文课,所以今天教育部也要规定必修大学语文课,我的意思是,我们共产党的教育部,肯定是比民国教育部更加重视母语教育的。

再看大陆高校重开大学语文课四十年以来的资料。

1981年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在大学语文教材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匡亚明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革命家,延安时期,他住的窑洞就在毛泽东和康生的窑洞之间,解放后又长期担任各项重要职务,他的意见可以说也是代表了党和国家对这门课的意见。

1986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召开第三届年会,《光明日报》发表“二百多名学者认为大学语文应尽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专题报道,说:“与会学者认为,大学语文这门中国特有的边缘学科,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职能,它可以配合和辅助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课,加强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忠诚品德、思想境界的培育;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锻炼提高各学科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只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上述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稳定语文师资队伍。”

1990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召开第四届年会,《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均进行报道,《解放日报》的标题是“苏步青希望大学语文教师教育青年一代学好、用好语文”,《光明日报》的标题是“百余名专家呼吁:大学语文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1986年3月9日,匡亚明、徐中玉、侯镜昶在《文汇报》发表联名文章《大学语文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指出:大学语文课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职能:第一,它可以有力配合和辅助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课,加强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忠诚品格、思想境界的培育。  第二,它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对古今中外一般的文化素养,开阔眼界,拓宽胸襟。第三,它可以切切实实地锻炼提高各学科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运用文字表达工具——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为全国统编教材撰写出版前言,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6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会议形成的“纪要”建议教育部把大学语文作为全体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来开。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38号文件(函)转发了这个纪要。事后虽然教育部说没有规定必修大学语文课,但是教过公文写作的老师都知道,公文中的“附件”和正文是同等效率的(除非说明仅供参考云云)。

还有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在讨论大学语文“必修还是选修”时,社会舆情可以不知道这些史料,但大学语文教师及研究者应该把它们作为重要证据提出来,然后“接着”发表我们的意见。我们还要呼吁《中国社会科学报》这样的媒体,在采访戴教授这样的网红人物之余,也应该采访大学语文研究专家,听取他们对于大学语文史料的介绍,否则,每次讨论都停留在社会舆论层面,热闹是热闹,终归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