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导读选(6)世说新语

鲁迅说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实它还是“语言的自觉”时代,那个时候“文”与“言”还没有怎么分离,大量的创作都是口语记录,对口语抱着高度欣赏的态度。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文学就是语言艺术。《世说新语》共分三十六门,“言语”排列第二,“文学”排列第四,也可见两者地位的重要,同时可见两者相去并不远。

课文从“言语”和“文学”两门各选数则,下面各以第一则为例:

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㳌渫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言语24)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文学3)

感觉言语即文学,文学即言语。魏晋人士说话像写文章一样,写文章像说话一样,也许这正是“魏晋风度”的一个标志。

本课还想解决古文翻译的问题。历来教学古文,首重翻译。初学文言,翻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但是翻译是一枚双刃剑,它也能解构文言。现代汉语不是凭空来的,它有三个来源:1.现代口语;2.文言;3.(外国)翻译语言。文言是现代汉语的雅言传统,当我们说“京派文学”,当我们说语言“文明”的时候,往往都是说的这一传统。当现代汉语取代古代汉语时,文言发生了如下变化:它的一部分已经死去,成为专家和中文系学生研究的文献;它的另一部分还活着,成为现代汉语中的雅言。大学语文是公共基础课,所以本教材给古文学习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学习活在现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目的是丰富我们的语库,提升我们语言的高雅程度。

所以本教材提出三个原则:译与不译,注与不注,选与不选。

【译与不译】  翻译是一枚双刃剑,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已经死去的古代汉语,但也可能剑走偏锋,把仍然活在现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也排挤出现代语库。它好像是一个把门人,古人必先更衣,换成现代人服饰才可进来。然而我们今天仍能欣赏汉服表演,为什么就不能欣赏活在现代汉语里的古代汉语呢?把现代汉语来源之一的古代汉语排除出我们的语库,是否和我们语言的日渐粗鄙化有关?值得认真思考。所以本教材观点:文言文可译与不译,已死去的古代汉语要译,仍然活在现代汉语里古代汉语不译。

什么是死的语言?什么是活的语言?课文里有一则: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文学5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活的语言,“訏谟定命,远猷辰告”以死的语言,谢公自然有他政事上的考量,但我们以语言为标准,赞同其子弟的选择。

再回到课文第一则,“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㳌渫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㳌渫”,水势波澜叠荡的样子,要译,“㳌”字一般输入法中都找不到了,说明死了。其他几个词改写即可,“嶵巍”今多作“崔巍”,“磊砢”可改写成“磊落”。至于“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这几个词多好呀,不译也看得懂,这就是活在现代汉语里的古代汉语。

课文还有一例: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言语31)

这是“楚囚相对”成语的出处。有的教材连成语也译,大错特错了。什么是成语?成语就是古代的语言已为今人约定俗成的接受,再遇上那种没有出息的人,只须直接批评“楚囚相对”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再说“像楚国的囚徒那样面对面坐着”。

“译与不译”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学习是层积的,初学者要多译一些,随着学识增长,就可以逐渐少译,已经懂的会用的可以不译。所以小学语文、中学语文,要多译一点,大学语文,可少译一点;即使同一个年级,文言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允许他们少译一点(但前提是要求在语言文字中多用一点),不太好的同学应该多译一点。

【注与不注】  文言译注,除了译,还有注,譬如“楚囚相对”这个成语包含的内容,就是靠注的,假如用译的方法,译文就会臃肿不堪。“注”和“译”也是一样,应该随着学级递增逐渐减少,譬如“楚囚相对”一篇,中学就选过,大学语文再选,注就应该少一些,否则中学语文岂不白学了吗?当然除了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同样的注,大学语文应该更深入一些,中小学可以讲“然”,大学语文要讲“所以然”。譬如“藉卉”一词,中学可以直接注释为“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大学语文则还要讲讲“藉”和“卉”的意思。

再如《赤壁赋》,这是千古美文,中学大学都可以选,好文章是不怕反复选的,但要有程度递增。但是我曾经分析过,有一种大学语文教材,它的注释和中学语文教材一样多,而且程度上也没有什么深入,这肯定不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现象多了,就要被人说成“高四语文”——其实连高四语文也不如,假如真有高四语文,难道不应该比高三语文更高一些吗?

【选与不选】  课文选篇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环节。选文言文要考虑学生程度,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所选的篇幅自然不一样。一般来说大学语文可以比中小学语文更高深一点。但是大学语文也不是高不封顶的,它不能高到中文专业去。所以本教材编写有一个内定的标准,就是文言课文一般不能超过30条注,所以《离骚》《史记》《汉赋》那样的一篇三四百条注的课文不选,句句要注,说明那已经是死的语言了,中文专业可以当文献来学,大学语文重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以活的语言为主。事实上大学语文也不可能教学这样的课文,大学语文一般只有30多课时,特别重视的学校也至多不过70多课时,一次课两课时就要解决一篇课文,30条注是一个恰当的分量。当然这30条注指的是必须注的数量,可以不注的尽量不注。

以上所说,除了“选与不选”是教材编写时的考量,“译与不译”“注与不注”是同学们也应该注意的。《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至今还活在现代汉语中的古代雅言,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尽量把这些雅言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注:本篇对教材导读进行了部分改写。

何二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中国首家“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站长,“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190089416)群主。网络化生存,体制外行走,这里有大学语文界的独特风景。文章公众号:大学语文终身义工。

--------End---------

【大学语文终身义工】原创作品!转载请写来源【大学语文终身义工】,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

  • 326.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世说新语·咏雪》要点梳理

    326.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世说新语·咏雪>要点梳理 文◉杜若东 温馨提示:请使用本公众号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 一.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统治阶级 ...

  • 327.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世说新语·陈太岳与友期》要点梳理

    327.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世说新语·陈太岳与友期>要点梳理 文◉杜若东 温馨提示:请使用本公众号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 一.文化常识 1.古代的 ...

  • 大学语文导读选(5)天子游猎赋

    汉赋是能够和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一代之文,讲汉代文学不能不讲汉赋,讲汉赋不能不讲司马相如,讲司马相如不能不讲他的<天子游猎赋>.<天子游猎赋>是汉赋的巅峰之作,一般大学语文教 ...

  • 大学语文导读选(7)高山流水

    课文:<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是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桥梁,也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桥梁,是我们今天仍然可资利用的语言资源. 白话小说往往采用"拟话本&qu ...

  • 大学语文导读选(8)张爱玲《对照记》

    [课文]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小说家.<对照记>是张爱玲的最后一本散文集.张爱玲悄然谢世前一年,图文对照的<对照记>首次出版,她用对"幸存的老照片& ...

  • 大学语文导读选(9)怎样写论文

    大学要写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会写论文,是大学生母语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什么是论文?论文属实用类议论文,但是和一般议论文又有不同,议论文属于教学(习作)范畴,论文属于学术范畴. 从文体要素 ...

  • 大学语文导读选(10)怎样读书

    [导读] 中学生要能读文章,大学生要能读书.(中学生当然也要读书,譬如新课标就开列了30本书,这里是放低标准讲.) 一学期学了十几篇课文,成绩有限:假如能读十几本书,成绩就比较大了:再假如能学会根据文 ...

  • 大学语文导读(1)教材前言

    大学语文是现代语文学科建立之初就有的一门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早在一百多年前,现代学制的制定者就已经意识到:"中国文章,不可不讲,自高等小学至大学,皆宜专设一门."1904年颁发的 ...

  • 大学语文导读(2)单元设计

    人民版<大学语文>以文学史为框架,并非要把大学语文上成文学史课,而是考虑到大多数教师的文学专业背景和学生对文学的兴味,以文学史为凭借,以文学作品为例子,来进行"听说读写" ...

  • 大学语文导读(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篇课文,中学语文教材已经选过,现在为什么还要讲?其一,为了"大中衔接",要大家知道有些课文是值得终身铭记的,不要把它们当成敲门砖,上了大学就抛到脑后.其二,为了"大中比 ...

  • 大学语文导读(3)引诗用诗 赋诗言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虽是书面的诗集,记录的却是口头创作:虽是文学的诗集,却有实际的功用.可见中国语言的源头,原是言文合一,文笔合一的.<诗经>的言文合一,不仅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