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曹昱:幸 福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幸福
文/曹昱
很快又是一年的教师节了,踏入不惑之年的我,才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子女的幸福和骄傲。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我那当老师的妈妈,似乎只是被我和哥哥叫做了“妈妈”。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大人们都很忙,有的是为了生计,有的则是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家只有两个孩子,父母又都有工作,所以妈妈的忙应该是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父母一直地分居,家里又没老人家,我很小就被送到附近的姨妈家,跟着表哥表姐们管姨妈也叫“妈妈”。
五岁那年,妈妈正好教一年级,我便回到妈妈身边,在班上当了一名旁听生。妈妈说我可以听课,也可以看书、可以写字、可以画画,甚至可以睡觉,唯独不允许吵闹。说归说,第一次和同学们在课室午睡,我睡的是桌子,醒铃声响了,却没把我闹醒,眼看着就要上课了,妈妈一把扯起我,要我到门口站着。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起立喊“老师好”,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我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走廊,不知所措地哭了起来却不敢出声,校长家奶奶经过,把我抱到办公室......
因为没有压力,妈妈又没空管,校图书室是我下课后呆得最多的地方。那时候图书馆的书大多放在箩筐里,放学后我就坐在地上一本一本地翻阅,一坐就没有时间的概念。在妈妈身边的一二年级里,我不知道看了多少《儿童时代》《少年时代》《小蜜蜂》等各种作文和读物,还囫囵吞枣地看完了厚厚的小说版《西游记》。我并不知道自己是旁听生,和同学们一样做着一名小学生应该做的事。意外的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年级结束时,在班上排第二名。妈妈本想让我重读一年,在校长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打算,我就这么一直跟着读上来了。
妈妈总是那么忙,忙得无暇顾及我们两兄妹。记得有一次,妈妈去家访,很晚还没有回来。夏天的星空很亮,我和哥哥坐在大门口,一条有一米多长的蛇贴着身后从墙角爬过。奇怪的是,我们当时完全不知道怕,也没有躲闪,只是静静地等妈妈回来……有了这个强烈的期待,便再没有了别的关注和恐惧。这几年讲起小时候的一些事,妈妈为没有尽到母亲的职责而内疚,我和哥哥宽慰她说正是因为她忙才更加锻炼了我们。
妈妈退休十年后,搬离了原来的地方,到哥哥家住。有学生打电话来说要来看她,她便再也不敢出门,生怕失信于学生,大半年后,还在叨念着。我们实在担心她失望,为转移她的注意力,就说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忙,去哪里一般都会提前约时间。要她安心来我这住一段时间,等学生打电话确认时再回去也不迟,她这才敢过来。不过,也仅仅是小住了一段时间。
岁月如梭,妈妈的关门弟子为庆祝毕业20周年,决定回母校大聚。六月底,有学生联系哥哥,并过来看妈妈。哥哥说,那一刻,他看到了妈妈眼里久违的光芒。可是妈妈确实年纪大了,身体非常虚弱,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而且晕车,是否受得了单程六、七个小时的颠簸和两天的劳累,我们都没有把握。学生们坐在妈妈旁,亲昵地搂着妈妈握着她的手,就像一群与母亲离别了很久的孩子。当哥哥把这个画面描述给我听时,最终,我们一致决定:回去!
聚会周五便开始了,我们是周六才过去的。当哥哥把车开到学校操场,所有参加聚会的老师和同学早已列队站在入口处,车门打开时,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那一刻,相信哥哥和我想的一样,沿途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我扶着妈妈走在队列中,学生们一个一个上前与妈妈拥抱,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自豪从我的心底油然生起。
很多学生见到妈妈时都眼圈发红。聊天时,一名师妹说,以前妈妈的腰板一直是笔直笔直的,现在看到她老人家的腰已直不起来,很是心酸;一名师弟说还记得在我家吃饭时妈妈教他怎么洗碗,哥哥开玩笑地说妈妈没教过我们,做妈妈的学生比做她的儿子幸福,下辈子要改做学生;一名还没读书的孩子说妈妈是她妈妈最喜欢的老师;好多学生一等妈妈坐下来,就迫不及待地蹲在周围拉起妈妈的手......
整个聚会精心策划了两年,过程朴实而精致,所有节目都围绕着回忆和感恩的主题。当PPT放着妈妈和学生一起野炊的照片,当师弟师妹们真诚地称呼我们为哥哥姐姐,当晚宴时他们轮番过来敬酒,当第二天一早他们送来特地去外面订的热腾腾的早餐;当我们退房时所有人在酒店大厅静静等候和依依不舍,当回程时不断有全国各地不同届的学生打电话给哥哥说要来看妈妈(要相信微信圈的力量)...... 我觉得,以前被妈妈忽略了的那么多那么多,都得到了补偿。
感谢妈妈,让我享受到了作为一个平常人不可能享受的掌声、尊敬和礼遇!而作为一名教师子女,从小要起到带头作用,当师弟师妹们的姐姐和小老师,无形中很多方面得到了锻炼。许多人说我很有教师气质,这,或许就是以前被妈妈忽视所得到的珍贵回报吧!
后记:教师节那天,妈妈的老校长和一些学生又一起来看望她,三批人坐满了客厅、餐厅和阳台,家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在这动人的温馨中,我终于明白了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
曹昱,从小喜爱文学,尤钟情诗歌和散文,发表过一些小作。
《诗人样本》推介当下最活跃
最具特色的一线诗人
力塑当代诗人群像
- END-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