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八纲辨证?该如何去进行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表里证的概念及意义

1.表证

(1)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可分为表寒证,伤风表证和表热证。

2.里证

(1)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里证的成因:①表邪失治,内传入里;②外邪直中,侵犯脏腑;③七情、饮食、劳倦等。

(3)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4)特点:①病位深;②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3.半表半里

(1)概念:半表半里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称为“少阳病”

(2)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

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

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

2.表里出入:表邪入里,里邪出表。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寒证

1.概念: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2.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证

1.概念: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2.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热

不渴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舌淡

苔白

迟或紧

热证

恶热喜冷

渴喜冷饮

红赤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2.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3)热证化寒

3.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景岳全书·传忠录》。

“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虚,血有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通俗伤寒论》。

虚证

1.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2.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

3.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实证

1.概念: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2.成因:外邪入侵人体,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痰饮、水湿、瘀血等)。

3.临床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虚实关系

1.虚实错杂:(1)实证夹虚;(2)虚证夹实;(3)虚实并重。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

2.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

3.里虚证:(气血阴阳的虚损)。

4.里实证:(实热、痰饮、瘀血、水肿)。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阳证--表、热、实;阴证--里、寒、虚。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

阴证

1.概念: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

2.临床表现: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阳证

1.概念: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

2.临床表现:面色红,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黑甚起剌,脉洪大数滑实。

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真阴不足: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舌干红无苔,咽干心烦,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二便秘结,手足心热,脉数无力等。

真阳不足:面色恍白,唇舌色淡,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肌冷便溏,或五更泄泻,阳萎精冷,两足萎弱,脉大无力等。

亡阳与亡阴

1.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1)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久病阳气衰微。

(2)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2.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1)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严重烧伤等。

(2)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3.亡阴与亡阳鉴别要点:

亡阴

亡阳

汗热,味咸,粘稠

汗冷,味淡,微粘

四肢

温和

厥冷

舌象

红干

白润

脉象

细数无力

微细欲绝

其它

身热,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

身冷,蜷卧神疲,口淡,喜热饮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证候相兼:八纲中的八类证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证候的描述。

表里与寒热虚实的关系

表寒证

表热证

表虚证

表实证

里寒证

里热证

里虚证

里实证

表证与寒热虚实的关系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表虚证: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而无力。

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甚喘,身疼痛。

治则简介:表寒证--辛温解表;表热证--辛凉解表;表虚证--扶正解表;表实证--发汗解表;里寒证:面白,腹部冷痛,喜温,小便清长

里证与寒热虚实的关系

里热证:面红,口干苦,喜冷,小便短赤。

里虚证:气短神疲,腹痛喜按,食少便溏。

里实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胀满便闭。

治则简介:里寒证--温里散寒;里热证--清泄里热;里虚证--补虚;里实证--攻下。

寒热与虚实的关系

虚寒证

实寒证

虚热证

实热证

虚寒证:面色恍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舌淡白胖大,脉弱。

实寒证:面色苍白,肢冷恶寒,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脉紧。

虚热证:潮热,盗汗,消瘦,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少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热证:壮热,烦渴喜饮,神昏谵狂,便秘,舌红苔黄厚而干燥,脉洪数或滑数。

治则简介:虚寒证--温阳益气;实寒证--散寒;虚热证--滋阴清热;实热证--泄热。

证候相兼

三类证候的相兼。

例如:表实寒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

八纲在临床中的运用

建立用八纲分析疾病的思维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