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6—20)


晚风随笔(16—20)

杨逸明


(16)

当代人评诗,每每过誉。袁枚云:“以部娄(小山丘)拟泰山,人人知其不伦,然在部娄,私心未尝不自喜也。”然即使赞誉泰山,如云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则泰山也未必自喜也。点评佳作,寥寥数语到位即可,不必掺入许多水份。过誉者只说明识见之浅之低,否则就是评者别有所冀,另有隐情也。真正的知音,应该是说好能说到位,说不好也能说到位。许多荣誉称号如人民艺术家大家大师等是后人给前人的,但当代人正在互赠或自封。自我标榜自我吹嘘者,不是过于自恋,就是缺乏自信。当代诗词界,乃至书法绘画等领域,这样的人太多了。古代王者死后穿金缕玉衣,当代人穿了金缕玉衣满大街跑想证明自己是王者。

(17)

孔子主张“小子何莫学乎诗”,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没有写诗,他们只是一群懂诗的人。只有成为合格的读者,才能当合格的作者。要有诗人的襟怀,才会有对好诗的识别力和鉴赏力。当代合格的读者太少,不合格的作者太多。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在旗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白居易在旅途中听僧侣歌女村民吟他的诗,白居易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连老妪也成了白诗的第一读者。柳永的词只要在有井水处就可听到传唱,可见那时读者多于作者。当代却是作者大大多于读者,基本上读者就是作者,而有些作者还不愿当读者。这是个厨师多于食客的时代。没有读者的诗人,写了诗没有用,就像没有食客的厨师,开不了饭店。

(18)

诗有美刺。“刺”得过头,就是把事情说坏说过头,这是造谣,要追究责任。“美”得过头,就是把事情说好说过头,实际上也是造谣,但很少追究责任。不能造负面的谣,但造正面的谣可以,而且还有功,因为这是“正能量”。于是乎,正确的批评没有了,讽刺诗越来越少,让人觉得“芒刺在背”、“如坐针毡”总不厚道嘛。肉麻的吹捧和奉承越来越多,一味歌功颂德,“君子成人之美”嘛。只说好话,不发牢骚,这样做担责的风险几乎没有。所谓的诗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骚人”啦。

(19)

屈原不造假古董,写他的楚辞;曹子建陶渊明不造假古董,写他们的魏晋诗;李白杜甫不造假古董,写他们的盛唐诗;苏东坡辛弃疾不造假古董,写他们的北宋词⋯当代有人造假古董,还以此为荣,沾沾自喜。写诗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人不云我不云。应该是人云我不云,人不云我云。或者是人云我换个角度更精彩地云。当代有些诗词一味泥古,如果不看作者,谁知道是今人还是古人写的?《世说新语·文学》载,庾仲初作《扬都赋》成,庾亮以亲族之谊,大为阐扬,谓可并《二京赋》、《三都赋》,遂使洛阳纸贵。谢安见之,云:“不得尔(不应如此),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以此语评当代拟古诗词亦甚确。

(20)

读古人诗词佳作,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唐诗,例如“白日依山尽”、“红豆生南国”、“举头望明月”⋯⋯好像并无难字僻字古奥字,使人觉得识字不多就可写诗,因为这些佳作大多词语浅显,似乎有了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能创作诗词。可是品味这些诗词作品的内涵,觉得思想深邃、感情丰富、识见高超,诗性灵动。这些境界、思想、襟抱、情怀... ...即使是当代的大学生、大学教授,也未必能修炼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不是识五千字的人就一定比识四千字的人诗写得好,也不是识四千字的人就一定比识三千字的人诗写得好。背得出新华字典不能就算是诗人,背得出英汉大辞典的人不能就成为莎士比亚。识字当然越多越好,但诗人能通过形象思维或者叫诗性思维把汉字搞到鲜活,不能把字搞活就只能做死学问。所以叶燮在《原诗》中说:“世固有成诵古人之诗数万首,涉略经史集亦不下数十万言,逮落笔则有俚俗庸腐,窒板拘牽,隘小肤冗种种诸习。”这样的当代教授我也见过,学问还算渊博,但是所写诗词堆砌词藻和典故,却极为板滞,毫无灵性。与学问贫乏思想浅薄者所写诗词一样不堪卒读。

(0)

相关推荐

  • 诗韵飞扬 / 许胜带 晚风吹日落,落日上心扉(249)

    落日上心扉 文/许胜带 落日上心扉,炊烟绕舍微. 晚霞熏已醉,傍在远山围. ★ 落日上心扉 文/许胜带 蝉嘶啼鸟归,落日上心扉. 倦意眸中伴,清风吹不稀. ★ 落日上心扉 文/许胜带 红霞天脚去,云把 ...

  • 诗词 |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雪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 译注 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突然,他们 ...

  • 转:杜诗随笔1

    序 经济兴而赢勾现,文明炽而腌臜出.巨擘硕儒,时有挈瓶之空:黄童青衿,不乏抄剽之事.学界浮躁,自非一日也.余心也鲁,不慕时好:远去浮华,走进老杜.红尘攘攘,兴有三尺清净地:绿茶盈盈,时沾一圣德才香.三 ...

  • 【雷池诗社】《毛炜诗词与随笔》

    毛炜诗词与随笔 题记    提笔写<诗人的形象>之前,我有二点感受:一.诗人创作追求完美,但难做到完美.二.诗人这个群体还没有完全被公众认知和关注- <诗人的形像> 文/毛炜 ...

  • 油花点滴(三)

    油花点滴(三) 作者:三江有月 (四) 说到诗的有趣,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 诗有很多种,一种是专门写给自己看的,有趣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一种是专门写给某人看的,有趣的地方自己和某人知道就足够了:一种是写 ...

  • 小楼诗话|杨逸明:谈谈厨师、食客、好菜

    杨逸明 1948年8月生于上海.第二.三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六届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已出版诗词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5)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1) 袁枚说:"诗虽新,似旧才佳."红楼梦宝黛初会,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象是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宝玉说出初见黛玉的印象是:&qu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10)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6) 诗人无非就是从字典里取出若干个字,找到一种新的排列方式,让人看了感到新鲜甚至惊奇,感动并且珍爱.如此而已.一样的碳元素,改变一下分子的排列方式,就成了"同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15)

    (11) 诗词创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能写大,不能写小:能写粗,不能写细:能写笼统抽象,不能写具体形象.总体说来,还是逻辑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诗词要抓细节描写,都抓大,易堕空腔.米开朗基罗说:"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1—35)

    杨逸明 (31) 诸葛亮<出师表>充满人情.文采和诗意,读来令人感动.这竟然是写给皇帝的公文,却成了编入<古文观止>的经典散文.这样的公文和报告,在古代官场里很多,有不少被选入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6—40)

    杨逸明 (36) <诗经>中的诗篇,大多有三章,很多是只换了几个字,在意思上相类,但有程度上的不同,一唱三叹,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可见用字的精当和细腻.例如<硕鼠>中"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1—45)

    (41)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后,宝钗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宝钗从正面劝,并且把老祖宗.祖宗都搬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46—50)

    晚风随笔(46-50) 杨逸明 (46) 有人说唐代有那么多的好诗,为什么当代人写的好诗我一首也没有读到过啊?我觉得唐诗流传到今天有<全唐诗>,大约五万多首.可是真的为今天有中等文化水平的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51—55)

    杨逸明 (51) 鲁迅曾经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太深."所以称呼诗人也冠以官衔,自古已然.这也是几千年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官本位思想的一种表现.以三闾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