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风邪”的基本特性

《黄帝内经》“风邪”的基本特性

——邹易良

《内经》成书年代一直没有公论,有说成书于先秦战国,也有成书于西汉等诸多说法,但其理论价值成为现代中医学之祖。
由于先秦时期“风”的理论一直处于对自然的状态的描绘,直到《内经》才有记载把风作为一种病邪病因看待,但其理论架构非常丰富宽泛,故十分值得详细探讨有关中医“风邪”的理论,如:风邪的概念、分类、治法等,给予旧有的命题,赋予新的视角。
风邪”基本特性
1 风为阳邪
其一,《素问·疟论》说:“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风性属阳,所以风邪侵袭人体时多表现出如下特点。易袭头部、上焦等属阳的部位,即所谓“同气相求”。
如《太阴阳明论》说:“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又因风邪多侵袭头面、肌表等相对表浅部位,因此其导致的疾病多易于治疗,预后佳,正如《素问·痹论》所说:“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己也。”
次之,“风为阳邪”是对风邪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易袭阳位等特性的概括,更是与其他邪气性质比对后的总结。“风为阳邪”,多与寒、湿、水性属阴邪相对而言。
如《灵素节注类编·四诊合参总论》云:“风为阳邪,本乎天者亲上,故伤风则面肿;水为阴邪,本乎地者亲下,故水病则足肿也。
上文描述风源于天、水来自于地,风易袭上,水性趋下,两邪相较风为阳邪、水为阴邪;《灵素节注类编·外感内伤总论》云:“身半以上,天气主之为阳,风为阳邪,故风邪中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为阴,湿为阴邪,故湿邪中之。”
文中指出“身半以上”为阳位,“身半以下”为阴位,因阳邪中阳位,阴邪中阴位,故风为阳邪,湿为阴邪;《四圣悬枢·疫病解》云:“风为阳邪,感则伤阳,寒为阴邪,感则伤阴。卫气为阳,故中于风,营血为阴,故伤于寒。”此些为上古时期所提出风为阳邪、寒为阴邪的通论。
其二,在症状上表现出阳性特点,如汗出恶风等腠理开泄的症状,风性开泄易致腠理疏松,为他邪致病提供条件。
风为阳邪,善升善散,又具有疏通、透邪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易致毛窍舒张、皮肤疏松、腠理开、气液泄。
外邪侵入机体之时,皮肤作为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皮肤抵御外邪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卫气的盛衰和腠理的疏密。风邪开泄,既能使皮肤腠理疏松开张,又使汗孔开合异常,卫气随汗液外泄而耗损,易致营卫不和,抗邪能力下降,客观上为他邪入侵打开了大门,引起寒、热、湿、燥、暑乘虚而入,故风邪具有引他邪入体的作用。
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多以风邪为先导,与风合而为病。如《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在以五脏为纲分类讨论风邪所致多种症状,即“五脏风”时,也强调“汗出恶风”为“五脏风”病的共有症状。
2 风者善行而数变
语出《素问·风论》,是对风邪致病临床的特点高度总结,也是风性动的表现之一。
善行的含义,其一是指风邪虽多侵袭人体头面、肌肤等,但其行走不定,易进一步延及其他部位;其二“行”有“动”义,及前述“风胜则动”之义,主要表现为患处瘙痒、游走性疼痛等特点。
“数变”,即善于变化,包括变化多端和变化迅速二义。
风胜则动。在《内经》运气论中,“风”是构成六气之一,谈及六气是如何构成大地。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大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固),火胜则地固(裂)矣。”
基于这一知识,《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与《六元正纪大论》均以“风胜则动”作为风邪致病基本特点。《内经》认为风是存在于自然界,具有摇动不定的特点。“风性动”的临床特征就是症状出现摇动不定的特点,例如皮肤瘙痒、此起彼伏;又如《素问·痹论》所说的“风气胜者为行痹”,“行”即疼痛游走不定。
3 风气通于肝
在《内经》中,六淫与五行五脏都是对应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及:“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将风、木、肝、筋等都一一对应紧密联系。《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恶,……肝恶风”,《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风伤肝,燥胜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木受邪,肝病生焉。”可见肝脏最易受到风邪的侵犯。
病机十九条中明确提出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将肢体动摇、头目眩晕等这样一类具有“风胜则动”特征的病证明确归属于肝,成为后世肝阳化风说的理论基础。
4 风者百病之长
《内经》在多个篇章中屡次提到这句话,造就了独特病因学说,凡病皆以“风”为先导。《素问》中还有《风论》专篇,全面论述了风邪侵入人体后导致各种疾病的机理及其症状。
王冰注《风论》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故“始”与“长”同义。
对此语的解释多认为是指风邪为外邪的先导而言。如张介宾注《素问·生气通天论》时说:“凡邪气伤卫气,如上文寒暑湿气风者,莫不缘风气以入,故风为百病之始。”
高世栻注《素问·生气通天论》时亦云:“六淫之气,风居其首,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经云: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
盖因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
因此,目前《中医学基础》指导:“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古人甚至把风当做外感病因素的总称。而尔后出版的多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大多都沿用此说。但细考《内经》,上述说法只是从一个方面阐发经义,却忽略了经文的本意。
查《素问·骨空论》和《灵枢·五色》只是引用此语,而《素问》的《风论》《生气通天论》和《玉机真脏论》则是从不同角度加以讨论。
《素问·风论》指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内至五脏六腑”,同时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又可致“偏风”、“脑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飱泄”、“泄风”等多种疾病,论证了风邪致病的宽泛性,于是在此基础上总结的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此段文意中,风邪是多种疾病发生的最初原因,或者说许多疾病的初始因素往往是风邪侵犯导致。同时《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一书则直译“风邪是一切疾病发生的起源。”“一切”一词虽有绝对化之弊病,但是也基本反应了现今风邪认知致病性的宽泛定义。
“风”泛指外邪总称,而非狭义上的风邪,实际上《内经》经常用风代言外邪,如前述的“虚风”“贼风”“正风”等词。此篇提出由于外邪常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初始原因,因而顺应时序变化,保持人体阳气清静正常而使“肉腠闭拒”,以避免外邪侵袭是防止多种疾病发生的最佳方法。
正如张志聪所著:“夫寒暑始伤于皮毛,风邪直透于肌腠。风者善行而数变,入于肌腠,则为脉缓,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或为积聚,或入腑而生,或干脏而死,邪气淫佚,不可胜论,故曰风者百病之始也。”
综上所述,《内经》“风者百病之长(始)”之说,是针对感受外邪进而导致多种复杂疾病之临床病因总结。
正如《灵枢·五变》所云:“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dān,热证或湿热证),或为寒热,或为六痹,或为积聚。其邪淫溢,不可胜数。”《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也就是说诸多疾病虽然可有不同表现,在就诊时已经没有明显外感症状,但最初发病多与外邪特别是与风邪侵袭有关。
形成风邪可致百病这一临床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性,另一方面也与“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即风邪多引导其他外邪而伤人有者密切关系。就《内经》本意说,“风者百病之长”一语,并无后世所说的“为外邪之先导”的意涵。但是从临床实际而言,这一说法对于全面理解风邪的致病特性也有其意义。
张介宾在注释《素问·生气通天论》时认为此语意即风为外邪之先导,而在注释《素问·风论》是又以风邪可致百病为解,说明张介宾二说并存理解此语。《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在《风论》题解说:“风为六气之一,而能统五气,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而数变,中风则一而变症却多,所以又说'风为百病之始’。”尽管此处将长和始分别解说未必是《内经》原意,但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解释来理解“风为百病之长(始)”,还是相对比较全面的。
(0)

相关推荐

  • 中医解析骨质增生的原因

    骨质增生,又称"骨刺",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痛.胀.麻.酸等不适,常见分为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膝关节骨质增生等.骨质增生,主要与年龄增长.缺钙.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 ...

  • 《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二

    "风"为六气之首,故<黄帝内经>称其为"百病之长".<内经>对"风"的类比是这样描述的:"东方生风,风生木 ...

  • 解读《内经》“风”相关内涵

    由于风具有多重涵义,因此,在<黄帝内经>中,诸多对"风"的表述,部分是对所有外邪.虚邪致病属性.内涵特征的总概括与标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之"风": ...

  • 感受风邪后人体五脏的变化《黄帝内经》

    感受风邪后人体五脏的变化《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风邪上受,首先犯肺

    <黄帝内经>风邪上受,首先犯肺. 中医对于病因的区分,中医大致分为"内邪.外邪.不内外邪"三者. 内经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指的&q ...

  •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药物气味的阴阳分类及其特性

    黄帝内经中药物气味的阴阳分类及其特性 [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1),阴为味(2).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3),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 ...

  • 黄帝内经中药物气味的阴阳分类及其特性

    [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1),阴为味(2).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3),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 ...

  • 一句话记住241味常用中药特性!(好记好懂)【一点资讯】

    解表药 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 ...

  • 最贵的黑酸枝是什么品种的?八种最贵黑酸枝特性介绍!

    最贵的黑酸枝是什么品种的?八种最贵黑酸枝特性介绍!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到黑酸枝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很多,世界上黑酸枝很多很多,但是大致的可以分为七大类,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看看,下面 ...

  • 黄帝内经|刺疟篇(三十六)

    [原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火高)(火高)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翻译]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 ...

  • 《黄帝内经》背下来,只需3分钟!

    中一医 公众号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 ...

  • 生命起源与《黄帝内经》

    主讲人:刘敏如 她是六十位国医大师中唯一的女性,从医六十多载,她一直致力临床,潜心科研,培育  后学,尤其是在中医妇科方面造诣颇深,一些研究填补了领域空白. "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首先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