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性与典范性的演绎兼备

文 | 张可驹

上次听钢琴家李坚的现场,还是2020年以前的事。彼时贝多芬年即将到来,这位钢琴家推出了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的独奏会安排,这个系列进行到一半就突然被中断了。今年6月4日,李坚在上海交响乐团主厅开了一场独奏会,曲目以浪漫派作品为主。他的演奏带给人无限回味。

李坚对不少作品的处理未必传统,也许你会不认同他的观点,却还是应当去理解这些观点。因为这些演绎的风格与视角,都是在一个严谨的基础上加以呈现。表现贝多芬奏鸣曲时,李坚有时将气息稍稍放长,赋予旋律线条更多抒情性的面貌,处理浪漫派杰作却又特别从结构层面入手,弹出一种省思的特质。不过,6月4日的演出也并非尽是浪漫派作品。钢琴家以两首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开场,之后是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下半场是一组肖邦的乐曲,再加上德彪西的《梦幻曲》。那样的内省思路一以贯之,仅斯卡拉蒂除外。

独特的观点是一方面,李坚的演奏首先吸引我的,其实是他的技巧风格。钢琴家追求一种透彻而颇具透明度的触键,由此再磨炼出种种色彩,音响的层次分明,声部线条的表现有立体感。同时,钢琴家对踏板的运用很得法,从来只是色彩的考量而不会干扰结构的清晰。这样一来,你或许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如此对于声音和结构的表现,确实是比较老派的。而在此基础之上,李坚并不很拘泥作品的“时代风格”。正如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他保持着发音的精致,却不介意将旋律线弹得稍微“连”一些,呈现浪漫的歌唱效果。

李斯特奏鸣曲是整场的核心曲目。此曲虽然效果华丽,高度戏剧化,音乐发展的核心却深深根植于严谨的主题变化。不少钢琴家追求外在效果,却忽略内在的结构脉络。李坚的演奏却相反,完全是以一种结构性的探索为核心,将不同素材的形象都做出细致地展现,与之相伴的是较为宽广的速度。乍听之下,钢琴家是刻意放慢,稍后却会发现他的确是需要那个空间去承载弹出的内容。

从同一动机延伸出的不同素材,从它们各自的形象到展开变化的脉络,再到各部分彼此衔接的文理发展,李坚都做出一番详尽的梳理。而演奏的整体脉动,又被控制在一个宽大而不涣散的范围之内。在这里,钢琴家展现前述那样明亮通透的音色,虽不是管弦乐式的气魄,却也是有深度的音响品味。但为何演奏依旧让我感觉略有保留?一方面是由于演奏者如此“思想性”的角度,固然在结构审视与气息控制上都展现了水平,但说实话跟着他思考下来我有点累。李斯特原作高度戏剧化的光辉,常常隐匿至观察发展的视角背后。

同时,钢琴家对于技巧的刺激性表现得略保守,有时反不及他的贝多芬。李坚虽长期投身教学,技巧的完整性却保持得出色,这也是他表现贝多芬的重要魅力。但此时的李斯特,某些细节却不如钢琴家弹贝多芬时那么犀利。或许,该作原本就是半小时连续演奏的规模,深入梳理之下,时间又被拉长,对演奏家持续力的考验更高了很多。因此对于局部,也会有点掣肘。锤炼出一种完整的诠释观点实有其价值,希望钢琴家在未来的音乐会中继续完善该作的演绎。

下半场的肖邦作品,就可说是延续先前结构解析的优点,而在细节与整体风格方面展现更多魅力。篇幅长大的《波罗乃兹幻想曲》是很难演好的作品,它是肖邦的后期创作,波罗乃兹的节奏被融于音乐在当时看来几乎有些“意识流”的发展。李坚对于发展脉络的捕捉,对于长气息的得心应手,及琢磨音符品质以呈现结构之深度的用心,在此都显得恰如其分。尤其是最后一方面,当演绎者对不同音符的质感、层次都有考量,它们彼此呼应的效果,自然使听者看到深层的结构之妙。在这里,李坚对某些乐句跑动之中,音符清晰性的表现也更胜上半场的李斯特。

处理肖邦的玛祖卡,钢琴家不刻意强调节奏的摇曳感,而是在均衡的律动之中求鲜活。《C大调玛祖卡》(Op.24 No.2)的演奏,可说是对自由速度的用法进行了一次出色示范——在稳固的节奏背景下,旋律的“弹性”相当引人注目,却又不是大幅摇摆,而是在精简的尺寸中表现了很多。《c小调夜曲》(Op.48 No.1)的精彩程度也相仿,这样的Ruabto没有品味的歪曲,而是真正弹出了演绎者的观点、个性。正如席夫所说,自由速度的用法本身有一定之规,但如果仅仅是符合就用,那也是一种套路。李坚在此,于框架之中表现个性,其个性演绎又有品位,因此才真正有示范性的价值。也希望他的学生能多学这一点,而不要倾向于目前很多在变化中乱扭一气的弹法。

下半场意想不到的惊喜来自德彪西的《梦幻曲》,钢琴家将声部弹得十分透彻,继而在立体的音响结构中,划分非常细腻的色彩层次。音色的渲染同分明的结构相交融,句法又那么得体,实为手指技巧、踏板与品味共同到达一个高度,方才能够呈现的杰出演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