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批玩完,开始玩大类招生?聊聊清华、中国农大和中山大学的做法

最近几年,大类招生越来越流行。

大类招生的起源

大类招生的起源很简单,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大学开始反思专业分得过细的问题,觉得不利于大学的发展。因此,大学开始合并,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所以,985、211大学基本都是综合性大学,但双一流的时候,已经抛弃这种大而全的思路了。
在人才培养上,也开始讲重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现在的专业内涵跟很早以前的专业概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特别多,按照原来的培养模式,就太窄了,不适应现代的专业要求。
在招生上,北大尝试了大类招生,搞了个元培学院。一开始学生不分专业,学了两年之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后来,不少学校就跟进了。一开始清华的拔尖人才基地班也实行了,进来狂学一堆数理基础,到后面再选专业,现在清华基本都实行了这个政策。
大类招生的好处很明显。第一,相近的专业学相同的基础课,会比单独专业开设的基础课会宽一些,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拓宽,有好处。第二,一开始高中生什么也不懂,等学了一年再选专业,就能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专业了。这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个缓冲的机会。

清华大学的大类招生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种做法很人性化?
我们具体看看清华的做法。
清华也是按大类招生,原先有49个专业,现在把这些专业归拢成了16个大类。我听清华的招生宣传,虽然很多学科都可以有关系,但清华的大类梳理逻辑比较简单,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比如,临床医学类只有一个专业,临床医学。
经济、金融与管理类包括经济与金融专业(含会计、保险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和微纳电子学。
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包括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全球环境国际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
这个分类总体都是跟名称相符的。不过大家更关心的是如何分流。清华分流有两种形式,比如经济、金融与管理类,就是大家自由选科,毕业的时候达到什么专业的要求就给什么专业的学位证书。电子信息类专业稍有不同,大二是自愿选择去哪个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和生物医学工程也是自由选科,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就给什么专业的毕业证书。
环境类的专业明显不如前面两个专业好,有些专业可能大家不想去,这个时候,需要考试进行分流。

中国农业大学的大类招生

农大在招生简章里明确提了某些专业是按照大类招生的。我看了一下,觉得逻辑也是很顺的。大家看下图:
机械类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4个专业
电子信息类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4个专业
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专业。
分流的话,需要根据成绩排一下名,因为里面提到了根据学生的意愿、教学资源的情况。但总的来说,一个大类里面的专业确实比较接近,而且差别没这么大。

中山大学的大类招生

不过,中山大学的大类招生就让人看不懂了。
临床医学类里面放入了基础医学、法医学和预防医学。也许这些都带“医”。
计算机类更离谱。在珠海的计算机类班里,放入了遥感科学与技术、土木和水利与海洋工程。遥感强算计算机类也就算了,土木、水利实在是太遥远。
在深圳校区的计算机类里,竟然只有有一个是正宗的计算机专业,网络空间安全。其他的各种专业都有:电子信息类、智能工程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类、航空航天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类。这些专业只能称为工科专业,难道计算机类已经学科门类?等同于工学?
这个真是看不懂。
至于分流,主要看大一的学业成绩、高考成绩,估计是各种排队。优点是高考时的低分学生可以有机会上好专业,高分学生应该都可以,中间段的比较悲惨。

邪路

前两天写了篇非升即走的文章,饶毅还写文章进行辩护,说预聘制是非常好的。也许预聘制很不错,但非升即走在中国已经走了邪路了。
大类招生现在也是火热异常,其实大家已经发现了,不少学校是好坏专业搭配着来。之前,大家都认了,因为这些专业还有点逻辑在里面。但中大这个毫无逻辑。
不知道今年有没有学校跟进,估计不会只有中大一所学校,但不管如何,如果今年中大成功,那明年肯定就有不少学校跟进。嗯,同学们,认真起来,也许到了大学还再要高考一次。
大类招生不知何时会被批判。提前批已经被大家玩坏了,被教育部禁止,大类招生也会如此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