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丨陈煜教授:人工肝治疗模式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对我国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 年版)》进行更新,形成《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肝胆相照平台特别策划系列视频,对该指南进行专家解读,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升我国肝衰竭诊治水平。本期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对人工肝治疗模式的选择及治疗要点进行解读。

人工肝治疗模式众多

治疗时应如何取舍

陈煜教授:人工肝治疗首先要看患者是否存在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比如肝衰患者、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胆汁淤积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同时看是否存在禁忌证。如果存在治疗的适应证、没有禁忌证,就可以考虑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
当前非生物型人工肝已成为治疗主流,需要考虑操作的规范性和治疗的个体化,以及患者基线胆红素水平、凝血功能、并发症(是否存在肾脏疾病、急性肾损伤、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患者的经济状况等等来选择治疗模式。
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分离、吸附、灌流、透析滤过等方法是单一使用,还是序贯,抑或是组合,都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综合判断。总之,人工肝的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减少不良反应。
另外,人工肝需要多次、间断治疗,需要对病情进行合理评估,对治疗方式合理应用,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时 如何抗凝

陈煜教授:抗凝通常可分几类:肝素抗凝、枸橼酸抗凝、低分子肝素抗凝、无肝素抗凝、以及一些新型抗凝剂的使用。目前,抗凝的主流方式是肝素和枸橼酸盐。以肝素为例,肝素包括全身肝素化治疗和体外肝素化治疗。全身肝素化治疗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一种治疗方法。
肝素治疗需要明确复合剂量和维持的剂量,需要结合患者的凝血情况(如凝血功能PT、APTT、血小板等),结合治疗模式、治疗时间长短来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模式不同,肝素的用量也不尽相同,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监测凝血功能,以便及时调整肝素用量。总之,治疗的最佳剂量是,既能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又不过量,以免造成出血等并发症。所以起始剂量、维持剂量、治疗中的监测都非常重要。

专家简介

陈煜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工作秘书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肝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肝衰竭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

▪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副组长

▪北京市科技新星

▪北京市卫生局“十百千”卫生百名人才

▪2015年度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师

▪《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等杂志审稿专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