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有一种魔术叫“大变活人”,这说的是一种无中生有,具体情况如何呢?活人是用魔术变出来的?还是穿越时空过来的?这种问题多有人谈论,但总是说不清楚,就像是这故事里的素菜包子。
【原文】
南城张迁善知县家老仆姚卓,次子为景徳寺僧,一孙年十许岁,间至叔处。淳熙丁酉三月望夜,梦诣寺如常日,嬉游到佛殿前,遇长身僧,与之一酸馅,纳于袖中。睡觉,俨然在手,以告母,欲食之。母疑其异,转语卓。卓颇骇,亟携孙往质其事,乃昨夕张提刑来塔院设水陆供食也。他僧取所馀者比校,无少差。卓复怀归,置佛堂香盒内。次夜,孙又梦前僧来责曰:“我与汝酸馅,何故不吃?汝既无用,当以还告。”孙不能答。迨旦,视盒中,失之矣。
南城(江西县名)知县张迁善家老仆人姚卓的二儿子是景徳寺的僧人,姚卓有个孙子十多岁,会偶尔去出家的叔叔那里玩。宋孝宗淳熙丁酉(1177年,淳熙四年)三月十五这天夜里,小孩梦到还是像往常那样去寺里玩,嬉笑游戏的走到佛殿前,碰到一位个子很高的僧人,那僧人给了孩子一个素菜包子(酸馅),小孩把包子放在衣袖中。睡醒觉以后,孩子发现手里真有一个素菜包子,他马上报告母亲,而且想吃这包子。母亲很惊疑这件异事,就跟公公姚卓说了。姚卓也很惊骇,马上带着孙子去景德寺质究此事。原来,昨夜有一位张提刑来到寺中塔院设立水陆斋会,当然少不了四方施食。其他僧人取来昨夜剩下的素菜包子,两下比较,没什么区别。姚卓又揣着那包子回家了,把包子放到家中佛堂的香盒里。第二天夜里,孙子又梦到之前的僧人来责问他:“我给你的酸馅包子,为什么不吃?你既然不吃,应该把它还给我。”这小孙子不知怎么回答。等天亮了,再看佛堂的香盒里,那个酸馅包子已经没有了。【祥宏点评】:这是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夷坚志》同类的故事还有,说到一个女孩梦到一个道人给了她一粒丸药,醒来后发现枕边实有药丸。这类故事在提醒人们,在虚空与现实之间确实有可转化、可突破的力量,所谓的“破空”、“无中生有”大概指的就是这类情况。另外,以前谈到了“食物”问题,好比人们经常说到的“孟婆汤”。“食物”代表着某个时空的属性,如果真的吃了属于某个时空的食物,这个人有可能就回不去原来的地方了。这故事的微妙处在于这个酸馅包子,它到底是属于现实世界,还是灵魂世界的?姚卓家的做法是对的,不明之物不要随便吃;从情节看,寺中设立水陆法会,引来各方“鬼魂”领受施食,小孩梦中的僧人有可能就是景德寺里已经去世僧人的鬼魂,他也来寺庙受斋,因为孩子以前常来寺中玩耍,僧人也许认识他,于是顺手给了小孩酸馅包子,也许这僧人生前有一定的修为,他给的包子可以“破空”成真;江西南城的景德寺在宋代算是当地有名的寺庙;这故事让人们对梦境有了一个真切的了解,小孩在梦中是可以和一个僧人的“鬼魂”相遇的;提刑,提点刑狱,负责一个路(现在的省)的司法刑狱工作,同时可监察州县官员;水陆斋,寺庙中的大型超度法会,届时会有斋食布施给四方来“鬼”;酸馅,就是素菜包子;姚卓作为一个仆人,在家里是有佛堂的,可见当时百姓的精神生活。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1-梦中谁做主?-现场交流)
(参考音频:来自“祥宏谈夷坚”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