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环跳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该穴在臀部,“环”即圆形、环曲;“跳”即跳跃,主下肢动作,指下肢屈膝屈髋跳跃时,足跟可触及此穴,故名。属足少阳胆经。

【定位取法】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环跳穴穴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如果站着臀部绷着劲,两个臀部最凹的地方进去三四寸深的位置就是环跳穴。也可侧卧位,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髋、膝关节屈曲,以拇指指关节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子头上,拇指指向脊柱,当拇指尖所指处即是。因治疗需要患者取俯卧位时,可取环中穴来替代环跳穴。

【穴性特点】

环跳穴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具有益肾强腰膝之功。肝与胆相表里,肝喜条达,胆欲疏通,故其具有疏通经络,祛风化湿之效。

【主治概要】

1.环跳穴为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且胆经又与阳维脉、阳跷脉相交会,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并该穴位于下肢枢纽的髋关节部,故为治疗坐骨神经痛、痹症、痿症等下肢诸疾和腰脊痛的常用效穴之一。《甲乙经》有云: “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瘛,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2.由于其所处的解剖位置,针刺环跳穴可刺激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坐骨神经、马尾神经,故可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该穴属回阳九针穴之一,凡诸阳欲脱者均可取之。

4.现代研究该穴对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也有一定的作用。

【临床应用举例】

1.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向远端放射,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较多,本病分为原发与继发2种,以继发多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的发病与受寒、潮湿,损伤以及感染等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是由于其邻近结构的病变所引起,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结核等,引起根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干邻近的病变,如子宫附件炎、肿瘤、臀部肌内注射部位不当等,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足少阳经穴为主。用泻法。

(1)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患者侧卧屈膝位,常规消毒患侧环跳穴后,用30号3寸毫针或长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2.0~2.5寸,予捻进捻退的方法。“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若定位、进针准确,常可刺中坐骨神经,产生强烈的针感向大腿、小腿直至足底放射的触电感,并穴位局部感酸胀,留针30分钟,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慢慢出针,不按压针孔。可配合秩边、阳陵泉穴等,接通电针仪,采用连续波、密波(50~100赫兹)进行强刺激,留针30分钟后起针。隔日针刺1次, 10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法:患者侧卧屈膝位,常规消毒患侧环跳穴后,取2%利多卡因2毫升、维生素B 121毫升、地塞米松1毫升,用5毫升注射器换皮试针头抽取上述混合液4毫升,然后将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穴位,待局部产生酸、麻、胀的感觉并向下肢放射后,若回抽无血,则缓慢推注药液。隔日治疗1次, 5次为1疗程。

(3)温针灸法:患者仰卧位或侧卧屈膝位,找准环跳穴位常规消毒,用30号2寸毫针直刺后针感传至足部为宜,然后在针尾套上2厘米长的点燃的艾条,燃着端朝向皮肤距离2~3厘米,以患者有明显温热无灼烧感,共烧2段艾条后出针。10次为1疗程。

2.梨状肌综合征 是指因急、慢性损伤使梨状肌发生充血、水肿、痉挛及粘连并刺激压迫坐骨神经而产生的以臀部疼痛为主,伴同侧大腿后外侧及小腿后外侧牵涉痛,偶有小腿外侧发麻,阴部不适等症状。大部分患者都有外伤史,如闪、扭、跨越、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负重行走及受凉等。某些动作,如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变直位时使梨状肌拉长、牵拉而损伤梨状肌。疼痛是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表现。疼痛以臀部为主,并可向下肢放射,严重时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剧烈,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患者可感觉疼痛位置较深,放散时主要向同侧下肢的后面或后外侧,有的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等。大小便、咳嗽、打喷嚏等因为能增加腹压而使患侧肢体的窜痛感加重。

(1)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患者侧卧屈膝位,常规消毒患侧环跳穴后,用30号3寸毫针或长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2.0~2.5寸,坐骨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施予泻法,大幅度提插捻转,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为宜,但不宜长期反复刺激,以免损伤后引起末梢神经炎等后遗症。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后起针。隔日针刺1次, 10次为1疗程。可接通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2—100赫兹)进行刺激,中等强度,以穴区肌肉微微跳动为宜,留针30分钟后起针。

(2)穴位注射法:患者侧卧屈膝位,常规消毒患侧环跳穴后,取2%利多卡因2毫升、曲安萘得注射液1毫升,用5毫升注射器换皮试针头抽取上述混合液3毫升,垂直刺入穴位,有酸、麻、胀、重感觉,若回抽无血,则缓慢推注药液。隔日治疗1次, 5次为1疗程。

(3)刺络拔罐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患侧环跳穴位的皮肤,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数次,挤出血液3~5毫升,或在局部以闪火法拔罐,出血量为5~10毫升,隔日1次, 5次为1疗程。

3.产后尿潴留 是指产后因暂时性排尿功能受到障碍,使部分或全部的尿液不能从膀胱排出。它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常由于胎儿头径过大,产程过长,使膀胱过度受压而麻痹,导致尿液潴留,排尿困难。常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多,给产妇增加痛苦,也是造成产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小腹胀急、疼痛、坐卧不安等。

毫针刺法:患者侧卧屈膝位,常规消毒患侧环跳穴后,用30号3寸毫针或长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2.0~2.5寸。待局部有酸、胀、麻感时,可将针逐渐提到0.5~1.0寸处,再调整毫针的针刺方向,使针尖向肛门方向再刺1~2寸,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再行强刺激,轻插重提手法,尽量使针感传至会阴部,可捏紧针柄,和缓、有节律地摇摆针尾,即所谓“青龙摆尾法”,以加强和控制感应的传导,起到疏经行气的作用。行针2分钟后可出针,治疗2次。

(0)

相关推荐

  • 实用一针疗法:

    ​一针治愈疾病的针灸绝技 (1)     一般三棱针刺尺泽穴一次即愈.如胃炎.水食不进,进则呕吐,点刺出血后一小时后停止而痊愈. (2)     尺泽治鼻出血100例.针到病除 取左尺泽一穴用28号毫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