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若水,走上善之道
有道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其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行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若水,水是什么?我们生活的点滴都离不开水,洗脸刷牙用来清洁自己,浇菜灌溉用来培育生命,喝茶喝汤用来保证健康,水在大地是河流,在天空是雪花,在枝头是雨滴,在花间是薄雾。那,读书呢?
一悟:读书应如水之无形,却静能生慧。
我经常问自己,离开学校后,读书到底要怎么读?它不是餐桌上那盘番茄鸡蛋,可以让你美美的填饱肚子。但读书,就像水一样,无形却很重要。抬一盆水,浇在树根,转眼就看不到水,但我们能看到树茁壮成长。
读一段美文,读到会心一笑;读一段史书,读到拍案而起;读一首古诗,读到韦编三绝。静静的翻开一本书,与文字有着一段零距离的接触,带来一点感悟、一个微笑、一份体会,会使得我们变得更加积极上进、健康友善,这就是读书。
成年人真的爱上读书,则往往时间不定、方法不定、内容不定,是一种“无形”的生活方式,而就是这种“无形”,却静静的转化为我们人生的智慧源泉。
二悟:读书应如水之谦卑,则汇成江海。
大海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的低姿态,接纳了千万条河流的“投靠”。作为读着,也许需要批判的眼光,但如果站在咄咄逼人、趾高气昂、高人一等的角度,或许,收获的永远不会太多。
读一本书,最先,唯有姿态低一点、谦虚一点,才能真正接纳新的知识,也能得到快乐的接纳。
长江水放到黄河里,马上就成了黄河水。而人不一样,天天在一起,心中都会有隔阂,那是因为双方不同心,唯有同心才能更好的同行,而“人心隔肚皮”,要心相同太难。
读者与作者,貌似也站在对立的一面。但总觉得,不管什么书,读着读着,心与心就会走到一起,在书中,来了一次没有隔阂的心灵沟通。
浇小草的水和浇玫瑰的水没有区别,而我们有时候却会区别对待书架上的书,写着成功的、致富的、求爱的,就受到热捧,经典但枯燥、智慧但深奥的就一直都是放一放、缓一缓。有了区别,就没有足够的诚心。
心不诚,读书则不行。
唯有像水一样,没有区别,不分是否有“捷径”,不论是否有利可图,诚心去看每一本好书,做事总会有新路。
三悟:读书应如水之至柔,却滴水穿石。
棉花是极软的,但也会给你弹力。而水则至柔,不会给你任何反弹力,它包容一切。如衣服洗得干净,就是因为水包容了污垢。
我想,读书之美在于包容,生活中总会有太多烦恼、太多情绪,唯有与一本闲书接触时才是心灵的对话,所有的开心与沮丧、骄傲与放纵,都能在书中世界找到影子。
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往往更多的是遇见自己、读懂自己。
水本至柔,但滴水穿石,却成了至钢至强之物,关键就在坚持。读书不是生命里的一味药,也不能“药到病除”,但坚持读在经常,坚持读到深度,坚持读在用心,我想肯定能“治病于未发”,人生路会走得更加顺畅。
水的付出,毫无保留,洗过衣物,进了粪池,还能浇菜养花。而我们读书,却很少做到如饥似渴、用尽全力。
唯有真正把读书当成每天都要吃饭一样,真正把时间花在书中,而不是靠“打卡”、晒图,来骗“朋友圈”、迷惑自己。
书山有路勤为径,人生的高度,更多还是来自读书的厚度,每读一本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