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叶飞事后回忆:战役部署很不周密、勉强接受任务
1949年5月,随着渡江战役的展开,解放军在拿下华北华中华东等全国大部地区后,开始准备向国民党势力的腹地江浙地区进军,一举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解放全中国。
而在南京等地解放以后,江浙地区所剩的唯一重镇,便是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大都会上海。
然而,当负责渡江作战的三野开到上海附近的时候,一向攻城拔寨无往不利的解放军各级指战员却犯了难:到底应该怎样解放上海呢?
如果贸然进攻,那么这座中国当时最大的对外开放窗口必将为战火所摧残;但要是徐图缓进,通过政治手段解放上海,必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拖慢解放全国的脚步。
就这样,解放军在深思熟虑后,于1949年5月12日发起上海战役,并于5月27日解放上海。虽然上海最终还是胜利解放了,但是参与作战的一些解放军指挥员却对这场战役展开了深刻的反思。
尤其是负责主要作战的三野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上将认为这场战役部署的很不周密,解放军在作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
这也引发了许多后世学者对于这场战役的思考。今天,笔者就将带领大家回顾那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并简要的分析在上海战役中我军的表现以及叶飞将军的话道理何在。
叶飞将军其人与解放上海的准备
在详细讨论这场战役之前,我们先来简要的认识一下叶飞将军。叶飞将军是福建南安人,1914年出生于菲律宾的一个华侨商人家庭。
菲律宾名字叫西思托·麦尔卡托·迪翁戈,中文原名叶启亨。在四岁那年叶飞随父亲回国,此后于1928年投身革命,并长期率领部队在闽浙地区展开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
抗日战争打响后,闽浙地区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为团长。此后他随部队北上参与苏浙皖地区的抗日运动,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打响后,新四军大部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粟裕、陈毅任主要指挥员。叶飞则担任了第一纵队司令员,后又升任改编后的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
1949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三野筹划解放上海事宜,粟裕、陈毅等第三野战军指挥员随即开始制定战役方案。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粟裕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方案:
第一是长期围困上海令当时驻守上海的汤恩伯部不战而降;
第二是选择在敌人兵力薄弱的苏州河处进行迅速坚决的突击战;
第三则是在吴淞口和敌人硬碰硬的打攻坚战。
但是三野的几个将领包括粟裕自己在内随即否决了前两个方案,理由是第一个方案会让整个上海处于长期的物资短缺,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敌人有海军支援,围困意义不大。
第二个方案好是好,但是苏州河已经是上海市区了,一旦打响战斗很多重要的基础设施会受到破坏,战后重建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于是第三个方案自然成为了三野的最终作战方案。
5月7日粟裕上报了作战方案,经中央军委批准后,5月10日粟裕下达了作战指令:
分东西(有说法说是南北,但笔者在研究过地图后认为其实应该是西北和东南两路)两路攻打浦东高桥和浦西吴淞,切断黄浦江断敌退路,并寻机引诱上海守敌出城决战,以减少对城区的损失。
而叶飞的第十兵团所属的28、29两军则负责承担西路作战,且由他亲自指挥。就这样,解放上海的帷幕拉开了。
将帅之争
接到命令后的叶飞一开始准备按照三野司令部的指示行动,但他很快看出了不对劲。
根据叶飞日后的回忆,当时他认为:“我看这个作战命令很有意见,就打电话给野司表示,西路军只有两个军,既然又没什么仗打,不必我去指挥,指定28军军长统一指挥就可以了。”
按道理来说野司首长深思熟虑的方案应当没什么不妥,那为什么叶飞将军非要在指挥人选上跟粟裕大将起争执呢?
原来,当时的三野由于渡江战役接连胜利产生了轻敌思想,一部分人认为国民党军战斗力不强,一触即溃,打一打,甚至争取一下就能解决战斗了。
而且出于政治和社会民生的考虑,三野对于上海市区的想法是要文进不要武进,争取和平解放上海。
既然如此,那么在西路作战当中28、29两军应该不会遭遇大的作战,让这两个军的指战员自己指挥,锻炼一下城市攻坚战是比较好的做法,叶飞自己也就不需要亲自指挥了。
叶飞将军的想法不无道理,毕竟第十兵团特别是29军在解放战争当中扩员迅速,不少人没有经历过大的战斗,确实应该历练一番。
但是粟裕同志却有着更深的考虑,他于是找到叶飞面谈。根据叶飞将军的回忆录记载,当:“粟裕同志说,此仗虽然没有大问题,但是上海是国际性城市,要防备美帝国主义介入,发生意外,还是你去指挥为好,这样,我就不好再提什么意见了,勉强接受了这个任务。”
战争当中,负责后方总指挥的司令员和前线部队的将领在作战意见上总会有些不同,好在粟裕和叶飞是老相识,加上粟裕的意见也有道理。于是,虽然有意见,但叶飞还是接受了任务。
进攻的受挫与叶飞的思考
还记得在上一个部分的末尾叶飞将军是怎样接受任务的吗?对了,是“勉强”。而叶飞“勉强”的根本原因,除了对于指挥方式和人选之外,还有着对这场仗打法的思考。
原来,三野司令部的命令是让西路的28、29两个军从驻地常熟出发,急行军两百里赶到吴淞口。
叶飞认为,部队一天最多能走六七十里,假如途中不会遇敌,自然能够加快行军速度抵达预定作战位置。
但是如果哪怕沿途的嘉定、杨行、月浦等地有一个地区驻有国民党军队,那就会极大地拖慢行军速度,无法完成野司的既定目标。
可是野司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命令呢?这是因为有人传递了错误的情报,称西路军沿途的国民党守军会宣布起义,所以根本不会有仗可打。
但是叶飞将军笃信敌人必定会在沿线设置重兵把守,毕竟就算嘉定常熟一线没有敌人,月浦浏河一线作为上海的第一道防线总该是设防的。而且他还想到“如果真有部队起义,为什么不事先联系呢?”。
事实果然证明叶飞将军是正确的。在进攻浏河月浦一线时,国民党的部队设置了一连串的火力工事对解放军进行阻击,甚至用上了在黄浦江畔停靠的军舰利用舰炮进行远程火力投射。
笔者在调查资料的过程中看到这一段时不禁联想到了此前的四平战役,当时的国民党陈明仁部就是利用坚固的工事对解放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
如果在这里解放军仍然还按照之前打平原地区歼灭战、运动战的打法,势必又会造成极大的不必要伤亡。
而浏河月浦地区战斗的初期阶段也确实如笔者所想。负责上海防御的汤恩伯严令各部死守阵地,并且下令敢有放弃阵地后撤者一律处死。
解放军一开始没有料到守敌的战斗意志如此强烈,在阵地战当中付出了一定代价。好在叶飞将军沉着冷静,迅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指示前线部队利用淮海战役时的经验,利用大量炮火和爆破作业,先拔除敌人火力点,再组织步兵冲击敌军阵地。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以粟裕为首的野司的支持。
于是自5月16日起,第十兵团改变战术,以炮火支援为主实施逐段逐地、稳扎稳打的攻坚策略,终于拿下了阵地,成功拿下月浦浏河一线,直逼吴淞口。
与此同时,东路的第九兵团也胜利拿下浦东,汤恩伯见大势已去仓皇逃窜,上海市区国民党残军的指挥官刘昌义也认清了形势,在25日宣布起义。到28日,上海周边敌军被解放军完全扫除,上海胜利解放。
对叶飞将军意见的新认识
虽然上海确实胜利解放,解放军在进城后也执行了相当好的爱民纪律,但是在战术上,诚如叶飞将军所言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解放上海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如何接管好这个城市的准备工作都很充分,却疏忽了军事上的准备以及作战部署很不周密。战前,既未确定各部队作战任务,使各部队能作充分准备;临战,又没有召集参战部队首长参加的作战会议,研讨作战方案,就下达了作战部署和作战命令,结果导致西路军不能如期完成战斗任务。”
但是在战略上,笔者和叶飞将军的意见有些不同。解放上海的战略可以说是三野的几位首长出于保全人民生命财产,不给这座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和地位的城市增添战争的伤痕的目的而制定的。
假如不顾及市区人民伤亡直接单刀直入苏州河市区,解放军的代价绝对要小很多。但是这样一来,会给市区人民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这还怎么体现“解放军的兵是人民的兵”呢?
同时,粟裕大将还针对上海守敌制定了兵分两路,采取钳形攻势,断敌退路,分割歼灭敌军的策略。三野负责战役的各部也基本上都有着明确的任务。
解放军在战役初期的失利,更多的是由于各级指战员的轻敌情绪过大、错误情报造成的错误判断和战术上的失当造成的。粟裕、陈毅等三野首长的大战略还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在这里笔者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些轶闻。包括叶飞将军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我军在进入上海市后军容严整军纪严明,没有给人民添麻烦,甚至出现了宁愿不进屋睡在马路上的现象。
这当然是正确的,是我军作为人民军队的有力证据。但是,由于我军官兵不适应城市生活,在初期接管时闹了很多笑话。
有的战士不知道厕所在哪里,一路跑到黄浦江边解决卫生问题,结果半路就没忍住;有的战士分不清具体方位,结果绕了大半个城才找到要驻扎的地方。
当然,这些“笑话”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解放军执行了极其严格的纪律,为了不给人民添麻烦才造成的。
结语
上海战役是解放全国的重要一环,也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该学习并重新认识上海战役,以从中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为全面了解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国史打下基础。
而对于叶飞将军,笔者认为,如果没有他一系列机智的判断和即便在有意见的情况下仍然能遵照野司指示行动的决心,上海决不能那么迅速的被解放。
叶飞将军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他的意见,在今天辩证地来看也是大部分正确的。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