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之间的隔阂该怎么办?这部韩国电影给出了答案

影视作品中经常展现的情感无外乎三种,亲情,爱情,友情。这三种情感中,爱情的居多,亲情的很少,而在这很少的部分中,亲情又被分割为好几部分,与母亲有关的,与父亲有关的,与兄弟姐妹有关的等等。我们作为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多来源于母爱,因为母爱是非常容易展现的一种情感。因此,母爱也会得到影视创作者的青睐,相比较而言,父爱为主的影视作品就少了很多了。而能将父爱以一种非常顺畅自然的方式展现给观众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作品说的就是父爱,也是我们通常不能准确把握的情感,本片名叫《房子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女儿和父亲之间的和解。单身女记者在寻找租处的时候没能找到自己真正满意的地方,于是,她决定在继续寻找期间,住在自己家里。现在的家只剩下父亲一个人,而父亲当年因为琐事将妹妹赶出了家,而后母亲也离开了。这也是女记者不愿意和父亲往来的原因,然而真正入住后,这一切仿佛发生了改观。

父女之间的隔阂多是来源于之前的误会,当两个人渐渐的开始一起生活,之间的习惯和了解就逐渐的增多了,但是女记者依旧是走不出自己妹妹当年被轰出家门的阴影。因为没有彻底的和解,女记者还是离开了家。然而当她再一次回来后才发现,父亲因病住院,此后,父女二人才摒弃前嫌,重新接纳了对方。

本片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波澜不惊的温存,这种温存虽然给出的大环境很冷,但依旧是能从角色的动作或者对话之间感觉到。

片中的父亲很执拗,执拗到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而对于别人的想法并不愿意接受,这是女记者眼中的父亲的形象,然而这个形象本身也是女记者自己的真实写照。她在报纸排版的时候也是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固执己见。这种执拗其实就是两个人沟通的障碍。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大家与自己的父亲的关系基本上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生活观念的不同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沟通的主要障碍,这种障碍导致的就是两个人互相看对方的行为不顺眼。然而这种理念的不同其实是可以通过沟通逐渐的消除的。只不过父亲这个形象本身就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沟通因此就会成为障碍。人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是一个坚实的后盾,那么就注定这个后盾并不会多说很多话。因为不善言辞且能给予依靠,所以即使二人沟通不畅,也总能感觉到割舍不断的情感在维系,这就是本片的暖心之处。

站在父亲的角度看女儿,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他自然不会认为女儿未婚先孕是一件好事情,而不善表达的父亲遇见青春期的女儿的不理解的时候,就容易作出来让自己一直后悔的冲动。于是,女儿和母亲都离开了。但即使犯了错误,女儿依旧是女儿,父亲依旧是会看着照片情感涌动。

站在女儿的角度看父亲,她一直让父亲之前的行为挡在这段亲情面前,因此,即使是和自己的父亲有血脉的联系,然而那件事情却一直挥之不去。她总认为是自己的父亲非常固执,然而真正固执的同样是她自己。对于父亲的怀恨,并没有使她成为一个和父亲与众不同的人,恰恰相反,她最终成长为了另一个“父亲”

本片取名《房子的故事》就很有趣,房子是一个你无法忽视的,但却总是不能十分顺心的存在。一方面,房子承载着你的住处,为你遮风挡雨,另一方面,房子的装饰一直在变,但总体的格局却没有丝毫改变。房子开窗是为了不至于太闷,然而有时候有需要将窗户关上,因为外面会有疾风骤雨。

电影中隐忍的父爱几乎是很多人现实中真实的写照,相信这些与父亲有隔阂的儿女们其实可以通过本片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途径来消除隔阂。真正将彼此视为仇人的亲人们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父亲依旧是坚持着自己作为依靠的标准不动摇。他们或许会很执拗,会很偏激,但关键时刻,当自己的孩子们提出需求的时候,却会将它当作是自己的目标去施行,甚至是讲自己的儿女当作是自己活着的唯一意义。这一点是很多做儿女的所不能理解的。

我们经常觉得父母们视自己为唯一会让自己喘不过气,然而当他们渐渐的老去的时候,确实是只能依靠自己的孩子来作为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人是一个需要陪伴的集体性动物,如果仅仅是强调个体的话,那么很多情感都是不复存在的。没有哪一个父母愿意过了十八岁就彻底与自己的孩子断绝关系。情感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来建立的,同时也必将通过漫长的时间来维系。和解总要沟通,而沟通需要耐心。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