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数据小白:怎么让你的分析结论超出预期,不再是废纸一堆
“你分析的这些,我们早知道了!”
“能不能说点有前瞻性的?”
很多数据分析新手都会遇到这样的抱怨,这是因为他们只会跑数,不会分析。太肤浅的分析,其实业务人员在前线就能够感受到,如果咱们不能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结论,那分析很可能沦为一次无价值的自嗨。
相信很多数据分析师都有过对自己的灵魂三问:我的分析怎样才能被人重视呢?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呢?怎样才能真正的落地呢?
本文提供5个方法,和大家聊聊如何让我们的数据分析“超出预期”!
1、从问题出发
数据本身并无意义,放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才有意义,所以做数据分析时,要围绕着分析目的进行。罗列数据是很简单的,拿数据来做对比分析、关联分析也不难,但这样的分析没有逻辑,没有回答业务的问题,也没有引导业务进行思考。
所以一开始做分析时就要从具体问题出发,通常把问题解决了就达到了预期,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思考就能让业务觉得“超出预期”。比如分析业绩下滑,往更深了想可以联系到行业周期、竞品情报分析等。
2、结合业务实际
数据分析的结论最终要应用于业务实际,很多人在做最后的结论和建议时,只是把分析的结果简单重复了一遍,或者只是对行业趋势做了简单的判断,没有对业务有什么实质的建议,最终得出一些“正确的废话”,没有参考价值。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是IT人员,不懂业务是正常的,给出分析结果让业务人员再分析不就得了。这样的想法并不妥当,数据分析师的最大价值是作为数据专家对业务给出独到的见解,大多数的业务人员及决策层并没有足够的数据专业素养,如果让他们进行二次分析,可能分析结果还和一开始想的一样,这样数据分析师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有经验的数据分析师,一定是熟知公司业务的,在分析时会结合业务实际,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来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那分析师怎么熟悉公司业务呢?我的建议是多去一线,观摩业务全流程,并在和业务人员对接需求时多交流,多问为什么。
3、结论可落地
再正确的结论和建议,不能落地就是空谈。做分析报告时除了要结合业务实际,也要思考是否给出了可落地的建议。比如,咱们通过分析得出本月app活跃率降低了,这时候如果简单得出需要提高活跃率的结论,说明还是个新手。
通常,有经验的分析师,在发现问题后会深入分析。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就要先分析是有规律的还是突发的,是否在计划内,波动幅度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关联指标项的数据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给问题定性,然后就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了。
4、大胆指出问题
俗话说,当局者迷。业务人员长期身处一线,有时会放大业务中遇到的小问题而忽视大趋势上的背离,有时也会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时候就需要数据分析师从客观的角度提出意见。
数据分析师的优势之一,就是不用对业绩负责,所以对业务的判断更加客观,更能从全局的角度发现深层原因,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和业务人员的结论完全相反,甚至可能将问题矛头指向业务人员,但这也是数据分析师的价值所在。
比如,对一次拉新活动做数据分析,尽管业务对环节做了很多优化,看到的结果是拉新人数和留存率不断新高,但分析发现整场活动的获客成本也在增长,而且相比于之前活动,本次活动的增长率已经疲软,整体来看投入产出比是不划算的。这时候就应该提出建议暂停或进行调整或者下次策划新的方案。
5、报告令人信服
要想分析结论能真正落地,就要学会“说服”的艺术。除了在分析过程中保证逻辑清晰让人挑不出毛病,在汇报过程中还应该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分析结论。
数据可视化是非常好的一种办法,用图表代替大量的数字,有利于更直观传递信息,很多分析师都会用,但如果想做出“超出预期”的汇报,那就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出场了。
拿我常用的FineBI来说,不仅内置大量丰富的图表样式满足各种分析场景,多个图表之间还能实现联动分析。比如我们点到某关键数据,就可以看到关联图表的变化,这样就可以随时对关键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再比如地图向下钻取,点击地图中的某个区域,右侧会显示出该区域详细的表格和图表数据,不需要在多个PPT中来回切换。
我们甚至可以用FineBI制作一张“驾驶舱”大屏,让受众快速get到分析结论,还能根据需要进行自助分析,直观生动,这样的汇报谁不爱呢?
在FineBI中,这样的一张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屏只需用鼠标拖拽就能完成制作。
最后我想说,做数据分析就是个积累经验升级打怪的过程,没有能直达终点的方法。面对每一次碎片化的需求,如果能多多思考和积累经验,拿出有诚意的分析成果,何愁不得到他人的认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