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在农村,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会被别人视为“绝户”,所以头胎生女儿的人,多半会追生二胎,甚至连生四五胎只为生出一个儿子来。有句俗语就是这么说的: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能养她娘。前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后者却很容易明白,那就是指望闺女给父母养老是不现实的。
灰为什么不能打成墙?一切还得从“土胚房”说起
农村人为什么会用“灰不能打成墙”来比拟女儿不能给父母养老呢?这就与旧时农村的土胚房有关了。出生在农村的80后们,可能还会对土胚房有点印象,那种房子建造时几乎一块砖都不用,整个墙壁都是用泥土打出来的,俗称“土胚”。但在打墙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土胚墙和地面连成一体,打之前会在地面上撒一层草木灰,也就是农家土灶烧完木柴后剩下的灰烬。
不难看出,草本灰的作用就是隔开土胚墙和地面,并没有成为土胚房的一部分,更不是土胚墙的主要原料。事实上,如果以草木灰作主料来制作土胚墙,也是完全做不起来的,对于这一点,农村人应该早有认知。所以大家才会说“灰不能打成墙”,意思就是再多再好的草木灰,也不可能打成土胚墙。以此再引申到女儿与父母的关系中,自然就形成了下一句:闺女不能养她娘。之所以是娘而不是爹,可能是为了押韵吧,但这里的娘实际上要做父母双亲来解释。
灰确实不能打成墙,闺女却能养她娘
传统中国是宗族社会,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女儿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成了外人,外公、外孙等亲属称谓中的“外”字,就是在表明这一层意思。所以对于已经出嫁的女儿来讲,为公婆养老才是她的义务,而自己父母的养老, 她反而没有义务。
然而这毕竟是以前的社会形态,时代发展到今天,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这一观念早就过时落伍甚至是错误的了。现实中女儿为父母养老的并不少见,甚至很多有儿子的家庭,养老的重担也大都落在女儿的头上。所以渐渐地,人们也不再觉得只有养儿才能防老了,反而有人觉得生女儿比生儿子更好,父母晚年更有保障。所以灰确实不能打成墙,但闺女却能养她娘,传承数百上千年的俗语,也早已显得没有道理了。
女儿给父母养老仍面临诸多困难
虽然道理是这样,但在中国民间,传统宗族社会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失,这可以从子女随父姓随母姓的比例上看出。我国法律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二者是并列的,理论上,应该各占百分之五十。然而据统计显示,即使是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大城市,随母性的比例也不足百分之十。由此可见,中国社会整体上还是默认女儿嫁出去就是婆家的人了,连她自己生的孩子都要只能冠婆家的姓氏。
正因如此,女儿在给娘家的父母养老时,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可能会遭到婆家甚至是丈夫本人的反对。尤其是那些有兄弟的外嫁女,按照民间习俗,即使不给父母养老大家也不会说什么,此消彼长,自然导致一些外嫁女给父母养老的积极性大减。
闺女不能养她娘在古代也不必然成立
事实上,就算把眼光放回古代,闺女不能养她娘的说法也不是一定成立的,因为除了外嫁女之外,还有一种婚姻模式叫做“招女婿”。招女婿与娶媳妇刚好相反,是男的到女方家去居住,为女方的父母养老送终,而且所生的子女,也要随女方的姓氏。
所以如果考虑到招女婿的存在,即使在古代农村,闺女也是可能给父母养老的,甚至还能传承家族的姓氏。不过严格来说,招女婿也不是靠闺女给父母养老,因为古代中国,男主外女主内,家庭的经济来源几乎都靠男性,所以在招女婿的模式下,实际上给父母养老的不是闺女,而是女婿。但夫妻一体,女婿的就是闺女的,四舍五入也就是闺女给父母养老了。
结语:
古代俗语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讲出了朴素的道理,从而被人口口相传。但流传得广却不等于正确,因为时代在变化,古代的至理,到了今天可能就是歪理了。我们在接受这些俗语的同时,也应该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胡乱套用到现在,就很有可能贻笑大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