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多分句的平仄安排
22017-08-19
对联声律除了句中的节奏划分和平仄安排、多分句句式长短组合外,还有多分句的句脚平仄安排。多分句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其中上下联相对应分句的句脚应该平仄对立,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至于单边联语内部,各分句句脚的平仄排列格式,目前一般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
1平仄单交替式,即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一平一仄交替的模式。此模式源于律诗,最早产生在明代,楹联大家李开先的长联中多有采用,清代也有不少联例。湖南余德泉先生将其称为“李氏规则”。如:
揽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柏翠松青,花香鸟语;
容九洲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天空海阔,鱼跃鸢飞。
上联四个分句,其句脚字的安排为平、仄、平、仄,平仄声单一交替,下联则对应相反。此类例子很多。
2平仄双交替式,即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两平两仄交替的方式。此方式源于骈文,因骈文系四六句两两对仗,以四分句为一个对偶单元,一个单元内会形成“仄平平仄”这样一个周期,骈文由很多“仄平平仄“组成,故全篇句脚的声调便形成了“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 “平顶平、仄顶仄”的双交替的格式,这种句脚安排模式于清代被引入长联创作,被当代人称之为长联句脚的“马蹄韵”。如:
彭玉麟题扬州平山堂联
大江南北,亦有湖山,来自衡岳洞庭,休道故乡无此好;
近水楼台,收尽烟雨,论到梅花明月,须知东阁占春多。
薛时雨题南京朴园联
人间宰相,天上神仙,果然蓬岛为真,想圆峤方壶相连一水;
小队曾来,大名不朽,留得湖山遗爱,比谢安王导别擅千秋。
此两副联皆为四个分句组成,其句脚字的平仄都是按照“马蹄韵”安排,为仄、平、平、仄。
彭玉麟题江苏省南京楚军水师昭忠祠联
古来征战几人回?想当年城覆金瓯,洲横铁锁,江流石不转,实疚我心,只今劫满红羊,极目沧桑馀感慨;
日暮乡关何处是?听此地钟声镗鞳,浪激噌吰,鸟鸣山更幽,欣瞻庙貌,特愿灵屯白马,永怀兰芷奠馨香。
此联七个分句,其上联句脚平仄安排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反之,也是标准的“马蹄韵”。
“马蹄韵”因为其句脚字平顶平、仄顶仄的特殊交替方式而使多分句联语形成一种抑扬顿挫,跌宕流畅,且不单调的格局,是多分句句脚平仄安排的最佳模式。
(3)多平一仄式,即四分句以上的联,上联除句尾为仄外所有句脚均平,下联反是。此说出自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七:“忆予垂龆时请业于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联法,问句法多少有定乎?曰:'无定。昌黎言之,高下长短皆宜,即为联界示色身也。’又问:'数句层累而下,亦如作诗之平仄相间否?’曰:'非也。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仄声,对幅反是,此其别也。’”此方式只在对联文体中出现,最早见李开先五分句联用此格式,入清代后应用渐多。因出于朱恂叔的传授,当今联界习惯称为“朱氏规则”。又因其句脚字上联除最后一字为仄,其余皆为平,下联反是,形同钓竿垂钓,故也称“钓竿韵”。如:
彭玉麟题杭州西湖岳飞墓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壮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凄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两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此联由六个分句组成,上联除尾句句脚仄收外,其余句脚皆为平声,为五平一仄,下联则相反,为五仄一平。
薛时雨题南京莫愁湖曾公阁
诗酒中人,翰墨中人,江山风月中人,薄宦岂能羁?频年摆脱凡尘,逸兴豪情,跨鹤占扬州胜境;
循吏一传,文苑一传,游侠货殖一传,通材无不可,平昔服膺师训,感恩知己,骑鲸为上相先驱。
此联有七个分句,上联除尾句句脚仄收外,其余句脚皆为平声,为六平一仄,下联则相反,为六仄一平。个人认为,“朱氏规则”(钓竿韵)因为句脚字平仄交替过少,如果分句多至六句以上,则不宜采用,以免诵读起来有气弱、气滞甚至难以为继之感。
(4)分节粘接式,把长联按联意的表达分成若干“节”,每节短至一句,长至四句。节内各句脚一般为:一句平仄皆可,二句则一平一仄,三句则两仄一平或两平一仄,四句则按“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节与节之间相粘,即上一节最后的句脚与下一节第一个句脚同声调。此规则出自民国蔡东藩《中国传统联对作法》:“至若增长联对,以七句、八句、九句、十句成联者,或分三节、四节、五节,大致可以类推,不再引证。总之,联对愈长,节数愈多。每节自一句起,至四句止,上节末句煞脚字音为平声,则下节起句之煞脚字音仍应用平声,其用仄声亦如之。惟出联结束句,总应用仄声字煞脚;对联结束句,总应用平声字煞脚:此固联对之通例也。”
当长联严格按四句为一节时,此格式与“平仄双交替式”等价,严格以两句为一节时,则能产生“平仄单交替”和“平仄双交替”两种效果。在每节句数参差不一时,此方式句脚平仄安排看似无规律,但因句脚平仄安排与联意密切配合,其合理性反倒比以上三种规范的格式为优。此方式分长短不一的“节”来论平仄,似源于词和曲;各节之间的粘接则源于律诗和骈文。如:
钟云舫题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细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划断的地方,就是一个意节。“联圣”钟云舫此联单边各二十个分句,就是采取分节粘接式,把长联按联意的表达分成七 “节”,以上联为例,每节短至两句,长至四句,每节两句的句脚或为平仄,或为仄平;三句的句脚为平平仄;四句的句脚为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
对于超长联而言,分节粘接式比“马蹄韵”更有优势,其诵读效果更为流畅一些。
上述四种用得较多的句脚平仄安排格式,有的人在对联创作中并不完全拘泥,而是根据联意和语气的需要,任意安排句脚平仄。个人认为,只要表意清楚,逻辑紧密,气脉通畅,转换流利,应该是可以的。这也是句脚有定式又无定法的一种客观反映。但还是要注意一点,即尽量避免多分句句脚全仄全平,或尾句之前一句的句脚仄平相同。这种句脚的平仄安排,曾经被陆伟廉先生形象地比喻为“打猪婆鼾”。意即读起来非常难听。如:
雨疏残酒,应是绿肥红瘦;
风骤繁花,不知云白天蓝。
两分句句脚全仄全平。
概而言之,对联声律的重点,一是尽量作到句中词语之间和分句与分句之间句脚字的“平仄交替”,二是严格遵守上下联音节、意节处“平仄对立”的要求,这其中以句尾字最为重要,分句句脚字次之,句内平仄再次之。上下联对应之句尾、句脚、句内节奏点的平仄相对,应该严格遵守,而句内节奏点、句脚的平仄交替则可以有条件地适当放宽。
当然,上述说法只是就高层次的自由创作而言,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对于平仄的要求都宜从严:
一、对于初学者而言,声律的要求无疑应该取法乎严,前期受到的桎锢越多,最后得到的自由也会越大。
二、在参与各种社会征联和楹联竞赛活动时,尤要注意平仄的严整,因为对于水平参差不齐的评委来说,内容的高下只是个见仁见智的软指标,而平仄方面的任何从宽都可能会被认为是“出律”的“硬伤”,而被排斥在获奖作品之外,甚至可能初选就被直接淘汰掉。
三、为庄重或严肃的场合撰写对联时,对于声律的要求要尽量从严,以与总体气氛相统一。
四、联语明显为诗句即律句风格的语言以及受赠人有特别要求时。也即是律句从严,散句从宽。
在对联创作中,有许多因为修辞的需要而舍弃平仄严整的情况,这是因为修辞所能产生的艺术效果极其直观,远远大于平仄声调的严整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反复”句式可放宽平仄。为了表情达意,往往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便放宽了对平仄的要求。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仁,如其仁。
此联为短语的连续反复,造成上联全仄下联全平。
再如“排比”句多不拘平仄。排比须由三相构成,常造成失替失对。如杭州岳飞庙联: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灵,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再如“顶针”句式可不拘平仄,如讽刺联: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
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
联语中含同字自对句式有时也不得不放宽平仄。如刘师亮贺金子如结婚嵌名联:
子兮子兮,今夕何夕?
如此如此,君知我知。
还有的技巧联、谐趣联,一般只求巧趣,可不拘平仄,如: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