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美丨似斜反直,似欹反正。
凡学书法,几乎讲求上追晋唐,无疑这是取法乎上,学魏晋的气韵,唐代的法度。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宋代书法开启了无法而法的写心时代,文人化时代,个性化时代。
苏门三英杰
宋代书法代表人物宋四家——苏黄米蔡,在四位书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是极具个性的书法家。苏轼学识渊博,诗、文、词、书画皆精,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书画史上极罕见的天才、全才式人物;黄庭坚诗书俱佳,其书法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扛起了宋代草书大旗;米芾的个性不必多说,一生“痴”“癫”“狂”最具艺术家的气质。他们三位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多取斜势,似欹反正,变化和谐,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论书诗《次韵子由论书》中,最后六句:
……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ě)
锺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守骏莫如跛”的书法美学主张。
诗的意思大概是说,古代有些书法名家的书法,往往带点跛形亦即侧势。而世俗之人以笔法自我骄矜,在众人中强作高大,却不懂得其中奥妙。汉魏的钟繇、张芝等大书家早已远去,苏轼的艺术主张知音难觅。“跛”,就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倾侧。这种风格美主要表现于结体,但关键还在于用笔,即应具有遒劲的骨力。“守骏”的“骏”,其含义是丰饶的,可理解为与欹斜相对的正直;还可理解为骏健的骨力;又可理解为速度的“骏发”……先论跛侧与正直的关系。跛侧,是与正直相比较而存在的。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颂了王书的“势如斜而反直”,此语或被引作“势似欹而反正”,其意则是完全相同的。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
从书学批评史角度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结体态势深刻地概括了“斜”与“直”、“欹”与“正”两极相通的辩证关系。骏健,这里主要是指用笔的骨力。“永字八法”起始第一法就是“点”,但不称“点”而称为“侧”,这能给书写者以“势”和“力”的启示,说明点画一开始,用笔若能借助于侧势,就可更好地取得力骏气健的效果。由此还可知一开始就表现出书家下笔的“势”和“力”。
“力”可表现为速度。骏发,联结着一种爆发的速度之美,亦即动态之美。这说明,偏离了正常正直位置的倾斜,是具有动态性的。跛侧不但能生成骏健的骨力,而且能生成骏发的动态。这用传统的意象品评的语言说,就是“骨力追风”,这是一种力之美、动之美。苏轼所概括的跛与骏的美学关系,也曾为某些书学批评家所认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就说:
“《子游残石》有拙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
这至少是认同并运用了苏轼提出的概念。
欹侧之美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已有之。小楷之祖锺繇作品也都含茹着这种欹侧的态势,当然它还不是非常明显,但应看做是小楷欹侧美的滥觞。尤应指出,锺繇小楷《贺捷表》,还以其摇曳的笔势和带有飞动的隶势,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左低右昂的欹侧之势。袁昂《古今书评》说锺繇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贺捷表》就显著地体现了这种具有侧势的动态之美。
锺繇小楷《贺捷表》(唐本)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作为一种典则,它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就在于略带欹侧之姿。它不仅横画表现出一定的左低右昂,而且其结字也往往左轻右重,表现为一字左半的笔画往往较细短,右半的笔画往往较粗长,这就生发出一种骏爽的动态之美。
唐代李邕则是典型的一位,特别是李邕的《法华寺碑》,典型地具有“欹侧”之势。李邕颇骏的书风,可分两类。一类也是偏于瘦劲,如《叶有道碑》、《李思训碑》等。这类作品,欹侧而又富于骏健的骨力,而且似有追风超影之神速。另一类是偏于丰肥之美,如《麓山寺碑》、《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它们一方面以其浑厚丰美的书风汇入了当时竟为丰肥的时代风尚,另一方面,其风格的欹侧,又体现出雄健而又浑劲的笔力和起落争折,凌厉无前的态势。除此而外,还表现出倔强、峻峭、紧结之美。刘熙载《艺概·书概》所说:
“李北海书以拗峭胜,而落落不涉作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这既指出了李书具有倔强拗峭的风格,又指出其抑扬低昂的颇敬风格,可贵在于有天然之趣,而无故意造作之态。
李邕《李思训碑》
苏轼的书法,除丰肥、天真等外,还突出地表现为横向展开的跛形侧势,这主要是受了李邕、徐浩体势骨力的影响。黄庭坚《山谷题跋》:
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李北海书,其豪劲多似之。……中年书圆劲而有韵,大似徐会稽,晚年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苏轼所书、皆以菱形取势,字的中心线与其底线大抵倾斜为70度之锐角。这种微斜之态,兼以肥瘦相和、肉丰骨劲的笔法配合,则有一种疏纵跌宕,神气飞扬的意境。
苏轼的行书《桤木诗卷》
苏轼的行书《桤木诗卷》是其最趋于正而不倾侧的代表作之但稍加端详,就会发现每行仍然有若干字不同程度地向右欹侧,它那遒媚沉着、神气飞扬的风格,强化了骏发的风格之美。它在欹侧的结体、行款之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大小相间,疏密相杂,翩翩自肆,洒落而丰美。再看其大字楷书,如《丰乐亭记》或《罗池庙碑》,颇骏更为明显,“其中的每一条具体的线条也都展示出一种向这个主要方向的运动倾向”(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不但结体呈菱形,而且横画突出地抑左扬右,峻拔一角,其“口”形两旁竖画,左细右粗,左短右长,整个字形也多如此。这种殊异的结体,它颇能生发出一种动感,一种骏发豪劲之美。其实,苏轼“守骏莫如跛”的理论,也是对自己书艺风格的一种理论概括。
百度“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