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殷商,究竟是怎样一个朝代?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殷商朝较之前的夏及更早的三皇五帝朝来说,有了甲骨文的一些佐证,所以可靠性更多一些。我们概括性看看殷商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

01,先看看开国之君商汤是个怎样的人

《史记》在写商汤前,先写他的始祖,而关于汤的始祖契的出生,又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契的母亲在河边玩耍,看到树上掉下一只蛋,吃了之后怀孕了,生下了契。契跟随禹治水有功,后又受命修治五伦关系,禹何许人也?夏朝的开国之君,契随禹做事,可见契也非等闲之辈。而这个神奇的故事,契的神奇出身,无疑是为了说明,契如此不凡,他的后代也将诞生出一位圣人。当然这种故事,听听也就罢了,至少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既不科学,也绝无可能,一个人吃一颗蛋,怎么会怀孕呢?但严肃如《史记》者,严谨如司马迁者,也要这么写,只能说明人类赋予一个人某种光环的习惯,总是层出不群的出现,因为古往今来,这种事,这种故事实在太多了。

汤是契的十三代孙,身为夏朝的一方诸侯之长,商汤这个人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

这一点不得了,因为这就有了征服他人,扩充自己的机会,诸侯葛伯不祭祀鬼神,汤就开始征伐他。

第二,汤在征伐之前,一定先在舆论上做足准备,让民众知道自己的用意,师出有名

汤征伐葛伯,作了《汤征》,记载出征的情况。出征前,也曾告诫葛伯说:因为你不敬顺天命,所以我才征伐你。汤战胜夏后,想迁移夏的神社,但没有成功,于是他写了《夏社》来说明此间的情况。废除了夏的政令后,汤作了《汤诰》,其内容是告诫各个诸侯,不可对民众没有功劳,要努力做好自己事,不然我也会讨伐你们。

第三,恩威并施

商汤总得来说,是一个施行仁政的君主,但也不乏恩威并施的一面,比如上面谈到的《汤诰》,既是倡导,也是告诫和警示,谁有不从,我就会征讨和消灭你。而撒网捕兽的例子,也能看出这一点,汤外出打猎,看到有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猎,汤说,这样不好吧,这不等于一网打尽了么?他建议撤去三面只留一面网,然后说:想往左往右的,都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但不听从我的命令的,就只能进入我的罗网了。这既能看出“恩”的一面,也能看出“威”的一面。

02,商代在它的整个存续期间,有很多动荡之处

第一,国都总是迁来迁去,直到后期才确定下来

从刚刚提到的汤的始祖,也就是夏朝时的契,到汤时,迁都达八次之多,这个时候还未建国,是一个诸侯。成汤把国都建在毫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地区。之后的几百年间,商朝迁都共达6次,频繁迁都带给老百姓很多不必要的苦难,百姓也充满了抱怨。

到了盘庚帝时,迁都于殷,国都总算安定下来,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等于一开始的都城就是安阳,之后数次变化,又回到初次建都之处。国都安定,意味着百姓安定,也意味着国运的安定,这也是后世重新遵循汤之德政的结果。

第二,国运总是起起落落,跌宕起伏

从商汤建国,至第八代帝王雍己帝时,国运开始出现第一次衰弱,之后陆续出现兴盛、衰弱的更替达到4次之多。国运的起起伏伏,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商代一段时期内,帝位继承人不立嫡长子而立诸弟兄及其儿子,造成了权力上的争夺与混乱,长达九代都处在这样一个状态中。第二是帝王个人的原因,有些昏聩无德无道者,不关注德治,不关注百姓疾苦,导致潮起潮落,国运起伏。

国运兴盛时,诸侯国都按时前来朝见,该纳贡的纳贡,该朝拜的朝拜,一切都很正常,国运衰弱时,诸侯们就不在听话了,也不来朝见了。诸侯们的态度和表现,是国运的晴雨表。

03,汤的身边,有一个贤臣——伊尹

伊尹之于汤来说,就相当于诸葛亮之于刘备一样,非常重要。伊尹曾用做饭的道理,向汤阐述治国之道,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相传汤为了求伊尹出山,求了五次对方才答应,这可比三顾茅庐更厉害呢。伊尹应该是个很会写文章,很善于写文章的人,因为但凡遇见一些事情,他都喜欢写文章记述和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伊尹作《女鸠》《女房》阐明自己离开夏桀回到商都的心境,因为据说他有点时间离开了商汤;又比如写作《咸有一德》阐释君主的道德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为训谏太甲帝,作了《伊训》《肆命》等,为赞扬太甲帝知过能改作了《太甲训》等。汤和伊尹这一对君臣,都很喜欢文章,汤在伐夏桀时,有做《汤誓》,包括之前提到的《汤征》《汤诰》等等。

国有贤臣,乃帝王之福,百姓之福,国家之福。

《史记》对于殷商的记述,总体来看较为简略,其农业、工商业、制度等其他方面,更为简略。只就开国之主作了较多记述,然后整个过程之中的诸多帝王,基本都是一笔带过。商汤是个明君,总体来说施行仁政,对百姓比较宽松,开国之君往往都会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也深知创业的艰辛,所以基本不会做太出格之事。商的存续期间,有过动荡,起伏更替,持续了近600年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