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保卫战”之神像、地雷与好戏 | 作者:暖暖

在济源这片红色热土之上,英雄辈出、宛如繁星,个体的追寻在这里汇聚成共同的坚守,壁立千仞,大河奔流,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今天这个故事的关键词,是“粮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于百姓而言,粮食就是生命底线。在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时期,济源军民围绕收粮、藏粮、护粮,与敌人巧妙周旋,这其中的智慧、果敢和大义,令人拍案称绝。
1947年夏收时,麦浪滚滚,丰收在望,喜悦与汗水一起流淌,然而,敌人正躲在暗处蠢蠢欲动。为首的是国民党盘踞在坡头镇的杂牌军卫安生一部。卫安生其人,恶霸一枚,日寇入侵时,他是有名的大汉奸;鬼子投降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的“剿匪司令”。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和这些土八路势不两立,捉住他们的一只鸡也要拔三根毛!”来而不往非礼也,黄河沿岸人民针锋相对,大刀、长矛、土枪在手,枕戈以待,做好了护粮惩奸的战斗准备。

替身神像

这年夏天,当时的区武委会作出了保卫夏收的严密部署:联防指挥部三连坚守马洞大桥,民兵们日夜守卫,站岗放哨。
值守到了第四天晚上,人困马乏,大伙儿商议出一个计策:民兵们把窑洞中存着的10来尊土神像背到战壕里,戴上军帽,伪装成民兵的样子,仅留下哨兵,大家轮班到窑洞里休息。
是夜,卫安生伙同敌军一个营偷袭而来,月黑风高,心虚之下,枪声不绝于耳,全都打在了神像身上。黑暗中影影绰绰,神像笔直挺立、纹丝不动。过了好大一会儿,卫安生才回过神来:上当了!他气得咬牙切齿,率领敌人乌泱乌泱冲了过来,刚刚跑到沟底,正好撞入严阵以待的包围圈。民兵们齐声高喊:“冲呀!冲呀!”机枪、手榴弹一阵迎头痛击,敌人丢盔撂甲,狼狈逃窜。偷鸡不成蚀把米,粮没抢成,还伤亡了好几名士兵。
在民兵守卫下,麦收顺利完成,三天地光、八天场光,一天交完公粮,而后抓紧收藏,敌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抢不走,只得望“粮”兴叹。

雷声滚滚

后来,贼心不死的卫安生又跑到杜八联抢粮,这一次,迎接他的是“口袋阵”和“连环雷”。

敌人气势汹汹地行至留庄村口时,打眼望去,只见村头庙内菩萨手中捧着一块醒目的木牌,字迹未干。定睛一看,上面写着:“卫安生,大坏蛋,杀人放火啥都干,叫你去把阎王见!”
卫安生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指示身边爪牙去打掉木牌。说时迟,那时快,双手接触到木牌的那一刻,只听一声巨响,浓烟滚滚,五个匪徒当场殒命。敌人吓得目瞪口呆、魂不附体,再不敢嚣行事,而是派工兵开路,蹑手蹑脚地进了村。村里静悄悄的,波澜不兴,貌似毫无异动,松了口气的敌人马上露出了强盗本色,冲进村民家中抢劫粮食和财物。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卫安生彻底傻眼了。只听得爆响声此起彼伏,四面八方,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匪徒们推门时被炸,掀箱时被炸,开柜时被炸,丑态百出,哀嚎不断。
正义的雷声滚滚,是一柄柄高悬的利剑,卫生安狼狈不堪,仓促收兵,带着残部退到了大桥边。这里,等待他的是又一场精彩的埋伏战。民兵们左右开弓,枪弹齐发,敌人抱头鼠窜,冷不丁又踩上预先埋设的地雷,伤亡惨重,溃逃四散。
枪声、雷声、呐喊声、欢呼声,大快人心,不亦快哉。

 一场好戏

春节刚过,阳光和煦的午后,民兵们聚集在留庄南场院里,自编自演一场叫《卫安生抢粮》的戏。
院子里,剧情正酣。一身正气、机智勇敢的民兵,穿着黄军装,神色猥琐的卫安生,慌不择路跑掉了鞋子,演员们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台上台下笑声连成一片。就在这时,村外放哨的民兵气喘吁吁跑进来报信。一级警报,卫安生又带人到李相公庄抢粮了!
当戏剧与现实交错,仿佛打开了一个平行空间。台下看戏的民兵很快集合起来,向村外跑去;台上的演员来不及卸妆,掂起了土枪大步流星赶了过去。围观的村民也不顾劝阻,奔回家拿起大刀、长矛、铁锨,一齐追了上去。    从地形上看,留庄与李相公相隔不过一里多路。机智的民兵们并没有莽撞地直接出击,而是迅速绕到敌后,隐蔽在通往坡头镇的大路边,局已布好,请君入瓮。
不一会儿功夫,卫安生和他的乌合之众们扛着抢来的粮食,牵着牛,拽着扑腾挣扎的老母鸡,一路向“包围圈”走来。近了,近了,又近了,匪徒们大摇大摆走进了火力网。
一声枪响为号,民兵们如神兵天降杀了出来,大刀雪亮、长矛凛冽。匪徒们措手不及,怪叫着丢掉手里的“战利品”,拼命向西跑去。不料,西边山头上的百姓们齐声高喊:“捉活的,捉活的!”,喊声震天,群情激愤,卫安生们吓破了胆,慌不择路,四处逃命。
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在《卫安生抢粮记》里扮演匪军的民兵赵章,紧追一名匪军排长不放。疲于奔命的匪军排长大口喘气,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人”,这才松了口气,放慢脚步,骂骂咧咧:“混蛋,还不跑快点,想当俘虏呀你。” 赵章强忍住笑意,一个箭步上前,一记漂亮的过肩摔,撂倒了匪兵排长,缴了他的冲锋枪。“你,你……”,匪兵排长错愕不已。赵章朗声笑道:“睁开你的眼睛好好看看,我是民兵。”匪兵排长吓得眼前一黑,忙不迭举起了双手。
战斗完胜,夕阳在山,抢来的粮食和牛羊全部完璧归赵。民兵们押着一群俘虏,喜气洋洋地返回了留庄村。
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英雄的热土上,红色基因薪火传承,在新时代续写着新的传奇。

作者简介:暖暖 ,河南济源文学爱好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