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从学会欣赏开始

百度百科中摄影是这样描述的: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摄影艺术是技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一幅优秀作品离不开技术与技巧的应用。美的摄影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人、自然、社会的美,带给我们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和对生活的热爱。当然对一些反映现实的纪实类作品、随手拍得的作品对构图、光线、角度例外。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欣赏、评价这些作品呢?我觉得首先应该知道摄影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欣赏角度。比如构图、主题、色彩、用光、影调等基础要素,这些要素是构成一幅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欣赏者欣赏摄影艺术的作品前提。当然无论摄影艺术还是摄影作品欣赏都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形成自己独立的创作风格。在我们所看到的众多摄影作品中,我们不必苛求每一张摄影作品都是具有美感的,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感情去欣赏,相信每一张摄影作品总会给我们带来独特的美丽和感动!

摄影主题

主题也就是在作品中要表现什么,它是摄影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贯穿从构思到完成作品的全过程,更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布局,以使画面完整、严谨,具有一定的章法。正如一篇好文章,必须主题明确,语言清晰,段落分明,有一定的章法一样。摄影者在确定了要表现的主题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安排和处理摄影画面元素的构图问题。要把表现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摄影画面中,使其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它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这里包括:被摄主体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照片画幅的长宽比例、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影像清晰与模糊程度的控制、色彩的配置、影调与线条的应用、气氛的渲染等等,总之,就是处理构成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造型因素。摄影的这种构图过程,并非在产生作品的最后阶段才完成的,而是从考虑画面构成时就开始了。构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照片的主题内容,使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照片的效果。它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易懂、有表现力。这意味着在考虑摄影画面的构成时,要尽可能注意简化。简化决不是简单化,而是精化,即对各种事物进行最准确、最迅速的分析、判断和取舍,把画幅中不需要的那些因素排除在构图之外;尽量使被摄主体从周围环境中突出出来;被摄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统一,不可互相争夺视线,被摄体的形状要处理好等等,尽量使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鲜明突出,能深深地感染观众。仔细分析一些优秀摄影作品之后,便会发现这样的规律:被摄影者组织到画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用来表达内容和结构画面的主要对象,是摄影者最感兴趣的,吸引他举起相机拍摄的对象,我们称它为主体;有的对象是与画面上的主体构成情节,来说明主体内涵的,我们称它为陪体;有的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用以陪衬、烘托主体的,我们将它分为前景和背景;另外,除了这些实体对象外,还有空白部分,它是联系画面上各个对象之间关系的纽带;还有把各个部分有机组织起来时应注意的法则如均衡、多样统一等。以上这些就是画面结构的基本章法。

摄影画面的构图有一些为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构图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由此可见,艺术创作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灵活的,它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决断的自由。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摄影画面的构图就可以随心所欲,草率从事。相反,构图的好坏,常会影响到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是否表达得鲜明,它的艺术形式是否有感染力。

关于主体

主体是用以表达内容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中心。主体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对象,画面上其他景物的配置都以主体为转移。一般来说,主体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在画面上是统一在一起的。但是,在一些表现环境气氛为主的画面中,主体作为结构中心的任务更为突出,如盛大的群众场面,景物层次众多的风光画面等,它们以气势和气氛为主,内容上难以分清明显的主次,但要使这样的画面结构不松散,有章法,也要选择一个对象作为结构上的支点,用以呼应全局,提纲挈领,把画面上的景物结成一个整体。我们常常看到,有的风光照片以某一小桥、亭台为结构中心,有的以船帆或挺拔的树木为结构中心来裁割画面,使它们对前后景物起联系和照应作用。这样的画面,主体在内容上倒不一定比其它景物更为重要,而在结构中心的作用却是非常明显的。

主体是一组对象

关于陪体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组织到画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处于陪体地位,它们与主体组成情节,对深化主体内涵,帮助说明主体的特征起着重要作用。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的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由于画面经营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陪体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留下能够说明问题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陪体留舍的这种分寸感,对摄影者的结构能力是一个检验。应做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恰到好处。

叶子处于陪体地位

环境渲染烘托

画面上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烘托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体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称它为背景。

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面的四周边缘。前景可以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但许多情况下,前景却不起陪体的作用。在一些场面较大、景物层次丰富的画面中,常常是有前景的。

一些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烘托。往往有这种情形:拍摄一幅作品,主体、陪体、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的不好而功亏一篑。

背景强调人物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

适当的保留空白也是为了突出摄影画面上的实体形象,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形象之间的空隙。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结果它们已失去了原来的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他的实体形象。

人物视线的前方多留一些空白突出运动感和想像空间

整体力求均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过程中,还要审度一下画面是否均衡。因为均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要求和形式感觉。画面均衡与否,不仅对整体结构有影响,还与观众的欣赏心理紧密地联系着。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定的,如果三条腿则一定将它们形成均衡的鼎足之势才会稳定。盖房子如果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时,支撑点只有偏向重的一头才会稳定。劳动中人们的姿态虽然变化着、运动着,但在变化中又达到新的均衡,形成劳动的节奏,如锄地必须前腿弓、后腿蹬,这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势等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

北风wind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