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幽深的永福路,低调、奢华、优雅。
永福路(Yongfu Lu) 在上海市徐汇区北部。北起五原路,南至湖南路。长495米,宽14.0~16.0米,车行道宽9.0~10.0米。民国19年(1930年)筑,以法国传教士名命名古神父路(Route Pere Huc)。民国32年以广西永福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德国领事馆。
安静详和的永福路
永福路非常短的一条小马路,这个路名在大多数人耳边刮过的时候,风力微乎其微,而在另一部分人耳边刮过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那小一部分人,用上海切口说,是“懂经”的。因为他们了解,永福路除了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优雅以外还有两幢美丽的西式小洋房,那就是如雷贯耳的英国和德国领事馆。
午后小资之处
多少年前在国门紧闭的时候,永福路是那样的寂静,不通公共汽车,也难得有其他车辆经过,住户很少。尤其是湖南路到复兴西路那一段,有全副武装的部队战士日夜站岗巡逻。那些士兵一律的年轻英俊,身材挺拔,遥遥相对,站在英、德领事馆门口,就像欧洲美男子阿波罗雕塑似的,秀美而高贵。
四季分明的永福路
后来国门打开了,很多年轻的和已经不年轻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拼命学英语,学德语,然后来到永福路244号英领馆和181号德领馆门口排队,等待一周一次与签证官面谈。
走进永福路
永福路的原名是古神父路,路上的梧桐树都很有些年头,一到冬天,有些树干上会卷起一小块树皮,露出它坚硬的内在。春天到了,老树皮又返出青绿色,上面有一个个圈圈,像哪个动物的眼睛,又像是一树杆的迷彩。夏天,梧桐树冠张开它巨大的伞盖,遮蔽烈日。骑车的人,经过永福路会有一阵阴凉拂面而来。而秋天常常是一夜之间来到的,早晨醒来俯身一看,梧桐树干飘摇,黄叶已是一地铺满。金灿灿里带着些许的忧郁。
那份平静、谈然
说起来德国人还是古板,领事们搬去另外的地方办公了,馆还保留着,是一幢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现已被列为国家历史保护建筑。英国人就比他们决绝多了,拜拜以后就没有了影子。英国领事馆原址占地三亩,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人搬走的时候花园已经破败不堪。
雍福会-庭院深处有佳人
据说一个叫汪兴政的上海第一代服装设计师走过路过被它吸走魂灵,买下来,经过三年隆重装修,改变成叫“雍福会”的高级会所。“中西合璧、冲突而和谐”,是汪先生在这件大艺术品设计上的刻意追求。雍福会的主楼是典型的复古西洋建筑,但是,漫步其中很多人,都会以为置身一个古老传统的中国大家族的宅院。其中的装饰和摆设均独具匠心,2004年被评为全球最佳会所第二名。亚洲华尔街日报对它的评价是,“给你了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门的奢华生活。”
梧桐树下的顶级会所
雍福会内有吃有喝有玩乐,可以说是上海最高级的夜生活消遣场所之一。价格处于顶端级,采取会员制,门口警备森严。
和外滩罗斯福遥相呼应
一到晚上高级轿车烟似的驶来驶去,名媛绅士如各国使领馆的大使、领事,在商界活跃的企业家、金融家、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和这些圈子若即若离的影视明星们款款而来,而窈窕美女配大腹便便的老板,也屡见不鲜。
永福路123号,上海教育出版社
进进出出的知识分子均穿着整齐、严谨,戴一副眼镜,中规中矩,这些编辑是需要牢靠一点的,因为他们负责编写小孩子的教材,下一代成才都靠他们的良心。出版社门口有个书店,每年有两次最繁荣的时候,就是中小学学期前。
良友公寓
永福路复兴西路转角是一幢颇为雄伟的六层公寓,叫良友公寓。良友公寓有三个出入口,两个门牌是复兴西路,一个是永福路68号。
良友公寓
良友公寓住过一些名人,比如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上海电影厂厂长、驾机投奔祖国的飞行元老、纺织界科学院士……有孩子在国外发展的不在少数。良友公寓虽然上了点年纪,但是骨架端的是健朗,房管部门每年都要搭脚手架刷新一次,兴致之至会在面西的地方绘上一幅巨大的青藤绿叶图。
良友公寓对面的四层楼豪宅
属于解放前上海滩报业大王史量才的私宅。宽阔的前厅,明亮的中厅,玻璃屋顶天棚。外立面灰色,端庄敦厚,屋檐、窗栏欧风设计。主人旅居国外难得回家,每当宴请宾客,整幢宅院霓虹闪烁,人影憧憧。主宾穿着中式服装,有胡琴声、喝彩声传出来。年卅晚上和年初五,那个院子是永福路上鞭炮放得最酣畅的。
史量才在上海的另一处旧居更为有名--位于铜仁路257号的寓所
永福路52号
有一幢著名建筑,是建于1932年的西班牙式建筑,高两层,有地下室。墙面为弧线形水泥拉毛粉刷,较平缓的屋顶铺设西班牙筒瓦。南立面有半圆拱券敞廊,敞廊上二层露台设有棚架,整体舒展而开敞,地中海建筑风味浓郁。
小白楼
前些年间,这段永福路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酒吧餐厅,一到晚上,就像孙楠的歌一样:灯火辉煌的街头,突然袭来了一阵寒流,遥远的温柔,解不了近愁,是否在随波逐流,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潜伏在你的伤口。。。。。。
深夜的酒吧,能装下世间所有的灵魂,寂寞男女在灯光闪烁的空间相互诉说着在大上海的未来。。。。。。再次路过,发现所有的酒吧都关门了,给了一片宁静。
上影集团
上海电影厂文学部曾经设在那里,是很多文学青年的圣地。这块宝地几经易手,现在属于上海电影集团。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电影放映厅,时不时地会放一两场过路的内部电影。如果你细心,可以在一些老上海的电影里抓到这幢房子的画面。如今,拱形门廊、铁花门楣、壁龛都修复过了,室内室外优雅协调,原汁原味。
神秘小白楼
永福路52号,当年可是年轻人心目中“神秘的圣地”,我们都叫它“小白楼”,去小白楼看电影,会被视为“路道粗”,因为能搞到内部电影票。这栋老洋房的原业主是法国传教士布哈德。住宅建于1932年。据说,最早它的主人是一位挪威船长。解放后,小楼便成为了上影厂的文学创作部。
小白楼
永福路的街坊平和安详,常常会有一掠而过的老人让你觉得面熟,他们的脸上往往浮着些见过世面的宽容,晚饭过后,有年纪很老的夫妇挽着手臂出来散步,喁喁私语,好像美国电影《金色池塘》里的简·方达和凯瑟琳·赫本。也有贵妇或者保姆牵了爱犬出来遛跶,永福路上的狗也显得十分文雅,或婀娜或懒散,款款而行,轻易不会朝行人乱吠。
安静详和的永福路
八点半钟的时候,暮色落下,居委会的摇铃声准时而至,煤气呀,门窗呀,大家要当心呀,一声声温软的劝告隔窗穿入,细丝般抚慰你的心灵。
一条不起眼的永福路,她典雅、美丽、奢华尽在不言中。。。。。。
最后介绍一下永福的70号老公寓--领事公馆
领事公寓(CONSULAR APARTMENT)
对于老上海来说,“永福路”三个字不仅意味着低调奢华的高级感,还藏着神秘的英国和德国的领事馆在里面,与周围的繁华不同,在百年法国梧桐的包围下,这里异常的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