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们都在抱怨丧偶式育儿的时候,这个母亲描绘了爱的完整
(本文图片系亲妈学堂团队拍摄整理)
最早知道覃纯菊,是在于老师的书里。丈夫不辞而别,两个年幼的女儿,一定要让女儿读书的执念,自己背沙子盖房子干农活打零工……各种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艰难,勾画了覃纯菊在我脑海里坚韧不屈的形象。
2018年国庆节,于老师带着我们回访了这个阔别12年的家庭。到达城口县之前,大女儿常青一直发微信问我们走到哪里了。我们的车还没停稳,覃纯菊母女已经循着车声迎了出来,于老师握着覃纯菊的手说了一句“啊呀,十二年了!”……那是我们第一次看见于老师流泪。
十月的重庆,是火热的。覃纯菊一家就坐落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河谷。这一家人的苦难岁月定格在了于老师的镜头里,而我们则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背沙、盖房、养家,一个女人柔弱的肩膀一力承担
2000年的夏季,随着一声巨响,覃纯菊家的土屋轰然倒地,山洪将这个家最后的避风港摧毁,仅存的一堵墙已经容不下母女三人继续生活。
一边是摇摇欲倒的墙,一边是紧紧拽着自己的孩子。这位母亲做出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将孩子送到别人家里,自己在残垣下用塑料布先搭起一个小棚子守着家。这样,哪怕天再次塌下来,也只会压倒自己。
幸运的是,危险没有再次发生。在此后的日子里,每当天蒙蒙亮,覃纯菊就独自背起箩筐到一里地外的小溪边,将沙石一筐一筐的背回家中。放学后,女儿放下书包也加入了母亲的行列。整整几个月,母女三人的背,磨破了又愈合,反反复复才将所有的沙石背完。
在这次山洪没有爆发前,她曾帮同村人盖过房子,学到了一些盖房子的方法。覃纯菊每天早出晚归,忙着背沙石、砌房子, 凭着吃苦耐劳和积累下的好人缘,不少村里人都愿意过来帮她出一份力。经过半年多起早贪黑的努力,2001年,房子终于有了雏形。
消失9年的丈夫在这时突然回来了。覃纯菊给他买了酒、做了饭,日子平静得好似丈夫从未不辞而别。一次爬梯晾晒谷物时,丈夫不慎摔伤了腿,覃纯菊在劳作之余又不得不照顾摔伤的丈夫。生活本已足够苦难,这一切无疑是雪上加霜。
苦难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幸运有时也来的很突然。2001年6月,幸福工程首席摄影师——于全兴教授来到了重庆,将覃纯菊家发生的一切都定格为一张张照片。经过几年的回访,在2005年2月17日,将覃纯菊的故事发布在了南方周末整版上,名为《我在大巴山遇过一位母亲》。霎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心人纷纷寄来了善款,帮着这个被生活折磨的奄奄一息的家庭慢慢缓了过来。
厄运不断,亲人的不离不弃成为追求幸福的底色
覃纯菊没读过什么书,但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不管旁人怎么说,她都执意要供两个女儿读书。但是,学费怎么办?能供一个孩子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两个?对于这个缺少父亲的家庭来说,上学所要带来的经济负担还是太重了。
2005年,懂事的大女儿常青读完初中便主动放弃了继续读书,独自到天津打工。年幼的她初来乍到这座北方的城市,一个月只有500元的工资,再加上母亲每天打小工赚的20元钱,勉强供得起小女儿读高中。
就在所有人认为她们的苦日子终于要熬完了的时候,老天又跟覃纯菊一家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二女儿被查出了肾病。正在上高中的她只能辍学回家养病。
病魔像是缠上了覃纯菊一家。2013年,家里的新房子总算盖好了。丈夫此时查出患了癌症,这让刚刚有所好转的家庭再次陷入了僵局。
像电视里演的一样,一家人长期辗转于医院和家之间,虽然这个男人在过去九年都杳无音讯,但她们依然原谅了他,试图用不多的积蓄挽留住他的生命。在与病魔抗争了两年之后,父亲永远地离开了。
面对亲人的离世,这个家,似乎从未如此脆弱,但也从未如此坚强。因为,所有的苦都受过了,再多一点也无妨。
覃纯菊告诉我们,那段日子仿佛浸透了苦水,每当想落泪的时候,她总爱回忆和女儿们的点点滴滴。因为那些记忆,是甜的。
这是2001年于全兴老师为她们母女拍下的一个瞬间。那是六一儿童节,傍晚的时候,两个女儿放学后来找她。她当时正在地里干活,又累又饿,俩女儿唤着妈妈,一路蹦蹦跳跳地跑到她跟前。孩子小心翼翼的从口袋里掏出了学校发的饼干,她们没舍得吃,一直留到放学,先给在田里的母亲尝一尝。
于老师说,作为幸福工程的摄影师,他拍了很多的家庭和很多的贫困母亲,但唯有这一家,他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转眼间,十七年过去了。覃纯菊带着我们又来到了当年的那块田地里,跟我们讲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女儿们的这份孝心,让母亲覃纯菊感动了许久,也成为了她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
在这十七年里,一切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日子好起来了,两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覃纯菊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清瘦的年轻母亲。从她们的笑脸里,我们看到了幸福。
当你顾不上抱怨的时候,生活的苦已悄然褪去
经过多年的努力,覃纯菊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原本的小屋已经转卖给其他人,母女再也不用蜗居在一张床上。当我们看到覃纯菊的新家时,都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惊叹:
原来的一盏小灯变成了吊挂在客厅的明亮水晶灯;
原来简陋的家具变成了现代化的冰箱、彩电;
原来只能依靠母亲做小工的微薄收入变成了开小卖铺、养牲畜等多种收入方式;
原来的一家三口变成了儿孙满堂……
富有的人总是勤劳的,现在的覃纯菊家的日常是一副“向往的生活”的模样:几亩菜田,后院供自家食用的猪和鸡,迎着清晨的阳光,母女结伴下地照料牲畜。
养猪是个技术活,不仅猪圈需要勤打扫,猪食也要“精心烹制”。城里的猪吃标准化饲料,他们家的猪吃自家种的猪草。将猪草割回后,打碎、煮熟、水勾兑成粥状,一顿“猪餐”才算完成。
一家人其乐融融喂完牲畜,回家路上顺手摘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经过母亲的烹制后,这些都能变成他们中午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
丈夫比我命苦,没享过一天福
最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覃纯菊从未埋怨过自己的丈夫。丈夫消失九年,她自己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长大;丈夫走后,她也从未想过要改嫁。生活不易,通过改嫁寻求共同支撑家庭的靠山是很多贫困母亲的选择。
说起丈夫查出癌症那天,几点起床、几点下地、早饭吃了什么、怎么说自己不舒服、怎么去的医院、医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所有细节她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她说:“二十年前,丈夫迟迟不愿回家的原因是在外没有挣到钱,而丈夫为数不多陪伴在一家人身边的日子,我都刻在了自己的脑中……”
我们采访时问过覃纯菊看上丈夫什么,她说丈夫是个和女婿一样勤快的人,就是运气不好没挣着钱,想不开把自己弄病了。临终时丈夫说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她……每次提起丈夫,她都在念叨命不好,没让丈夫过上好日子,神色非常黯然。采访结束时,我们告诉她,要好好生活,替丈夫把没享过的福都享了。她眼睛突然一亮,笑着说:“还是你们读书人会安慰人!”
母亲对苦难的态度,是家庭命运的基石
一个内心没有幸福感的母亲,会将自己的焦虑和恐慌逐渐内化为孩子的认知,母亲对生活的抱怨和诅咒都会成为孩子逃脱不掉的宿命。我们从覃纯菊身上却看到了另外一种闪光——不怨恨、坚毅、心存感恩。
房子塌了,自己一沙一石盖起,女儿年幼,依然坚持供着读书,丈夫归来,她选择最大程度的包容。即便生活再多苦楚,她也保持着内心的丰盈。这种丰盈,容纳苦难,但却只留给幸福。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女儿收获的不仅仅是坚韧,还有感恩和爱的能力。
就是这样一位内心极富幸福感的母亲,她把可能存在的抱怨转化为了乐观和温暖。看过世间艰苦,却依然爱这个世界,大概这就是“生活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吧!
覃纯菊的故事在这里告一段落,下一期我们将走进她的女儿们,那两个于老师镜头下的小姑娘如今已为人母,从她们身上,我们重新认识了“家风”的力量。
*文中彩色图片系亲妈学堂团队拍摄 黑白图片系老于影像拍摄
今天就和您聊到这,我们下期再见!
“亲妈学堂”致力于做好育儿的“最后一米”——将海量的育儿知识转化为每天的“日常行动”。帮您既懂得育儿道理,又能过好带孩子的每一天。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更好的自己给孩子更好的现在。
如果觉得有用,请果断收藏和转发给你身边有需求的人哦!
与亲妈一起
为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你
欢迎关注“亲妈学堂”
在后台留言与我们分享您与孩子的故事
更多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