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失眠、崩漏、月经过多——益气养血归脾汤
今天再谈一下归脾汤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主要是治疗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脾气虚,第二是心血虚。其中呢以脾气虚为主。主要病机是脾气不足导致不能涵养心神。
所以临床上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血不养心的症状。气虚的症状比如胃口少、四肢无力、体倦乏力、脸色萎黄、舌质淡这些症状。
又表现为失眠、健忘、心悸这些血不养心的症状。
先来看一下这个方子的组成: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这个方子补气的几味呢,大家应该看出来了,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了一味黄芪,黄芪和人参同用,既补脾气,又补肺气。
龙眼肉、当归这两味主要是补血,酸枣仁、远志味酸主收敛,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同时呢,酸枣仁也能起到养肝柔肝的作用。
加了一味木香,在这个方子里主要是疏通气机,所以少量用即可,因为归脾汤治疗的都是一些老慢病,需要长时间服用,木香能防止进补过度气机壅滞。
这个方子的第一个功效呢就是治疗失眠了。主要是老年人入睡困难,本来很困了,结果到床上就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还有就是脑力劳动强度大的人,也适合用这个方子。
另外主要是治疗气虚脾不统血导致的各种出血证。
比如尿血、便血、崩漏、月经过多。这一类出血不是急性大出血,血色往往比较淡,而且会反复发作,来势不猛。
比如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紫癜、皮下出血,可以用归脾汤加上清热凉血的紫草、茜草、仙鹤草、海螵蛸这些来治疗。
如果是过敏性紫癜用这个方子治疗就不合适了。
再比如崩漏和月经过多,如果是偏寒偏阳气不足,可以用归脾汤加炮姜炭、艾叶炭来温涩止血。如果是偏湿热重一些,可以用归脾汤加生地碳、棕榈炭来清凉止血。
接下来回答一下听友的提问。
陈老师你好,听了好多期节目了,有个疑惑请您解答一下,舌头齿痕很重代表身体出了什么问题,谢谢了。
答:这个问题很好,听友当中应该有很多人也会有这个疑惑。通常来说这种齿痕舌主要是阳虚水泛导致的。具体来说是脾肾阳气导致的水液运化失常,这部分不能被人体正常吸收的水就变成了水湿。
这部分水跑到舌头上之后,舌头出现水肿,但是又被牙齿限制住了,才留下齿痕。病史一般是比较长的,也有一种情况,就是短期内用了很多抗生素来消炎,导致消炎过度,身体阳气大亏,这种情况我见过的有三两天齿痕就很明显。
主要症状呢,舌面是湿润水滑,舌苔比较白淡,严重的话会比较白腻偏厚;大便多数是不成形的,这里不排除阳虚便秘的情况;四肢比较凉,平时身体怕冷;
小便呢,如果是这样阳虚水泛的情况,小便量是偏少的,当然膀胱虚寒气化失司小便清长、夜尿多的情况,这个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了,不是每个人都一样。治疗上以温阳利水为主,常用的方子你比如苓桂术甘汤加附子或者是真武汤。具体到个人的话,肯定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临证加减组方的。
除了阳虚水泛之外,临床上脾胃湿热比较重的话也会出现这种齿痕舌。主要呢是湿重热轻一些。
脾这个脏器是喜燥恶湿的,这部分人主要是饮食上导致的,平时喝酒熬夜吃烧烤,顿顿大鱼大肉,再加上不运动,脾胃被一堆又湿又黏的水液包裹住之后,正常的运化传导功能失灵,这一部分水湿跑到舌头上之后,舌头水肿,还是被牙齿限制住了,留下齿痕。
当然这部分水湿不只往舌头上跑,看这部分人的体型就明白了,体型很臃肿,大腹便便,简单来说就是虚胖,走路都呼哧带喘的,这一部分主要也是湿。
主要症状呢除了刚说的体型臃肿之外,皮肤一般是萎黄,没光泽,小便偏黄,量比较少,容易口干但是喝水不多,大便不畅快。
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剂是三仁汤。
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陈老师能不能讲一下虚火和实火的区别。
答:从字面上应该能看出来,一个是虚证,一个实证。虚火宜补,实火宜泻。
实火主要是情绪波动大或者是中暑、伤风、受凉感受外邪导致的,饮食上呢嗜好烟酒、爱吃葱姜蒜辣椒、还有热量比较大的羊肉和狗肉,或者是睡眠不足都会导致这种实火。
实火发作比较急,消退的也快。主要以肝胆和肠胃实火多见。
主要症状呢,舌苔黄腻而且干涩,严重的会起芒刺。比如常见的肠胃实火导致的牙痛,这种牙痛和虚火的牙痛不一样,一般是既疼又肿,而且肿的很快,很厉害。还有就是熬夜多了之后,眼珠子通红。
平时肉吃多了大便干结、小便黄,平时容易饥饿,胃口大,还有的人他的鼻头是红的,这些都是实火。肝胆实火治疗以平肝潜阳,滋阴降火为主,临床上常用龙胆泻肝汤来加减治疗。
虚火主要是脏腑失调,脏腑功能减弱导致的虚生内热,内热严重就成了虚火,虚火一般发作症状不明显,而且容易反复发作。根据病机不同,一般是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情况。
阴虚火旺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了,主要是以肝肾阴虚为主。常见的症状有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这些。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
肝阴虚火旺常用的代表方剂比如像是一贯煎。如果是肾阴虚火旺可以用知柏地黄丸,如果只是肾阴不足但热证不明显,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气虚火旺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止、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淡苔薄这些。治疗时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常用的方剂比如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