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论治 2024-07-28 20:07:59 胃痛是以胃部,也就是上腹部急、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前几天讲了胃的生理构造和肝郁气滞,那么今天这一期讲胃痛,就容易理解些。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很多都会导致胃痛。比如胃癌、胃溃疡、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糜烂、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部分肝炎等等。由于引起胃痛的原因病理不同,所以疼痛的性质也不一样。临床上主要有几种:表现为胀痛,多属气滞证;胃隐隐作痛,多属气虚证;冷痛、遇冷发作或者吃凉的发作,多属寒证阳虚证;刺痛、发作有规律、固定位置痛,多属血瘀证;灼热痛、吃热性食物就痛,多属阴虚热证;绞痛、痛感发作迅速强烈,多属积食或蛔虫病;在临证治疗过程应该根据胃疼痛性质,结合症状进行全面分析、归纳,更加准确诊断和辨证治疗。再来回顾一下胃的生理病理。胃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与脾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关系。胃性主燥,喜湿恶燥,胃气以通降为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和将经过消化后的食糜送入肠道。《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中藏经》:“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由此说明胃的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脏腑有密切关系。胃与脾构成表里关系,叶天士《临证指南》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说明胃、脾相互制约,维持相对平衡状态,则阴阳和,升降调,共同完成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功能。胃与肝的关系也很密切,“土旺则肝健”,脾胃生化的营养精微不断滋养肝脏,维持肝主疏泄,主藏血及血液的调节等功能。反过来,肝失疏泄会影响脾胃正常功能。出现所谓的“木克土”的现象,表现出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等症候,这一点前两期着重讲过。临床上引起胃痛的原因除外邪侵袭,或情志因素之外,往往由于脾、肝、肾的功能失调而影响到胃,导致胃失和降,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这正是产生胃痛的生理病理学基础。胃痛的治疗原则,一般根据“胃气以通降为顺”,“通则不痛”的原则,一般采用通降、理气、和胃等法。但要根据其疼痛不同部位、性质、发生时间,并结合其他兼证分型治疗。一、气滞型症状有胃部胀满作痛,或呈游走式疼痛,有时候痛感牵连两胁,有嗳气打嗝,舌淡红,苔薄黄。病因病理:多由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不顺畅,影响胃气和降,即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或金铃子散、平胃散等加减。处方选药:1.疏肝理气药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陈皮、枳实、延胡索等。2.和胃降逆药可选用代赭石、旋复花、半夏、陈皮、厚朴、苏梗等。二、气虚型证候:胃闷痛,痛处喜按,伴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大便稀薄,食少乏味,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病因病理:胃气虚弱,和降失调,胃病碍脾,脾失健运,脾胃虚弱。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加減。处方选药,1.健脾益气药可选用黄芪、党参、白术、怀山药、扁豆、炙甘草、大枣等。2.调理脾气药可选用砂仁、木香、藿香、佩兰等。三、虚寒型证候,胃隐隐作痛,喜暖喜按,口泛清水,得热痛减,遇冷痛加重,饥时痛增,得食痛缓,手足不温,大便溏稀,倦怠乏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病因病理,胃气虚弱,和降失调,寒从内生,胃病累脾,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治法,温胃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等加减。处方选药:1.温胃散寒药可选用高良姜、生姜、肉桂等。2.温脾胃阳药可选用干姜、吴茱萸、附子、肉豆蔻、苍术等。3.温补肾阳药可选用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肉苁蓉、狗脊等。四、血瘀型证候:胃部呈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痛处固定,拒按,食后疼痛加剧,反复发作或见大便色黑如柏油样,舌质暗紫,边有瘀点或淤斑,脉沉涩。病因病理:因情志剌激致肝气郁结或寒凝致胃失和降,病久则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胃络,气机不畅,络脉损伤。治法:活血祛淤,通络止痛。血瘀一般会伴有气滞或者是气虚,所以治疗上结合行气药补气药同用。处方选药:1.活血药可选用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三棱、莪术、鸡血藤等。2.行气止痛药可选用郁金、延胡索、泽兰、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皂角刺等。3.止血药可选用白芨、茜草、乌贼骨、仙鹤草、侧柏叶、地榆、白茅根、早莲草。五、阴虚型证候:胃部隐痛伴灼热感,干呕呃逆,口干唇燥,时有嘈杂,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红无苔少津,脉细数。病因病理:因饮食不节或疾病久延致脾胃虚弱,生化精微不足,阴津不足,或过用温燥药及热性病后,热耗胃津,阴亏火旺,和降失调,即津液耗伤,阴虚生热。治法,养阴清热。方用一贯煎、甘露饮或沙参麦冬汤等加减。处方选药:滋养胃阴药可选用石斛、麦冬、天花粉、玉竹、芦根、沙参、生地、乌梅、元参等。六、食滞型证候,胃胀闷剧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或干或稀,舌淡红,苔厚腻(或白或黄)。病因病理,饮食不当或暴饮暴食,食停滞于胃部,损伤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方用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等加减。处方选药:1.消食导滞药可选用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谷芽、莱菔子等。攻积泻下药可选用大黄、芒硝、枳实、槟榔等。理气止痛药可选用厚朴、木香、砂仁、苏梗、陈皮、藿香、佩兰等。七、实热型证候:胃部灼热样疼痛,伴吐酸水或嘈杂,口苦咽干喜凉饮,或见性情急躁易怒,小便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病因病理:情志失调,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治法,疏肝泄热,清胃泻火。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选药:1.清肝泻火药可选用丹皮、栀子、白芍、龙胆草、夏枯草、茵陈、金钱草。2.清胃泻火药可选用石膏、知母、黄连、黄苓等。八、寒饮型证候:胃胀满作疼,胃里有水声,四肢冷喜暖,口泛清水或痰涎,口不渴。舌淡红,苔白滑,脉弦滑。病因病理'饮冷食凉或感受寒湿,或脾胃阳虚,津液不运停聚在胃,胃有寒饮停留,胃阳被遏,气机失畅,胃失和降。治法: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或胃苓汤等加减。处方选药:1.温阳化饮药可选用桂枝、苍术,白术、茯苓等。 赞 (0) 相关推荐 【张声生:胃痛的临证经验】精 张声生,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博古通今,医术精湛,诊治脾胃病经验丰富,认为胃痛虽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通过治肝.治脾.治胃三个靶点入手,恢复肝司疏泄.脾主运化.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 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IM)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该病归属中医 "胃痞"" ... 慢性浅代表性胃炎 糜烂 她的症状是:胃胀胃痛,偶尔胃反酸,嗳气,呕吐,吃凉食辛辣胃痛加重. 一番辩证后,患者脉象细滑,舌苔较薄发红,犯病时间3年. 给出方子:柴胡.枳实.白芍.茯苓.党参.郁金.高良姜.甘草. 5剂药 ... 老中医论治胃病 导读: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胃病的基本思路.方法以及中医名家对胃病的辨证和分型治疗经验.其特色是以中医分型辨证治疗为纲,其中收录内容系从众多的临床经验中辑录出来的,包括一些独家验方.用药体会.临床验案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胃痛】 胃痛 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的疼痛为主证,并伴有嗳气.呕吐等症状.因胃脘接近于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所谓的"心痛""心下痞痛",多指胃 ... 胃痛证治经验谈 胃脘痛的临床症状,颇为复杂,或痛在胃脘部位,或连及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感觉烧灼热痛者,有感拘急或胀痛者:痛在食前与痛在食后不同:常年作痛与季节发作各异.其因不外饮食不调,情志不遂,或过饥过劳. ... 胃痛通治方,再发最后一次(建议收藏起来!... 胃痛通治方,再发最后一次(建议收藏起来!) 我发这个肯定会有人喷,哪有中医一张方子通治一个病的,当然,确实没有的,但如果光从胃痛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子确实有的. [配方]:乌贼骨.制元胡.黄芪.鸡内金. ... 胃痛外治方 百草中医 微信:2841970820 每天学一点,健康每一天 胃痛外治偏方 胃痛外治方 组成:竹叶 30克椒叶 30克吴茱萸 30克 用法:将竹叶和椒叶切碎,与吴茱萸(碾成粗末)混合均匀,在锅内炒热, ... 基于病案的国医大师何任胃痛证治经验探析 [目的]基于病案探析国医大师何任先生治疗胃痛的经验.[方法]通过整理何老本人的著述.何老门人弟子辑录的何老验案医论以及公开发表的期刊杂志,共收集何老论治胃痛案38案,将此38案分别编号后进行分析,总结 ... 国医大师离世前:曾三味药治顽症,一个穴止胃痛,救人无数,每个都是无价之宝! 去年,国医大师邓铁涛逝世,享年104岁. 邓老生前多次说:"我为中医而生".他一生热爱中医,晚年高龄也不忘为中医药事业上下奔走. 他把自己的个人经验用方.家传方.搜集的民间好方都记 ... 疗一切气痛,治一切寒痛,胃痛奇方,几乎可以搞定女人所有的胃痛了 通知:小叔精心为你们制作的养生小动画第二集出炉了.养生小动画的制作太困难了,小叔希望你们看完小动画随手点赞,分享,因为只有这样,系统才会把小动画推荐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走进中医.你们的每一次点赞转发就是 ... 马上”治胃痛 马上"治胃痛 本来脾胃不好的人, 春节时更应该记得这一条: 突然感觉胃痛时, 在肘窝处刮痧会很快止痛, 堪称秒杀.按照图例的方向刮出痧来就可以了. 单味药的特殊作用:威灵仙治胃痛,白头翁治牙痛,治泄用麻黄。 王健 马丽 小白郎中 今天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小白郎中推荐搜索 麻黄 秦皮 白头翁 威灵仙 I导读:作者在临床工作中经过细心观察发现某些药物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本文 ... 内科名家赵绍琴,治顽固胃痛的方子!淤血一散,痛自消,建议收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