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宝《中医食疗学》学习笔记2-7 食物的五味理论

1、中医中食物五味的定义和作用

按照中医学基本理论,所有的食物均可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大类,习惯上称之为“五味”。

五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甘味食物,具有补虚和中,健脾养胃,缓急止痛等功效。用于预防和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脘腹疼痛等症。如山药补中益气,大枣健脾补血,甘蔗补阴生津。

咸味食物,具有泻下软坚,散结等作用,用于治疗肿瘤,癥瘕积聚,便秘等。如海带,海藻,海蜇,紫菜,淡菜,海虾,海参等。

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泻,涩精止遗等功效。用于治疗肝气升发太过,虚汗,久泻久痢,遗精,带下过多等滑脱之证。如乌梅,五味子,橘子,苹果,葡萄,酸枣仁,芡实,银杏等。

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多用于表证治疗,还可以治疗气滞血瘀,食欲不振,痰湿内停等病症,如葱,生姜,胡椒等。对于感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及肝胃气滞饮食不香,胃脘不适有很好的作用。

苦味食物,具有清热燥湿,泻下降逆等功效。用于治疗热性体质或热证,肿瘤,喘逆,大便秘结等病症都有很好的作用。比如苦瓜,香椿叶,藏青果,莲子心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涩味。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一般和甘味并列,将淡附于甘。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都具有收敛的功效,故涩味附于酸。

日常生活中,甘味食物最多,咸味和酸味食物次之,辛味食物再次之,苦味食物最少。故中医食疗多采用甘味、淡味食物,咸味和酸味食物次之,辛味食物再次,苦味食物用得最少。

2、中医食物五味从何而来。

中医理论中味的概念表示药物,食物的作用。食材的味通过两种方式确定。

一是从口尝而来。是药物,食物真实味道的反映,是通过味蕾反映出来的。

二是根据治疗效果而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中药的味与口尝味比较,相同的占35.7%-42%,不同的占58%-66.3%。

所以味不仅是药食物的真实味道的反映,也是药食物作用疗效的归纳和概括。各种食物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兼有几种,说明了食物整体作用的多样性。

3、五味与临床应用

除了通过五味理论认识食材,中医药还可以通过五味理论把药,食与人体联系起来成一个整体,指导我们的治疗及预防。

如中医味应五脏图中,五行,五味,五脏是一个整体。五味理论中还应包括五脏有病时,饮食更应该克制和注意,如《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是饮食禁忌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总之,五味理论既是认识食物的方法,也是我们进行辨证施食的基础,需要认真领会,深入研究。

本节小结:五味酸苦甘辛咸,不可单纯以味谈。各自为用皆有法,辨证也当品一品。

食疗小贴士:乌梅冰糖饮,源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原料:黑豆,冰糖,乌梅

步骤:

1、放入食材。在锅中放入乌梅,黑豆,冰糖并加入1L清水。

2、熬制。慢熬1小时,煮至烂熟。

功效:退热生津。适用于暑病,大热,大渴,小便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