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水库情结——谨以此文献给坚守桥峪水库的常炳忠父子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两代人的桥峪水库情结
程霜尧
桥峪水库建成距今已有44年的历史。在这接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华县人民特别是高塘塬区五万多父老乡亲,与桥峪水库结下了不解之缘。水库在不断地滋养着这里的人民与庄稼,改变着塬区的生态环境,成了这里百姓的精神家园和乡愁的载体。他们在享受水库滋养的同时,一遍一遍地在寻觅回味着与水库有关的故事。“两代人的桥峪水库情结”就是我们要寻觅的故事之一。
一.昔日 父亲常炳忠激情奋战桥峪水库工地

故事的主人公常炳忠老人,在桥峪水库开始动工修建时,知天命的他与生产队其他社员一样,扛着铺盖卷和䦆头锨,开赴桥峪水库建设工地。千军万马战桥峪,青明山下摆战场;搬山拉土筑堤坝,要在高山造平湖;锁洪魔降旱妖,七万亩农田保丰收。这是包括常炳忠老人在内的参战人员的铮铮誓言,也是水库指挥部总指挥向全县人民立下的军令状。
炳忠老人,一开始就在工地拉土。时间不长就被抽到金惠营做施工员。由于工作出色,1972年又被抽到水库指挥部统计组做工地土方丈量计算工作。统计组当时只有四个人,要负责全县18个工程营(公社)三班倒的土石方量计算。每一班交接送来的方量表如雪花片一样多,要把这么多土方量表计算出来,第二天早上向外张榜公布。在当时只能靠算盘运算的情况下,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因此,他们只有靠加班加点来完成这一工作,同时还力求细心认真,丝毫不能出差错。每天往往要忙到晚上12点以后才能休息,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就得起床接着干。没有礼拜天和节假日,这种超负荷、连轴转的工作,炳忠老人一直坚持到1973年5月水库竣工。
真正为水库出力流汗默默奉献的人,人民总是不会忘记的。水库竣工后,县上要在民工中留50人,做看库与维修工作,常炳忠老人有幸被留用。1974年,水库进行加固,日上劳力1500人,炳忠老人再次负责起工程量的计算。工作量依然很大,且由他一人来完成。紧张、繁重、辛苦可想而知。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摆亏欠,无任何怨言。数字统计准确及时,得到领导一致好评。加固工作完成后,他仍被留用在水库上。先后担任水库管理处出纳员、记工员、电话接收员及伙食管理员等,直到1990年3月,古稀之年的他才解“甲”归田。
20多年的桥峪水库经历,使他成了地地道道的水库人。他既是一个普通参与者,更是一位资深的见证人。他见证了桥峪水库从修建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见证了高塘塬区几万亩农田由旱地变成水浇田的动人时刻。可他的家里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应承担的职责和家务,全部落在了老伴身上。20多个春夏秋冬,炳忠老人一直坚守在桥峪水库上,秉承“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干事,诚实低调做人”的原则,多次被县水利局表彰奖励,1988年还被“水渠选区”选为赴大明乡的人民代表。就是这些美丽的光环,却难以掩饰他那令人尴尬的农民身份。他所能获取的是生产队时期的每天10分工,与土地到户后的每月几元、十几元,以至最后的80元的生活补助,除此之外,他一无所获。但他依然不忘初心,对桥峪水库一往情深。在他恋恋不舍地离开桥峪水库时,他把对桥峪水库的眷恋与情结传递给了儿子,让儿子接替他守护好桥峪水库,完成他的夙愿。
二.如今 儿子常兴华默默服务桥峪灌区民众
儿子常兴华接替老父亲来到桥峪水库的时间是1990年春。当时,他极不情愿父亲这种安排,来到闭塞、清苦,极少收益、毫无油水的地方。那时兴华正当而立之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家里的土地除了种两料庄稼外,还有些经济作物,附带还饲养些猪和羊。只要他同妻子舍得出力,日子过得照样红火。更何况当时农民工已兴起,农闲之余,还可到外边打零工赚钱。这既不受约束,又不需看人脸的事,只有农民阶层能享受到。更何况,当时给他每月的工资只有80元,一年的总收入还不及一亩地粮食的收入,不管从那个角度考虑到水库都划不来。兴华妻子更是竭力反对,哭闹着不让他到桥峪水库上班。不管怎样,即便是有一千个不乐意,必定父命难违,他只好来到桥峪水库。
桥峪水库管理处,地处水库大坝脚下,偏僻荒凉。既比不上农村的热闹,灶上的伙食也不及农村的家常便饭。兴华开始上班几乎每天都饿着肚子,心理上很难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刚开始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配水员,在后来一天一天的工作中,他被其他员工的朴实厚道敬业,乐于清贫和团结协作所打动。这些品行刚好与他的性格相吻合。渐渐地就和同事融为一体,一心一意地干好本职工作。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到了第三年的1993年,他的月工资由80元调到110元;1995年又涨到150元;到了2000年涨到200元;2006年调到300元;再到2009年涨到600元。工资尽管在连连涨,但还是远远低于陕西省当年农村的人均收入,更低于同时期物价上涨幅度。客观地讲,这点月工资,连养活自己都有点紧张,何以养活老婆娃?连老婆娃都养活不了,还有啥资格当家长。必定两个娃还要上学,总不能为了水库而不顾孩子的前途。而且他家的状况,同来水库之前相比没有多大改观,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农户。他的付出与收入,令妻子埋怨、儿女责怪、周围人不理解。这些很现实的问题,使他不得不对自己的未来重新定位。
父亲知道后,不停地安抚他,让他安下心扎下根,踏踏实实地干工作,不要想得太多。想得多了,心就容易浮躁起来。老父亲的话固然没错,但他必定还要养活老婆娃,要生活。领导和同事知道了,也都安抚挽留他。等他静下心来,感到大家说的都在理。心想,人活一生,不只是为了钱,钱多了多花,少了少花,日子是各过各的,根本没有样,只要能过得去就行。再者,真的要离开这个地方,他还真舍不得这些难兄难弟,还有自己所从事的惠及千家万户的水务工作。老百姓获得水后的喜悦,桥峪水库的水让一个个家庭种植和养殖业得到巨大发展。这些无意间对“水利人”都是一种安慰和鼓励,是“水利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和绽放。
持续的纠结无异于在折磨自己。与其这样,还不如安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此,兴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的工作由配水员变为行水员,后来又变更到喷灌站及大明水管站工作,现如今已成为桥峪水库办公室主任。但不管怎么变换工种,他爱岗敬业的风格始终没变,老父亲的做事风格在不断地得以继承和传承。即便是家中大人小孩有病住院,他都是利用休息时间给予照料,从没因此而耽搁库上的工作。正因为如此,他多次被评为库上的先进工作者,2016年还被县水务局评为年度先进个人。
一晃时间又到了2017年,不敢想,到桥峪水库已有27个年头。他把人生最辉煌的时期都献给了桥峪水库;作为一名老高中生,他又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融入到桥峪水库的每一滴水中,浸润到高塘灌区的每一个生命细胞里。截至2016年,他的月工资为1100元,若与家里人平均,他还属于扶贫对象。但这终究还是涨了、变了,而唯独不变的还是他的农民身份。
或许,他命中注定跟水有缘,这点他认了。桥峪建设者的老父亲一代人,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建起了水库,创造了“桥峪精神”。如今,又有兴华这样兢兢业业的“库二代”在传承这种精神,更好地为灌区人民服务。华州区人民,记住他们吧!
【作者简介】 程霜尧,男,1961年出生,华县金惠乡(现华州区大明镇)兴国村人,大本学历,咸林中学高级生物教师。爱好写作,有近百篇散文、小说与教育时评刊登在《中国教师报》、《陕西老年报》、《渭南日报》、《西岳》杂志、《陕西公安》杂志等省市报刊上。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程霜尧

图片来源:张韬提供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