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郭村史话
邮箱:3125136050@qq.com
废城郭村的历史渊源
作者:同阳洲
郭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堡式的村庄,是华县四大村之一。“九楼十八庙,三十二道巷”的别致格局,使这座普通的村庄在渭华大地遐迩闻名。
郭村巷道 宋朝峰 摄
《华州史话》“彤国之谜”中记载了西周时期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彤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彤国的位置“即在陕西省华县境内西南”,有说“在赤水镇郭村,有说在今瓜坡镇故城村,还有说在今高塘地区”。既然历史上设立过彤国,国都繁荣兴盛是无疑的。为什么郭村被称为华县四大村之一,而瓜坡故城村和高塘地区没有享有这样的称谓呢?这个称谓从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彤国的所在。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商鞅在变法失败之后,被追杀至郑国,在郑国西南的彤地被杀害。彤地被指为郭村。《续华州志》记载,秦朝时,曾设立“武城县为当今赤水郭村”,虽有怀疑,但除了郭村之外,似乎难以另有它说。这么久远的历史,能和郭村联系在一起,大概也有一定的道理。在郭村出土的文物,有商殷的铜鼎,雄辩地证明了这个地方的久远历史。据明朝嘉靖三年的碑文记载,在殷纣时期就有人群居住此地,也有交易市场。
据说,周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在这儿举行庆功大宴。凡是伐纣的诸侯和文武大臣,以功论赏,庆贺天下太平。从此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基础。因此,郭村又名太平镇。此名的来历,有古迹可考。古时的宴会是面南设宴,其左右有文臣武将出入的角门。右角门内是文臣就宴和休闲地。门额上写有“严趋仓”三个大字;左角门内是武将就宴和休闲地,门额上书有“骏奔走”三个大字。薛俊岐老人说:据史书记载,只有帝王建都之处才有这样的角门和门额。又在宴会遗址前戏楼的楼脊正上方,立有万字形雕凿精制的铁牌,六个角上有六只风铃迎风摆动,声音悦耳动听。万字铁牌正中,凿空的“天下太平”四个大字,即是明证;明代在戏楼南建成的火神楼雄伟壮观,楼门横额上书有“太平古迹”四字。这些古迹,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坏。这些古迹,成了证明了村名太平镇的有力依据,也表明了郭村的久远历史。
郭村戏楼 魏俊先生所画
另一说法是:西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朝分封诸侯时,宣王之庶弟姬友(郑伯)封于华县这块地方,建立郑国。郑伯为了尊重周武王建国的主张,把太平镇划入畿内,称谓廓村。只因历史悠久,把城廓的廓改为郭村。在关中一带,郭与廓的读音是相同的。把廓改为郭就顺理成章了。在幽王宠褒姒时,引犬戎入镐京。郑伯逐犬救周幽王,带有村内的丁壮救驾。郭村城北有一条跑马路,直通村西的遇仙河。据说是从郑国西门而出的一条大道,是专门驯马饮马的专用道路。此路村人几乎人人皆知,现在尚存完整。
据《续华州志》记载,北魏在郑县设东雍州,州城就在郭村一带。西魏改东雍州为华州,直到隋朝,华州州城都在此地。唐朝时华州州城改建在今县城地区。原先的城池因有郭有市而被称之为“郭市”,后演变为郭村。关于郭村村名的传说较多,一种是偷锅贼在会东方村巧遇到东方朔的故事。东方朔劝小偷送锅改邪归正,成为美谈。送锅的地方,被称之为郭村。因这一说,黎明前的黑暗成为一种感天动地的现象。传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现实给传说作了注脚。
郭村形状是长方形,南北长一里有余,东西宽不足一里。绕城圈两公里。郭村的城墙高大坚固,很有气势。底宽约有六米,高有七米余,顶宽一丈。女儿墙高六尺,有垛口,为黄土夯实。为防土匪入侵,巡视者可以骑马在城上奔走一周,以防不测。
郭村城墙上有六个城门除东西南北城门之外,还有小西门和小北门。东城门额上,写有“巩安堡”三字,正中朱砂红字横写“龙凤毓秀”;西门额上写有“夕虹映天”四字;北门上写有“渭波呈祥”四字。城门旋有门洞,高约九尺。木门用硬杂木做成,高八尺,厚约四寸。门面用六道铁条紧箍,每排钉六个大盖钉,取六六大顺之意。每个城门上有城门楼,城角有角楼。全城有望亭十座。九楼十八庙奇巧有序的点缀在其中,形成以南门为中轴的辐射性巷道。进了高大的南门,便是雄伟的火神庙,火神庙雄踞于村中大道之上,庙下有门洞过人过车。过了火神庙,戏楼耸立前面。檐式翘角下,垂挂着风铃。舞台正中,四根一搂粗的立柱之上,架着一根横梁,高大威武。戏楼为明代建筑,上面五脊六兽,气势非凡。老爷庙位居戏楼对面,气势宏大,建造别致,位于村中。沿山门台阶而上,正中为关老爷上殿,关老爷红脸长髯,仪表堂堂,威风凛凛,常年烟火不断。从南门走到老爷庙前,道路向东西而去,更加显示出这种布局的大气威严,显示出老爷庙的特殊地位。有人经过对比,觉得这种建筑形式,和西安皇城的格局一样。从南而入,穿过火神楼、戏楼来到老爷庙前,然后大道东西而去,更显示出老爷庙在村中的特殊地位。村中有九楼十八庙,十二道巷。一个村庄能有如此规模与布局,在关中平原是罕见的。
郭村学校 魏俊先生所画
明清时期,郭村城门都有专人看守,早开晚锁。夜间非本村人叫门,不得去开。城墙内靠城墙有一条七尺宽的马道,为了防盜入侵,也有利于防卫人员行走方便。村内每户都有不同的兵器:刀、矛、剑、戟、锏、鞭、锤等。村内分做六社(东、西、南、北、王、同六个社),每社有两支抬枪,一门猪娃炮。这些重型武器,长约六七尺,用时里面装火药和铁砂。猪娃炮用生铁铸成,炮筒约八寸粗,内径约三寸。为了结实耐用,用熟铁箍了三道箍,槐木为架,长约二尺五寸,装火药铁丸。用时四人抬到空地,点火后,响声震耳欲聋,威力极大。不用时放在老爷庙(称六社庙)高处保管,以免潮湿。老爷庙抬枪柜中,有足够的火药、铁丸和铁砂,并有放抬枪的架子,有专人保管。老爷庙有口大钟,用于匪事号令。村中精壮男子常有专人培训。一旦有事,敲钟为号。无论白天黑夜,钟声一响精壮男子必须迅速云集在老爷庙前,听候命令。行动时,往往是各社长和巷头(一条巷道的头儿)率领巡逻警戒。无故不到者,由村法惩罚,称上庙前的老杆。以上的器戒,民国二十八年还在。建太平小学时一门猪娃炮被学生埋到地下(解放后,学生挖井时挖出)。以后常有民团住扎,如开德茂民团(民国二十年前后)、李铭轩民团。保甲制后有乡政府派人驻守。一些富裕的家庭也自备了枪支和防卫墩,进行自我保卫。如此高大的城墙在关中农村是十分少见的。南城门西望亭,在民国二十五年还有遗迹。加之村内又有九楼十八庙的点缀,更使得村庄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在清朝咸丰年代,国体衰弱,外患入侵,盗贼作乱。郭村因为有高大的城墙,就少了许多麻烦。
据老人薛俊岐提供,郭村城外有四景:南门外四座高耸唐塔,西门外青蛙夏秋呱呱,东门外人人碑一百零八,北门外跑马路蹄声铿锵。唐碑高耸,马蹄铿锵,村外景象厚重久远,古老的碑刻形象通真。城内也有四景:刮风时全村钟声咣咣,三缝府放眼望一线不差;老爷庙十三太保照娃娃,大殿下二十四帅照得瞎。一个村庄,众多庙宇,风铃叮当,自然是一道神奇的风景,美妙动人。更有老爷庙山门上威武的石刻,光照人影,历史底蕴的深厚,雕刻细腻的程度,都令人叹为观止。由于村大事多,以老爷庙为界,分为南北郭村。老爷庙前的集会,是四乡八村村民集市交流的市场。南北大道,店铺林立,戏楼上演着秦腔秧歌,更有高跷芯子沿街表演,使得苦难的人们,欣赏到赏心悦目的民间艺术。后来渭河北移,赤水地处要道,集市兴盛,代替了郭村,便有了“兴了赤水,败了郭村”之说,从此郭村风光不再。
郭村教会 宋朝峰 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郭村留下的历史遗迹虽然不在,但不影响郭村的名望和地位。1945年7月2日,蒋介石和胡宗南到郭村检阅华县驻军,又一次把郭村推到前台,成为华州街谈巷议的谈资。为了检阅,30辆马车拉沙铺路,专门修建了五间高大雄伟的校阅台,割了二三百亩麦子,天上十多架飞机,地上汽车坦克,加之军人列队正步,声音洪亮,气势昂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解放后,这个校阅台又成为镇压反革命的会场,当时声势浩大,人山人海。这一切,都说明了郭村在华州地区的特殊地位。
郭村是革命老区,1927年建立了党支部,同纪志任支部书记。解放华县时,渭北过来的干部就住在袁健家,第二天进入县城参与新政权建设工作。
郭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特殊村庄,如今古迹不在,新楼林立道路硬化,四通八达,人民安居乐业。为中国梦的实现,目前,万众一心,正在谱写新的篇章。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多彩赤水》主编 刘亦农
图片来源:魏勇、宋朝峰
原文作者:同阳洲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