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合理表达攻击性是一种能力,越能发脾气的人,越该深交
文/老K
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人经常发脾气和表达愤怒可能会被贴上“不礼貌、不合群”的标签。
因为我们中国人嘛,喜欢把仁义礼智信放在嘴边谈。
但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温尼科特形容说,每个生命都宛如一个气泡,若想在这个世界上彰显存在,都要扩张气泡的大小。所谓攻击性,就是气泡扩张之动力的直接展现。
用武志红的话说,攻击性即生命力。
现实中,我们人际交往也可以发现,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其实没有什么坏心眼,相反那些表面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的人,一旦做起坏事来毫无底线可言。
所以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越能表达情绪,或者越能发脾气,这个人越值得深交。
当下随着人们利益至上原则,越来越难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与其交一堆虚伪善变友好的人,倒不如交一个脾气大、但时仗义的人。
陈丹青曾说:“朋友,只有一段路能共同走过,走过这一段,就会各奔东西,能一辈子都走同一条道的人很少。这个时代很虚假,与我们那个时代相比,垃圾更多了,人心也更复杂了,故此知音难求。”
这里很多人可能困惑了,人际交往中,我总不能有什么说什么或者有脾气就随便发泄吧?
的确,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今天我给大家介绍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一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具体方法:如何正确在人际关系中表达愤怒的三步法。
上述我提到了,攻击性是一个人的本能。
对个体而言,能感到自己的攻击性并允许自己表达出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边界不受侵犯。
它也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活力。而关系里没有攻击性的存在无疑会变得虚伪和疏离,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如果他时时刻刻都是温和的,你就永远也不知道他的底线,而且他很可能是伪装自己与你相处的。
林奕含说过这样一段话,“忍耐是美德,但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秩序的一种方式,有时候,发脾气才是一种美德。”
所以当我们感受到自己有愤怒的时候先允许自己可以有愤怒,允许、理解和接纳,可以让带有破坏的攻击性,变成积极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在关系中感受到愤怒,先学会放下评判和对错,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比如对方迟到,高情商的人不会一上来就指责对方,而是先允许有愤怒,然后告诉对方我已经等了很久,有些不舒服。
学会区分“感受”与“评判”,学会使用表达感受的词汇。
其实这就够了,倘若对方很在意你,肯定会在意你的感受下次说话或者做事都会注意,但如果对方压根就不尊重你,这样的人也不需要深交其实。
这个事情一定要记住,我们要学会说:“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和对方提出非常笼统的要求。”
比如,还是上述迟到的问题,我们表达了等很久不舒服之后,如果你希望对方改进就直接告诉他,下次我希望不要这样了,这样虽然有点直接,但总比你含糊不清说半天要求要好。
要知道,聪明的人知道没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段人际关系是不会产生冲突的。
他们知道,人际关系中的“发脾气”可以成为相互磨合的润滑剂,知己难求,多数密友都是因为彼此磨合才变得亲近的。
希望你懂这一点,人际关系可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