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善|《红学流派批评史》序 2024-08-02 20:55:30 《红学流派批评史》序 张庆善摆在我面前的这部《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书稿,系作者赵建忠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结项的成果(项目编号:13BZW035)。书稿即将在中华书局出版之际,他希望我为这部学术著作写篇序。继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推出其成名作《红楼梦续书研究》后,202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其《新时期红学热点争鸣》,红学史上的许多旧话题在这部专著中补充了不少新文献,不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颇有学术价值的对话空间。此外,建忠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红楼梦》研究文章,相关文章结集为《红学管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红学讲演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聚红厅谭红》(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畸轩谭红》(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出版)等。建忠还主编了《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这套丛书是对天津地区《红楼梦》研究成相果的一次集中检阅。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十部著作,基本代表了天津该领域学人红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反映出天津《红楼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方向。在主持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工作和天津师范大学繁忙的教学之余,他能取得如此多的学术成果,很不容易。建忠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会上表彰的优秀毕业生,如今又成长为中国红学界的知名学者,作为他在学术上不断成长的见证人,我感到由衷高兴;但我向来认为一部学术著作如果需要“序”,最好是由自己来写,因为没有任何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书的研究历程。不过他希望我来为他的书写序,却很难拒绝。理由是:一、建忠是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第一批红楼梦与明清小说专业的研究生,他师从著名红学家吕启祥,毕业后虽到天津师范大学已工作多年,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红楼梦研究所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感情上我们也一直把他看成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红楼梦研究所中的一员;二、建忠在学术上的不断进步我非常了解,他的许多文章都是经我手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三、中国红楼梦学会和《红楼梦学刊》多次举办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建忠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为团结全国的中青年红楼梦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自2017年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换届后,建忠作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当然,我愿意接受写序,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本身“问题意识”强,是部学术含金量颇高的红学专著。本人也曾长期担任过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委,深知获得国家级各类项目的不易,以《红楼梦》为课题获批的国家项目更是凤毛麟角,而在2019年初验收的四百三十个年度项目时,《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成为三十四项优秀结项成果之一,这是非常难得的,表明建忠的研究成果被同行评审和鉴定专家所认可。建忠是位治学十分勤奋刻苦的中青年学者,有很扎实的学术功底,善于思考。《红楼梦续书研究》是他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红学史上有关《红楼梦》续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他进入红学界成为一名专家的标志。以往人们对各种《红楼梦》续书往往不屑一顾,或用“狗尾续貂”一概论之。而建忠则能摒弃偏见,对《红楼梦》续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对续书这种文化现象做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许多独到见解,且发现了不少新材料。当年著录的《红楼梦》续书已近百种,2019年在百花文艺出版社修订出版的《红楼梦续书考辨》又增至两百种,修订本吸纳了二十年来《红楼梦》续书文献考订和理论创新成果。建忠在《红楼梦》续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得到红学界大部分同仁特别是上海郭豫适、徐恭时及北京胡文彬等红学前辈的肯定和好评。 从《红楼梦续书研究》到《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建忠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仅从《红学流派批评史论》这部新著的目录即可窥一斑。为方便读者明了红学流派发展史的轮廓概貌、脉络流变,本书附录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史事系年”,这是移录自《红楼梦大辞典》,建忠据原辞典设计的体例增补了2006年后的红学史事的相关内容。《红学流派批评史论》这部新著,看出建忠研究视野比从前更为开阔,学术见解更为成熟,他对红学流派史的研究,表现出一种可贵的勇于探索的精神,独抒己见,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谈到红学流派史,以往研究者都是从脂砚斋评批《红楼梦》算起,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红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并取得重大发展,则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年红学。毫无疑问,二十世纪铸造了红学的辉煌,涌现出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诸多令人敬仰的红学大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显赫成就,并形成了索隐派、考证派、文学批评派等三大红学流派,以至于红学被称之为当代的“显学”;但不可否认的是,二十世纪红学又充满了太多的矛盾和分歧,这其中既有学术之争,也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有经验也有教训,甚至是惨痛的教训。因此科学地总结二十世纪红学史,是摆在红学家们面前一项最为紧迫和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这是开辟新世纪红学之路必须要走的一步,没有这一步,新世纪红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本书中,建忠认为二十世纪的百年红学,主要是索隐、考证、批评这三派之间的冲突对垒与磨合重构,这个提法颇有新意。说三大红学流派的“冲突对垒”好理解,但如何“磨合重构”呢?建忠是从“史”的角度,考察了索隐、考证、批评三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嬗变,认为红学流派的产生都有各自的文化渊源,但又与特定时期的时代思潮相呼应,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故单纯的线性描述或简单的肯定与否定都不能解释复杂的红学现象。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红学也不例外。三大红学流派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即使被新红学考证派摧垮的索隐派,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此他认为新的红学范式应该尽量站在当代学术的制高点上,要有国际视野,同时吸收传统红学流派的长处与优点,使多视点的研究具有其互推互补性。并认为红学中文献、文本、文化三者之间的融通与创新,是近年来红学流派发展态势的必然逻辑归宿,是新世纪红学的较佳范式,也是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对老一辈红学家研究路径深刻反思后的思维亮点。这些见解都是平实而可贵的,是一个青年学者对百年红学史深人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对新世纪红学发展的美好展望。期盼新世纪红学能有新发展,这是所有红学研究者的共同心愿。我想除了认真总结百年红学史,寻找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外,红学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而中青年学者责无旁贷应承担起新世纪红学发展的重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杂志社多次与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河南教育学院等高校合作,举办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其目的也正在团结和扶持中青年学者,以期建立起一支适应新世纪红学发展需要的研究队伍。1998年举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2001年举办的“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2017年举办的“京津冀红学高端论坛”等,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这些学术活动中,建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功不可没。由于积极协助中国红楼梦学会筹办各类红学会议和他本人红学研究两方面的贡献,建忠在红学界尤其是中青年《红楼梦》学者中有很好的影响。建忠在红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学无止境,新世纪的红学事业任重道远。我衷心希望他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更扎实地前进。我更希望有许许多多的中青年学者不断开拓进取,勇攀红学事业的高峰,为新世纪的红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新世纪的红学寄希望于中青年一代。是为序。 赞 (0) 相关推荐 高淮生:蔡义江先生与《红楼梦》研究(名家与红学系列之三) <蔡义江红学研究综论>刊发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标题为<蔡义江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一>.这篇<综论>是"红 ... 赵建忠:民国时代语境下红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当代回响(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新建构之二) 赵建忠:民国时代语境下红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当代回响(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新建构之二) 赵建忠:新时期红学的重要推动者——深情缅怀胡文彬老师 编者按: 惊悉胡文彬先生仙逝,深感哀痛.本号特刊发赵建忠.吴敢两位教授的纪念文章,以表哀思. 公元2021年五一劳动节,我得知了胡文彬老师于当日下午14:22分去世的噩耗.勤勤恳恳为红学事业劳动一生的 ...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赵建忠著,中华书局2021年版. 目 录 张庆善序: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导论: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新建构 第一节 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一芹一脂" ... 乔福锦:做人·做事·做学问——怀念胡文彬先生 4月27日中午,青年学友顾斌打来电话,告知胡文彬先生已经病危.傍晚,建忠兄发来微信,情况得到进一步证实.尽管胡先生近年身体大不如前,听到这样的消息,依然十分震惊. 胡文彬先生 年前腊月廿六日上午通话时 ... 赵建忠: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新建构之三) 赵建忠: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新建构之三) 红学讲堂|张庆善:冯其庸先生的红学贡献 冯其庸先生是新时期红学第一人,他对新时期红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丰富的红学著述:主持了一系列奠基性学术工程,如<红楼梦>新校本.<红楼梦大辞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 ... 红学专家张庆善 结合杨慎泸州诗文故事解读《红楼梦》 川南经济网讯(初旭)今(13)日下午,由中共泸州市委宣传部. 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联合主办的酒城讲坛开讲,主讲嘉宾张庆善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为题,结合杨慎在泸州的诗文故事,全 ... 张庆善: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3月28日,马上就将七十岁了.社庆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决定辑录并邀请部分作家.评论家.学者.翻译家.编辑家等,撰写他们眼中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讲述他们的作品在人文社出版的种种 ... 张庆善: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楼梦》| 新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七十周年专栏 作者是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他对人文社的印象是:当年新书出版的时候,人们常常是排长队去买.人文社的书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而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楼梦 ... 张庆善谈枕边书 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 您作为中国红学会会长,是否读得最多的枕边书也是<红楼梦>? 张庆善:的确是这样,<红楼梦>是我读得最多的一本书,既是喜欢,也是研究需要,更因为< ... 赵建忠: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一芹一脂”的同步创作与评点(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新建构之一) 新红学的开创者之一俞平伯在谈及<红楼梦>时感慨:"我尝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一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得糊涂."[1]这话曾被作为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受到过严厉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