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杨 华/烟火气
烟 火 气
文/杨 华(四川成都)
没想到,蓉城这被誉为高大上地标的处所,仅一年,已然如此烟火气。
娃在他乡苦鏖。终于能有个周末,完全属于自我。
冒着如高血压一般陡然直升的温度,一整上午的琐碎奔忙,等终于可以坐下歇息,已是午后的一点过。
一个人,更要对自己的肠胃好。挤一站地铁,来到IFS。眼前的景象,大大出乎意料。
凡是吃饭的地儿,无论是特色小馆,美食城大排档,还是高端餐厅,都人满为患。排队等号的人,让你以为,大家都在过狂欢节。不过是个周末而已。
在这高大冷凝、富丽堂皇,时时处处闪耀着金属光芒的楼里,充塞着拥挤的人群。隆重的烟火气,让你陡然消减,一种自然流动于空气中的隔阂与疏离感。
饥肠辘辘。等不及特色小馆的排队,随着人潮来到美食城。天南海北的小吃汇聚于此,总有一款,能刺激你的味蕾。自助式午餐,买单后,端着托盘,自主找位置。
放眼,这环形的用餐区,一眼望不到边,四周全是密密麻麻的座位,却无虚席。
小心翼翼托着瓦罐煨汤,穿梭在紧凑有致的快餐桌之间。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我几乎走完用餐区,终于看到一个位置,人去面碗空。
顾不及桌上一片狼籍,我赶紧站着桌边的空地后,才问临座的老太太有没有人。得到肯定答复,如释重负,从未对一个油腻腻的座位,如此渴求。或许,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简单,只需要,容纳一个托盘的间隙,便足以维系!
请服务员快速清理了桌面,我没有惯常地用餐巾纸,细细擦拭,直接坐了下来。如获至宝,专情埋头于早餐和午餐合二为一的进食。
一笼粉蒸排骨,一罐土鸡煨汤,一碗参杂玉米碎的米饭。
对各种煨汤情有独钟,犹如热恋中的情侣,总也爱不够。多年不变。世上有一种痴爱,足以打败时间。坐下,迫不及待,尝了一勺汤,是喜欢的药膳味道。通过细火慢熬,一点一点,煲出了食材的滋味鲜香,亦煲出了光阴的醇厚绵长。无限的满足,溢满一勺老汤。
旁边的老太太,见我一幅地动山摇的吃相,忍不住搭讪,问我是不是从外地来度假。
我从啃满粉蒸排骨的嘴缝,挤出两个字,“不是”。
一阵风卷残云,略微安抚囊空如洗的肠胃,终于从笼碗罐中抬起头来。我看到,对坐正用餐的一位阿姨,和临侧问话的老太太,都饶有趣味地看着我的餐。
我自我解嘲,“这家的煨汤真不错,广告牌上说至少要煨五个小时以上,时间应该是有保障!”
“嗯嗯,这么好喝,肯定是慢慢煨出来的!”老太太一脸肯定地应和。好像,她也随同我一起品尝了汤似的。
“我胃口好,吃啥都香。所以一个人,才点了这么多。别人一般都点个煨汤,再配一份素菜就够啦!”我忍不住为自己的大胃解释。
对坐用餐的阿姨说,“多好啊!能吃,还不胖,得让好多年轻人羡慕!不像我家姑娘,整天靠节食减肥,不敢吃!”一幅由衷的感叹。
旁边的老太太,自然地拉起我骨痩如柴的左手,给对面的阿姨说,“看,这丫头这么能吃,还这么痩,真好!不像我那外孙女,那么容易胖!”
这一刻,我感觉,老太太拉的不是我的手,而是她外孙女的手。
本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因了一个简单的动作,转瞬便亲如一家。人与人之间,讲究一个气场。有的人,只需一个眼神,便刻进了骨子。而有的人,交往一辈子,也成不了知己。
大快朵颐地吃着,热络畅达地聊着。知晓,这是一对母女,跟随子女,来到这座城市生活。老太太已八十六岁,四世同堂。着实让我惊着,看她鹤颜童发,身手矫健(中途她去了一次洗手间),思维敏捷,以为她才七十上下。
阿姨自豪地说起她的母亲,眼里话外全是崇拜。说母亲曾在部队文工团,目前如此高龄,还会玩手机微信,网络的各种功能一学就会。
这让我更是刮目。仔细打量老太太,五官轮廓凸凹有致,年轻时定是个大美人。岁月亦没打败她,脸上的皱纹并不明显,没有这个年龄应有的松弛耷拉,反而有一层世事洞明的佛光,将她环绕。
聊起她的外孙女,以及家长里短,老太太最有感触的是,现在的社会节奏快,年轻人压力大,工作繁忙,小孩费心。老人最大的分担,就是养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添乱。
阿姨帮女儿带孩子,深感养育的艰辛。她们感同身受关心我的小孩多大,谁给带。得知咱娃都是自己一手拉扯大,家里没人能帮忙时,老太太又忍不住拉起我的手,唏嘘不已,说,“难怪这么好胃口,难怪这么瘦,又是工作又是带娃,得多操心费神啊,这么多年真不容易!”
此刻,我知道,老太太的这番肺腑之言,是真真切切对我这个陌生人说的,而不是她的外孙女。她的共情,她的慈悲,源自于,时至耄耋之年从不曾间断的学习与修炼。
这让我想起,去了另一个世界的,杨绛先生。越老越有光华,越往前走越健达。一生,活出了别人几生累加也达不到的,宽度、厚度与高度。她给我人生照进的一束亮光,永不泯灭。
老太太拉着我的,她那细腻光洁的手,将一阵阵柔软轻颤的电波传递给我。心底一阵波涛云涌:老,也要老得如此优雅通达,仁爱天下。
路遇之缘,让这顿简餐,活色生香,恋恋难忘。短短一年时间,这座处于井喷式发展的城,集聚了如此多,五湖四海的人才,与机缘。
吃饱喝足,与美丽的母女俩依依惜别。我们或许,再难相见。但,我知道,这惊鸿一瞥的擦肩,她们,将深深烙印于我的记忆,让我于奔波的忙乱,心生舒缓。
独自来到楼下的书店。陪娃曾来过好几次,环境清幽,书籍齐全,无端喜欢。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把娃安置于此,自己再赶回去上班。心中很是羡慕,娃能有机会,时时浸润于如此的书香墨香之中。
如今,终于能够来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心里的雀跃,不啻于与心仪的人,经过漫长等待的赴约。
不曾想,这里也人满为患,没了往常的清寂。孩子的哭闹声,谈话的交流声,甚至手机的视频声,充斥着书店每一寸咖啡吧的空间,让我,甚是嫌厌。不知何时,一方净土的书店,也成为大众休闲的公共空间。有老人停顿休憩,有幼儿憨憨睡眠,有儿童嬉戏打闹,有青年,肆无忌惮地聊天,有中年,兀自沉溺于旁若无人的手机喧嚣……
异常失望,我转身想离开,却心有不甘。犹如畅怀理想的丰满,却眼见现实的骨感一般。找来找去,没有一处安宁。几番犹疑,索性,置身于闹市。
坐下来,点了一杯最近迷恋的普洱茶。透过清亮的茶汤,唾弃地看着正前方,两个夸夸其谈、喋喋不休的青年,心想,如此基本公共礼仪都不懂,大谈理想有何用?!
他们并不为,我的腹诽所动。我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么走,要么留。既然选择留下,又何必,把这难能可贵的珍稀时光,耗在不相干的陌生人身上?!
回到初心,拿出沉迷的书,开始阅读。慢慢渐入佳境。一篇《烟火气》,闯入眼帘,却是如此契合,眼下的情景。
雪小禅说,“俗气,那是烟火的味道。而这味道,有脚踏实地的温暖。”
仅此一句,我包容了尘世的不圆满,接纳了生命的瑕疵点。
想起雍容的老太太,陡感汗颜。一边为高贵的灵魂顶礼膜拜,一边却依然以浅薄的狭隘自我设限。难怪,眼中总有浊气,少缺悲悯与慈怀。
反观内照,自己又何尝不是满身烟火气?蛰伏于皮囊之下,混沌懵懂的一颗心,是如此眷念人间的烟火味道。这一粥一饭,一呼一吸,都满含,让人安心的修炼。安心,由红尘最深处的烟火而来。
一个场景,总是在脑海盘桓。人气火爆的涮锅,滚沸着咕嘟作响的清水汤头。适意地涮着,原滋原味的食材。不经意间,唇齿生香。人说,生活,就是如此,大众,接地气。方可久久长长。
回望,历经风雨的淘沥,一路走来,相依相伴的,不是那些高挂天际寂美的星辰,而是一缕缕,平易温煦的,暖心暖肺的阳光。
烟火气,如同这随处可见的阳光,包围着我们、滋养着我们,不离不弃。
一个人有了烟火气,才有丰满的灵魂与精神。
一份情有了烟火气,才有厚重的温馨与笃定。
一座城有了烟火气,才有向荣的新生与繁盛。
作家简介
杨 华,《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新蕾》杂志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爱好文字,向往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