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便是精彩》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是汉族人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日子,所以,中元节也被叫做“鬼节”。
“鬼”,可以算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概念了,大概在山顶洞人时期,人类已经懂得了祭祀,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了鬼魂这样的概念。到了商朝的甲骨文里,就有了“鬼”这个字。
这世界,真的很可怕,如果真的有“鬼”,从古至今,我们的周围比比皆是呀!
很庆幸,我们都没有见到真正的“鬼”,有“鬼”,也只是我们“心中有鬼”。触景生情,月黑风高,荒郊野外,萤火飘飞,孑然一身之时,我们便会不寒而栗,战战兢兢,毛骨悚然。
但我们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现代社会,“鬼”好像越来越多。有一首熟悉的诗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坏人就是“鬼”。好人被欺凌压迫至死,总是咬牙切齿:“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坏人只是撅嘴一笑,因为他知道他自己死后会变成厉鬼。
现代社会的“死亡”,包括那些“躺平”的人,不思进取的人,很可惜,他们成了这个社会的“孤魂野鬼”。
至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那些贪官污吏和社会上的一些蛀虫。这些“死”了的人,鬼魂游荡,无恶不作。
古有“宋定伯捉鬼”,今有纪委查“鬼”,捉不完,查不尽。因为“鬼”由人“死”而生。
现代社会“死亡”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有“温柔死”、“发财死”、“浪漫死”、“无痛死”、“娱乐死”、“节俭死”、“惊艳死”、“梦想死”、“莫名死”、“骄傲死”……
一个骇人听闻的“死亡”,叫做“社会性死亡”。
“社会性死亡”,是一个网络流行词,其含义多指在公众面前出丑,已经丢脸丢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现在多用来表示自己面子全部丢光,类似于“公开处刑”。
这个“社会性死亡”,那些“网红”、“明星”居多,曾经处心积虑一夜暴红,绯闻缠身,便会一夜“社会性死亡”。近段时间的吴某凡,他已经进入了“社会性死亡”。
“社会性死亡”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鬼”,但他比“鬼”更厉害。花言巧语,蛊惑人心,还有团体的魑魅魍魉。
更可怕的是“群体性死亡”,今年甘肃某山地马拉松越野赛事故的死亡;美国抗疫不力导致的大量死亡;网络上的“相约自杀”……
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呢?好好活着,让这个世界,少一个“鬼”,你就是最厉害的。
还是喜欢以前看过的一首诗:这个世界是那么地大,而你是那么的小,但这个世界没有了你,却又是多么地不精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