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陶晓元老师因病逝世的消息,感到突然又难过。在葬礼上,为陶老师所提的挽联是:为民无私奉献楷模励后生,求真至善光明磊落正气播人间。首先,这副挽联,给我上了一次教育课,感悟到什么叫做名符其实,盖棺定论。一个人的一生是怎么样的?就看这最后几句话。其次,人生如戏,总有谢幕的时刻,先后而已。由此想到有时偶尔参加一下葬礼,未尝不是好事。它会给你一种启示、一种参照、一种冲击、一种体会、一种印证————人生正是如梦幻泡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智慧之悟。人生,仅仅是发了一个梦而已,没有必要太执着。凑巧的是,上午参加了陶老师的葬礼之后,当天晚上又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人生就在这一送终、一迎新的轮回中,演绎着无数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人生太具体,又太飘渺。明明,陶老师就是我们身边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前辈,我们媒体界的一位老新闻人,民间慈善事业的一位先行者、践行者。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突然间就被火化了,而且他还吩咐把他的骨灰撒在大海里,说没有必要再占用一寸土地。这是何等的豁达、洒脱的襟胸!陶晓元老师就这样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何其飘缈虚幻。但他又留下了声名,留下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那就是助人为乐、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有关陶老师的事迹请看文章末后的“附文”)。有时,想想造物主也真是太会捉弄人了,让人类在这生与死中永无休止地折腾着……扶风一送你可能上青天,旋风一卷你可能下地狱。既然我们都逃不过“无常”这只无形之手,我们就活在当下的每一刻吧,任它东西南北风,活在当下、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万变不离其做人之宗,心安就好,其他随便……亲朋好友深情怀念陶晓元老师,感念他生前的事迹,说到动情处,相拥而泣,既感动又相互安慰。长者已往矣,生者节哀:
80多岁的老校长黄沧海(下图左)也赶来为老朋友送上最后的一程,并赋“痛悼肖元”一诗曰:秉正直道持理谆谆自守,慈悯弘爱存仁恳恳己怀。
肖元,原名陶晓元,多年从事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见多识广,同时又热心公益,大家都习惯尊称他为“肖元老师”。他1992年从新疆调到汕尾,在汕尾电视台担任总编室主任,一直关注民生,经常深入基层,采写了大量的新闻专题和深度报道。退休几年后,他被汕尾电台返聘担纲《汕尾夜话》节目。该栏目开播4年多来,《夜话》已成为与听众互动的热线,拥有众多粉丝,“肖元老师”成了听众心目中的偶像。他同时热衷社会公益事业,于2014年底被正式推选为民间公益组织的“汕尾博助慈善社”社长。肖元老师老当益壮、继续发挥余热,他身体力行、投身公益、扶贫济困,传递给我们的是一身的正能量;他以磁性的声音传播真善美,热心为听众排忧解难,在黑夜里,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听众的心……每当有人问起肖元是哪里人时,肖元都会笑着回答:很复杂!父亲是安徽人,原为国民党将领张治中的私人秘书。母亲四川人,外祖父也是张治中将军部下,父亲1946年随张治中将军前往新疆处理当时的少数民族事变,后参加新疆和平起义留在新疆工作。母亲随外祖父于1947年到新疆,外祖父也于1949年参加新疆和平起义。这样的背景让他一家人在“文革”期间吃尽苦头。他在新疆出生,从小在建设兵团长大。那一段动荡不安、挨斗挨批、劳动饥饿、狂热串联的岁月,一说起来总是让肖元十分感慨。1968年从当地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他先后做了11年文工团话剧团演员,四年中学语文教师。1984年正式进入新疆奎屯市广播电台当播音,几年后成为当地电视台一名新闻记者。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他十分关注民生、社会,一直奋战在基层第一线,采写了大量的新闻题材和深度报道。1990年由他采编的电视专题片《小城怪杰》参加中央电视台评选就获了三等奖。1992年调到汕尾电视台任总编室主任。当时的汕尾是新建市,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他一边参加汕尾电视台组建,一边策划组织新闻专题栏目。肖元老师带领几个年轻人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一番努力,《周末万象》首个电视新闻栏目终于正式开播了。由于这个栏目直面社会各行各业,播出之后反响很大,收视率直线上升,受到群众欢迎。但阻力、压力也随之而来,在足足坚守了300期之后,最终还是停办了……正因为肖元老师性情耿直、不事媚俗,所以他走的路比别人长了许多。但看惯了沿途风景的他倒是把历炼当作是人生最为宝贵的经验,懂得感悟其中得失,而且更能让他发现到不同的美。从而不管所做的事情结果如何,他都坚守从善出发。而丰富的阅历更让他拥有了一颗包容的心。退休几年之后的肖元于2010年10月被汕尾电台返聘,主持电台一栏晚间节目《汕尾夜话》,从开播第一天开始,他风雨无阻、坚持岗位至今。在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只听其声不见其人的电台还有人收听吗?肖元开始自己也有疑问。但开播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他的听众每晚起码有几千人,因为他与听众互动的QQ保守数字先后就有约8000人。听众遍布全市各地,甚至路过的货车司机都有听他的节目。而当节目上网后,全国各地都能收听了,网络实时统计一个晚上竟然有4万多听众。肖元发现,他的听众除了学生外,大多数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打工仔,还有的士司机、家庭妇等。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他们多数因为受教育的程度低,从事着又苦又累的工作,他们的烦恼也最多,他们需要倾诉,需要排解压力,而肖元所主持的《汕尾夜话》正好担当了这个使命。该节目采用电话和QQ的方式与听众互动直播。于是,听众们通过这条热线,有的诉说家庭或感情的纠纷,有的诉说工作和学习压力大,还有失恋痛苦的,同事或上下级间生产矛盾的,等等。肖元利用自己几十年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解答听众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他说,不管他们说的是什么,一般带有“消极”方面的话题比较多。面对这么多的“怨气”,肖元会先给他们一个宣泄一下的空间,然后再用正面的、积极的态度来引导他们。肖元说他喜欢讲真话,喜欢用真情实意去跟他们对话、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正因为肖元拥有这份难能可贵的耐心和坦诚,才吸引了这么多的听众,并成为他的铁杆粉丝。很多听众在留言中说:肖老师,我们每天都准时收听您的节目,已经成为习惯啦!要是那天没收听,倒觉得生活欠缺了一点什么,谢谢您在这漆黑的夜里带给我们明亮的声音!
一位名叫小红(化名)的听众,因为与男朋友分手了,情绪一直很低落,打热线电话与“肖元老师”聊天解闷,肖元不仅在节目中开导她,还在微信里互动。也许是年轻吧,小红的情绪反复无常,心情不好或想不开时,一拨电话就打给肖元老师,有时遇到他正在忙碌,就让他有点“穷”于应付了。但经过肖元老师一段时间的开导劝说,小红被这位长者的耐心所感动,开始变得开朗了。来自广西白色的小岑在梅陇镇一家首饰厂打工,他也是肖元的忠实听众。小岑说,一个人在异乡打工,有时候感觉到特别的孤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收听了肖元老师主持的夜话节目之后就被吸引了,并很快利用电话跟肖元老师热线互动,说话解闷。去年春节过后,小岑打了好几个电话要求来汕尾探望肖元老师,为了不拂小伙子的一片心意,小岑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肖元老师,并成为好朋友。现在通过肖老师的介绍,小岑不仅加入了慈善社,还结识了很多朋友,逐步走出封闭内向的世界,开始觉得人生很有意义。还有一位海丰的盲人小明更感人,他竟然自己先坐车到汕尾,然后才打电话说要“看望”肖元老师一面,连着几年春节,他都赶来汕尾看望肖元老师,一见面就握着肖元老师的手不放,不停地感谢他的节目、感谢他的声音,带给他的一种开悟和力量,让他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去年9月,有一位听众在朋友圈提议大家要跟平时只听其声不见其人的肖元老师聚一聚,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结果在一个周六的日子里,来自全市各地的30多位超级粉丝终于见到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肖元老师,大家如老朋友般的畅所欲言,愉快交流,场面十分温馨而感人!而这样的聚会已经是“汕尾夜话”开播以来第四次了。面对这一群主要来自工厂、学校、司机和各个行业的听众朋友,肖元再一次发出慨叹,上苍对他是厚爱的。他们才是他真正的老师、精神的导向、积极向上的最大动力!面对他们,能够做好自己,更是一种责任!2013年春节之后,有听众说在汕尾渔村有个80多岁的老婆婆生活很困难,希望肖元老师跟他们一起去看望。当实地看到老人家住的“船寮屋”已破旧不堪,摇摇欲坠。于是大家商量一起为老人捐款修屋,最终筹得了一万多元,为阿婆修建了一间小房子。由此,大家看到了凝聚众人的力量。于是,有人提议让肖元老师来牵个头,共同组建注册一个民间团体的慈善机构,更好地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就能够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肖元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在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的市级慈善机构——汕尾博助慈善社终于在2013年底成立了,在成立大会上肖元老师被推选为临时社长。肖元老师说他过去除了每天晚上去电台主持节目外,白天都在家里闲着,可以看书、上网、练书法,或出去和朋友聊聊天等,现在不行了,有许多事情等着他去带头做好。例如,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要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要深入乡镇去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根据情况给予救助,要及时公布收支情况,做到财务公开公正透明等事务很多。干这些事情虽然辛苦但并不难,难的是在没有任何报酬、福利,也没有什么约束力的情况下,要让大家拧成一股绳,长期、负责地做好这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心底无私天地宽。肖元老师明白,要做好这些事,一定要依靠大家的智慧,要团结一帮人才。每个人都有缺点,但肖元老师只看对方优点,用包容的胸襟把各方有爱心的人士吸引进来。值得欣慰的是,一年多来,汕尾博助慈善社会员增加到四百多人,同时得到了市政府市民政局团委的大力支持,也逐步吸引了一些企业家一起行动,先后救助了六十多户贫困家庭,举办了三次大型活动,为两百五十多户贫困家庭送去米油等生活物资。2014年12月28日上午,汕尾博助慈善社召开了成立以来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约束力的民间社团,居然有100多人赶来参加会议,尤其一位在广州做生意的会员当天早上专程坐火车赶到汕尾参加会议,同时买了12点的返程票,会议结束就又要返回广州。作为一个外地人,肖元老师早已把异乡当故乡,他热爱汕尾,并为她的文明进步继续发光发热。他如一盏明灯,温暖和感动了许多人的心!正如汕尾华附中董事长钟友锡先生说的,他以前推掉了汕尾很多协会的聘请,但却接受了汕尾博助慈善社的邀请,担任该社的名誉社长。他对肖元老师说,您作为一个外地人,没有抱怨更不消极,而是扎根汕尾,一把年纪了还这么热心带头做好事,我没有理由拒绝您!下图为几年前,肖元老师在一次下乡慰问活动中为行动不便的小梁剪手指甲。这位长者手拿剪甲钳低头专注的模样与看样子很享受、一面笑容,伸手让义工爷爷为他修指甲的残疾小伙,构成了一幅多么温馨、真实、感人的画面。而这画面更具有另一种视角的冲击,让人感受到一种慈善的力量,和那一份大写的爱!正如肖元老师的女儿陶岚在其父亲葬礼上的致词——如果说,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是看这个城市如何善待弱者,那么博助慈善社的成立与壮大是爸爸将个人的小情怀变为这个城市的文明与大爱的升华。因为他知道,为他人服务,也能丰富自我的灵魂。善哉,斯言! 因为以前,人们对慈善公益的概念非常模糊,即使有人想做好事也怕被人嘲笑或不理解,只因观念的普遍落后和传统的保守,让人缺乏迈出这第一步的勇气。而肖元老师终于带头组织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大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这个在当地创办得比较早的公益团队中来,并激发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能量。当然,这毕竟是个“新鲜事”,既没有经验更主要的是大多成年人以前都没有接受过公民教育,缺乏培养互相合作、理解、包容等做法的社会基础,加上人性的多样与复杂,以及个别人的争强好胜,甚至沽名钓誉,还有更“无奈”的这是一个民间组织而已,不具备“约束力”。一路走来的磨合与功成,确实不容易,可想而知。幸亏它的带头人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肖元老师。他的这种“特异功能”,正如上面所形容的——丰富的阅历更让他拥有了一颗包容的心。但又有谁能理解他内心的那份孤独与无奈? 值得欣慰的是在他和众人一起播下的慈善种子,经过时间的淬炼与一番辛勤的耕耘,以及难能可贵的是,大家都在参与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教育和提升,最终,共同走向成熟!如今已繁枝茂叶,收获满满!而每一个参与者都是见证者。在此,特向他们致敬!为他们鼓掌! 陶岚欣慰地说,原来,不是有钱人才可以做慈善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但他身体力行,努力推动当地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虽然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他所传递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可以燎原的精神传承…… 该图片是笔者跟随他们下乡慰问时抓拍的。这是一张可以见证当地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担当起弘扬义工精神,具有“代表性的宣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