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曾国藩:层次越高的人,越有这四种富贵相
文/洞见、儒风大家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国藩在日记中记下这样四句话。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曾国藩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提出了人的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这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
端庄厚重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端庄厚重的人举止不轻浮,做事沉稳不浮躁。锋芒不随时显露,更不会盛气凌人,得意忘形。这样的人作为领导让人信赖,作为朋友让人放心。
《清史稿》记载,曾国藩“为人威重少言”,步履慢而沉重,说话少而沉稳。他在部下面前很有威严,沉稳的气质让人心生敬仰,不自觉地尊敬他。
曾国藩在家书中给儿子说:“举止太轻,是一大弊病,以后要时时留心,无论行坐,都要重、厚。”
正如《论语》中所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个人若不庄重,就会轻佻,没有威严,流于散漫,心不能自守,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
可见,外在的端庄,则会体现出一个人内心的沉稳。也正是因为这份沉稳,曾国藩才能规避祸患,屡屡建功。
1862年,湘军攻破安庆,天京唾手可得,手下都主张一鼓作气。曾国藩却一再坚持“停一步,稳一些”,整顿兵马,等待四方援军。
他的弟弟曾国荃不听将令,带兵直逼天京,曾国藩不断写信告诫他轻兵冒进风险太大,让他适可而止。
曾国荃却不管不顾,一心要拿头功。果不其然,太平军援军抵达,曾国荃很快被围困在天京城下,陷入绝境。若不是曾国藩倾力支援,曾国荃多半要死在天京城下。
曾国藩说:“稳当从容,可当大事。”一个人做事稳重,不贪功冒进,才能最终成就一番大事。
深沉厚重,是人生第一等资质。一个人只有举止沉稳,遇事不慌,才能负重致远,担当大任。
谦卑含容
曾国藩说:人生最大的敌人,一个是懒散,一个就是傲慢。
为人谦卑,待人宽容,从做事的角度讲,这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曾国藩早期在长沙带兵,自视甚高,看不上共事的同僚。在做事的时候,态度傲慢,一点也不尊重别人。
训练水师,他担心湖南巡抚骆秉章会干涉他,于是提前写了一封信过去。告诉他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好,别派人来瞎搅合。
武昌告急,他向骆秉章求援,依然是一副大爷的嘴脸。“唇齿利害之间,不待智者而知也。”告诉骆巡抚唇亡齿寒,要尽快发兵,不要让等别人提醒你。
傲慢的人很难正视自己的问题,反而更喜欢挑剔别人,不会包容他人。骆秉章回信批评他刚愎自用,他反而抱怨骆秉章为人刻薄。就连弟弟曾国华也看不下去,说他“每予人难堪”,经常让人下不来台。
长此以往,曾国藩慢慢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最后被咸丰帝罢免回家。
痛定思痛,第二次出山的曾国藩开始学会收敛自己的傲气,一点点变得谦逊起来。
他出山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湖南各级官员,向他们讨教学习。路过长沙县衙,他甚至拜会了当时的长沙县令,虚心学习为官之道。
曾国藩开始一点一点被湖南官场接纳,也慢慢被朝廷信任。这才有了曾国藩后来平定叛乱,封侯拜相。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太过傲慢,只能引来一时的喧嚣。唯有收敛傲气,懂得尊重和包容,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事有归着
一个人能把一件事有条不紊地完成,就是事有归着。
一个人心态再好,内心再善良,如果做事不着调,那也很难赢得别人的青睐。肯做事,能做事,是一个人难得的贵相。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天下没有容易的事,可绝大多数人都倒在了终点之前。
“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容易的事也都很难长久。
靠谱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必然会有条不紊,把事情一件一件都落在实处。
心存济物
心存济物就是要懂得关心“外物”,包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天下。
有一颗慈善之心,懂得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这样的人即便物质上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贵者。有施有舍,不表明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富矿吗?
心存济物,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一个人心存济物,格局就大了。
格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有多敬业,就有多专业;能够帮助别人多少,获得的回报就有多少。
这就是心存济物的真谛,富相的内涵。
《了凡四训》讲:“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人一生的富贵从来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修来的。
为人谦卑厚重,做事踏实善良,这样的人,上天必不会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