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感想,写下几笔

原创 布衣书生走天下 复利人生 昨天
Right Here WaitingRichard Marx - The Ultimate Love Songs Playlist

今天,分享一篇老文。

最近在看《三国志》,突发感想,跟大家聊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军在定军山进行了一次主力会战,即著名的“定军山之战”。此战,刘备获得最后胜利,曹军大将夏侯渊战死。

夏侯渊到底怎么死的呢?《三国志》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

“夏侯渊传”中说,夏侯渊看张郃快扛不住了,把本就不多的兵力,又分出一半去增援张郃,结果自己被刘备突袭而死。这里强调的是夏侯渊爱护部下。

而“张郃传”中说,刘备率一万精兵攻打张郃,张郃拼命抵抗,刘备无法攻克。于是,刘备跑到别的地方放火,夏侯渊带人去救火,不幸跟刘备相遇,在遭遇战中牺牲。

有人可能会说,这写得都是什么玩意儿,太不严谨了,一本史书竟然对同一件事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

其实,这正是史学家的伟大之处。

有个词叫罗生门,说的是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历史也是如此,对同一件事,只要你肯花时间查资料,会看到好几个版本。比如,你去看败退台湾的国军将领回忆录,跟咱们这边的回忆录,对同一件事,讲述上就有很大不同。这是人性。

所以自太史公开始,就有个非常重要的编写史书的原则,叫“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即如果对同一件事,有好几种说法,他不去做判断,而是把各种说法原原本本记录在不同的传记中,让后人自己去判断。

《三国志》和《史记》一样 ,都采取的是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来记录历史。纪传体的优点之一,就是方便记录各种不同的说法。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即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好处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这样的话,对一件事就只能采用一种说法,司马光必须做出取舍。

别嫌一件事众说纷纭,那才是世界的真相。如果某件事你只能听到一个角度,一个说法,要么是你心存偏见了,要么是只有一方在发言,另一方发言被屏蔽或不被允许发言。

读史可以明智,由此可知。

晚安~

这就是我昨天文章说的,实战中有太多的辛酸苦辣,模拟盘没意义,不牵涉利益波动。找情绪的理由也没用,多完善策略,然后就逼着自己必须执行策略。比如,被震下车很正常,关键是要被打脸几次还能上车

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的牛股可能不会回调就直接涨了,等着回调买入也许会占不少便宜,但也会错过大牛股。要知道,一只大牛股就抵得上好几只普通股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