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业绩比较基准”么?

最近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说购买的净值型理财没有达到业绩比较基准,怎么办?

我的第一反应是——大哥,什么年代了,理财刚兑已经是过去式了,没有赔本就偷着乐吧,还纠结什么没有达到业绩比较基准,要啥自行车啊。但本着读者就是上帝的态度,我还是认真地给大哥解释解释。

什么是业绩比较基准?

市场上的业绩比较基准五花八门,你看到的业绩比较基准或许是这样:

1、固定数值型

2、区间数值型

3、基准利率或市场化利率上加减

4、指数或指数组合

你肯定很纳闷,为什么好好的“预期收益率”不用,非要用业绩比较基准?

——监管不允许!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不得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中只能登载该理财产品或者本行同类理财产品的过往平均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并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资者“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

所以,既然预期收益率不能宣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业绩比较基准”的新提法,究竟什么是“业绩比较基准”?

关于业绩比较基准的由来,最早开始于公募基金,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理财净值化后也逐步开始沿用。2008年发布的《关于证券投资基金宣传推介材料监管事项的补充规定》中,中国证监会的要求是“基金宣传推介材料登载基金过往业绩的,应当同时登载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表现”。

如何理解“业绩比较基准”,关键在于“比较”和“基准”上。

什么是“基准”?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参照线或者及格线。无论是主动管理型还是被动管理型基金,都应该有业绩的及格线,如果想证明你业绩表现好,起码得达到及格线以上。而至于基准怎么来选,常见的是“基准利率”,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人民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同的产品的基准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根据产品的投资标的来决定的,比如说银行净值类产品的投资标的多以债券、存单为主,基准也普遍是定期存款利率或者中债指数等等。所谓基准,代表的是所投标的的普遍收益水平。

“比较”,那自然是两个值之间进行比较,也就是实际业绩和基准业绩的比较,这个是衡量产品组合获取超额阿尔法收益的能力,投资管理人也是以超越基准为目标。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净值理财没有达到业绩比较基准?

首先,业绩比较基准不是预期收益率。

理财打破刚兑,不保本!不保本!不保本!(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打破刚兑,理财净值化是必然趋势,市面上“预期收益率5%”的产品已经逐渐销声匿迹,铺天盖地的都是“理财非存款,投资需谨慎”。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产品折页上业绩比较基准下方都有这样一段话:

所以说,净值型理财收益是不确定的,具体收益以产品实际运作结果为准。

其次,业绩比较基准是干嘛的?有什么用?

前面提到过,业绩比较基准是产品经理人的奋斗目标,这就好比你家孩子跟你说:这次考试我要考90分。如果他考到95分,你肯定很高兴,但如果他只考了80分,你也别生气,因为总比他说我要考60分强吧,起码他有上进心。产品管理人基于过往投资经验及对产品存续期投资市场波动的预判而对本产品所设定的投资目标,就跟你说考试有信心考100分一样,但最终结果还是要看自身能力和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业绩比较基准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投资管理人有达到甚至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动力么?

答案是有的。

动力就在浮动管理费,也叫超额业绩报酬,就是当产品实际收益率超过业绩比较基准(下图中是用的上下限的中值),产品管理人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30%作为业绩报酬,若不达到标准,则不收取浮动管理费。另外,产品收益表现好也是对产品经理人能力的体现,可谓是名利双收。

所以说产品管理人有足够的动力去让产品的收益率达到甚至超过业绩比较基准。

说到这里,顺便跟大家解释下,为什么最近净值型产品表现不佳?

其实给我留言的这位大哥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起码是保住了本金。今年6月,招银理财的一款风险等级R2、名为“代销季季开1号”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4.42%,此外,还有一款中银理财稳富产品也同样因出现亏损而遭到投资人投诉,净值型理财亏损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为什么近段时间净值型理财表现不佳呢?

这跟近期债券市场的调整有关。从今年5月份开始,国债收益率持续上行,债券价格一路狂跌,从而导致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净值型理财的收益普遍下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