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 想 不 到 的 “ 性 别 反 转 ”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会有许多默认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女孩子才学跳舞、男生数学好、女的温柔细心男的粗枝大叶……

而这些就造成了许多职业、爱好、穿着打扮的固有印象,其实早在一开始,根本不是这样的。

NO.1

男性才是芭蕾舞的霸主?

提到芭蕾舞,大家脑海里大多都会浮现出女孩子们穿着白色TUTU裙的样子,默认把男性舞者忽略掉或者作为陪衬。

但在最开始,男性才是芭蕾的主角。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舞蹈家多梅尼科·皮亚琴察建立了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所舞蹈学校——伦巴第舞蹈学校,并创建了自己的舞蹈体系,伦巴第舞蹈。

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芭蕾大师,被腓特烈三世封爵,和两位弟子既是舞蹈家也是任职于宫廷的朝臣。

法王路易十三就非常热爱芭蕾,不仅自己创作芭蕾舞剧、设计服装,还多次作为主角。

路易十三的儿子,路易十四更是舞蹈狂人,他不仅引领了穿高跟鞋和丝袜的潮流,还把芭蕾作为了一种展示王室富裕与权力的工具。

而芭蕾融入宫廷生活后,成为了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和必备要求,同时加强了路易十四的统治力。

从15岁登台计算,他一生中一共在26部大型芭蕾舞剧中担任主角,在23岁就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皇家芭蕾舞学校。

由于巴黎歌剧院建成后,真正的贵族离场,社交舞蹈和职业舞蹈开始分道扬镳,女性舞者才开始有了一席之地,逐渐占领芭蕾舞C位,直到今天。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芭蕾舞考试的报名者中仅有1.8%为男生。

英国最近几年内,出现过多起男性芭蕾舞者受歧视而自杀的案例,甚至乔治小王子喜欢芭蕾也被媒体嘲讽。

这种性别偏见,远比我们所知道的更为普遍。

NO.2

古代护士都是男的?

在我们国家,男护士还是一种新兴职业,大约只占注册护士总数的1%。

而历史上,男护士其实是个上千年的古老职业。

在公元前250年,古印度就有了早期的护士训练学校,需要为病人洗澡、洗衣烹饪、按摩、陪同、帮扶,甚至还要会制作病床,更重要的是,所有学员都是男性。

而同时期的基督教徒里,也有大量的男护士。

到公元330年,天主教的女修士们开始从事医疗、护理和救济的工作,6世纪则出现了圣本笃修会,每个修道院都拥有一所医务室,由修士进行照顾。

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还有许多专门的骑士团作为护理团队,照料伤患和朝圣者,比如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

直到十九世纪,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被称为提灯女神的南丁格尔自愿组织救护队,带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病员护理,使死亡率迅速减少,政府奖励了她4000多英镑。

在1860年,她用政府奖励的奖金,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且全是女学生,从此护士成为了一种正式职业,而女护士也成为了主流。

在我们国家,第一所护士学校开办于1888年,1920年后开始停止招收男护士,到1977年,才开始重新恢复。

NO.3

女性不配做老师?

在现代,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比如幼师、小学老师,大多以女性为主。

但教师职业这一概念最开始形成之初,女性是被排除在外的。

在原始社会,按照性别和年龄进行自然分工,由长者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向年青一代传授生活经验。

男性教育者通常传授狩猎经验,而女性教育者则传授采集野果的经验,并没有明显的地位差异。

随着人类社会劳动发展,女性和男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男性成为了生产工具和财富的所有者,女性权利被压抑而逐渐成为家庭的附庸。

她们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力,更不用说成为教师了。

随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开始争取与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与教育权利。

在19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公立学校的大量建立和规范化发展,开始吸引大量的女性进入,打破了男性在教师职业角色中的垄断地位。

同时,因为女性教师的雇佣价格相对较低,而大量涌入学校。

20世纪初以来,开始出现女性教师数量多于男性的现象,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但在教育行政结构中,男性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和核心地位。

这种表象背后所折射的是社会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认为男性更具有决策和管理头脑,而女性多与家庭生活相关,更具有照顾和培养学生的潜力。

NO.4

男女异名才是潮流?

日常生活里,人们常常取名会根据性别而用不同的字,比如男孩子常见的“勇”、“强”、“刚”,而女孩子则是“娟”、“雅”、“娴”。

这其实是名字的性别刻板印象,把性别和名字挂钩。

但是一开始并不是这样,比如在唐朝,就有很多男女异名而取。

比如柳宗元的叔母陆氏,她生的男孩就取名叫做曹婆;《颍川陈氏墓记》记载墓主原来生了一个女儿,五岁时夭折,后来又生一个儿子,起名为貂蝉;《张氏夫人墓志》记载墓主的大女儿叫奴哥,儿子却叫做高姐。

古代也有很多大家津津乐道的才女,她们的名字就和当时其他女性有很大不同,比如谢道韫、朱淑真、班昭……但大多都是世家出身。

而在民间,儒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使有关才能的字很少在女性名字中出现,阴阳家的思想使女性与阳刚字无缘,“三从四德”又从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上强调了女性的服从性和观赏性。

女性名字便和花草竹鸟、珍宝珠玉、自然美景、艳丽色彩、芳香气味、阴柔性格、淑雅气质、贞洁品德紧密相联,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形成了一种刻板的印象。

名字发音、字义以及常见度会影响人们对名字的性别判断和评价,对取不同性别倾向名字有着个体的期望。

伴随时代变迁,传统的性别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在取名用字上有了明显表现。

淡化性别的中性名越来越常见,比如“晨”字,人们就不太容易凭借这类名字准确判断他人的性别。

NO.5

女官才是实权者?

提到古代女官,大多会想到后宫佳丽三千,其实最开始女官是有实权的。

女官制度最早起源于我国封建社会的萌芽时期,周朝。

从《周礼》的记载来看,周朝的女官没有兼为皇帝的妃嫔,她们被称为女史,职责简单,负责文书和礼仪,且数量很少,但却为以后的女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女官的数量开始增多,职责扩大,同时兼有了皇帝妃嫔的身份。

唐代时,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最繁荣阶段,各项制度都已比较完善,女官设置仿照三省六部制实施,内部自成体系,有严格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而且职责明确。

女官设六局二十四司,即尚功、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宫六局。

六局的主要职责大多局限于皇帝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务范围,仍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参政。

同时,唐代还规定了皇后以下各级妃嫔作为女官的品阶和数量。

唐代女官制度经以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沿用,一直到清末才有所改变。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在太平天国政权和太平军中,出现了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新的女官制度。

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使大量女性得到了参政的机会,她们不仅享有品级,还和男性有同样的政治职务,更把科举考试的应试者范围扩大到了女性。

但由于起义者目光有限,太平天国仍然大量吸纳了它所反对的封建王朝的女官制度,天王等拥有大量的妃嫔,这也是对女性参政形式的一大限制。

女性参政身份经历了由附属于皇帝的妃嫔,到近现代社会的独立参政的演变过程。

她们的参政事务也由古代的文书、礼仪及为皇帝生活服务,变成现代社会的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决策转化。

在现代,尽管女性在经济上已初步独立,但传统观念仍然影响和阻碍着女性参政。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性别反转的案例,我们之前也写过好几篇( 戳蓝字回顾男人一旦臭美,就十分丧心病狂现在开始流行男穿女装?女人们能穿上裤子,用了几百年时间),有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去追溯起源,而不是以刻板印象看待。

了解历史,消除偏见,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刘爽.15世纪意大利宫廷舞蹈研究[C].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吴生发.关于偏见的研究综述[J].现代国企研究,2016,(22):285+287.

杨成荫,王路清,赵云呈.男护士的历史发展与职业现状[J].天津护理,2015,23(2):179-181.

王俊;王琳博.教师职业身份建构的性别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4):46-51.

李佳宁.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C].西北大学,2020.

覃恺洋.单一性别群体和突显的刻板印象信息对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作用——来自眼动的证据[C].西南大学,2017.

刘雪莹.情境与职业身份信息对反性别刻板印象评价的影响[C].华中师范大学,2018.

刘晨.名字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再认和印象评价的影响[C].华中师范大学,2019.

刘慧英.中性化女性名字探析[J].文化学刊,2011,(06):106-111.

高寿仙.唐至明数目字人名的兴衰及其原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03):60-69.

沙梅真.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人名研究[C].西北师范大学,2007.

话题征集

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话题,点赞前三名的话题有机会入选小印话题库,最终入选的inker会获得本印的独家赠书嗷~

作者:花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