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从学习化的实践看人才开发的共时性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从学习化的实践看人才开发的共时性,就是指人才开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个人在自我开发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和他人对自己开发的影响,与他人共处于一个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共时性的空间之中。作为个人来讲,在自觉进行自我开发的同时,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和制约,把这些外在的因素视为一种特殊的他律性开发,从而把外在的影响视为促进自我开发的压力和动力。

01

一、学习化的实践

从学习化的实践看人才开发的共时性,首先表现在学习化的实践上,意思是说,要把学习自觉不自觉地贯穿于一切实践之中。在大学习观看来,我们的一切实践在本质上都是学习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实践,就等于我们在学习,因为实践就是学习。实践的目的不仅是改造世界,与此同时,也是实践主体认识了世界;而作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本身就是改造世界的学习,就是认识世界的实践,也是改造主体和完善主体自身的特殊实践。

我们确立了学习化的实践,这对于实践大学习观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为学习化的实践定位以后,首先有利于人们从书本的窠臼中解放出来,突破书面文化对人才开发的遮蔽性,有利于重新审视书面文化和非书面文化的辩证关系。大文学家欧阳修著名的“三上”,即马上、枕上和厕上都是他学习和思考的特殊场所,这可以看作学习化实践的特殊案例。其次,为学习化的实践定位,还可以激发人们自觉地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自觉地以自然为师,以社会为师,以人生为师,以他人为师,可以让自己在天地宇宙和社会人生这个最大的社会舞台上塑造自我,展现自我。因为一个人如果想干好一件事情,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工作本身所必需的知识,否则就无法圆满完成任务。如此一来,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个人就会慢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也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掌握了工作技能。网易综合新闻2006年9月4日报道:成都某大学双流校区同寝室的6个同学,每个人每月出60元钱,请来一个保姆,每周到寝室打扫一次卫生和洗衣服……对此,有教育专家称,该现象是因一些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所致,认为高校应该培养大学生尽快结束这个“心理断奶期”,以形成独立的人格。但是,也有的人认为,人的个体生命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学阶段处于步入社会的“临节点”,对于那些迫切需要吸收科学知识和积累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省下诸如打扫卫生、洗衣服之类的时间,可以更从容地投身到自己最需要的学习与实践中去。

以笔者愚见,从人生学习化的角度来看,持后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根本不懂得大学习观。实际上,大学生收拾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衣服,这本来就是生活应有之意,更何况这点琐碎的劳动根本就不需要耗费多少时间,课前、课后或者周末,稍微抽出一点时间就足够了。如果从大学习观的角度来看,那种认为浪费时间的观点就更可笑了。因为在大学习观看来,大学生适当从事自己份内的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是在向生活学习。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洗自己的衣服和打扫卫生,体谅母亲长期做家务的艰辛,不仅如此,大学生还可以把这些琐碎的劳动视为特殊的身体锻炼,在调节身心的同时,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端正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和谐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情商。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成才都是非常有益的。

实践证明,在人才发展史上,凡是那些真正读懂了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的人,都能够及时适应社会,融合于社会,与此同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增长了改造社会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开发。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受教育的时间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一年,但他的一生是追求学习化实践的一生。他勤于读写,努力吸取知识养分,“他种过地、劈过栅栏木条、驾驶过平底船、做过小店雇工,如此等等,这些却都只是丰富了他的阅历”。(王心裁编著《林肯传》,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如果按照我们今天重视学历的程度,林肯就不会成为总统。

02

二、实践化的学习

从学习化的实践看人才开发的共时性,其次还表现在实践化的学习上。与学习化的实践相对应,我们也应该确立实践化的学习,即学习的目的不但是实践,而且学习本身就是广义的实践,我们的一切学习在本质上都应该是实践的,都应该具有实践的品格,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就等于我们在实践,学习就是实践。读书,就必然要进行思考,这就是思维的实践训练;交友,就要和他人打交道,这就是在进行沟通人际关系的训练;写作,就要进行大量的构思,这是思维创新的训练……一个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认识世界,也是认识自己;不仅是改造世界,而且也是改造主体自身,使人的主体性更加完善和美好。

通过实践化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明确学习的目的最终是特定的实践,因为离开了实践,再高的杀龙妙技也毫无价值;一方面可以转变人才开发的理念,应该把人才开发及时转移到实践的轨道上来,高度注重在实践中学习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坚决走出死读书和读死书的循环怪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学习不仅仅是形而上的东西,而且也是形而下的东西,是建立在特定实践基础上的道与器的和谐统一。比如,一个优秀的航海家决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航海理论,而是应该在航海的实践中学会航海,因为“真正的航海家必须注意年、季节、天空、星辰、风云,以及一起与航海有关的事情”,(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5页。)而事实上,航海家唯有在航海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航海技术。

我们确立实践化的学习,同样也是基于对传统学习观的反思。传统学习观往往把学习拘泥于学习书面文化,而且即使在学习书面文化时,也通常会出现严重脱离实践的倾向。近几年来,社会上不少知识分子群体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就足以说明人们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虽然不少,但不能解决现实社会人生的苦恼和困惑,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心理障碍,甚至走向自杀或犯罪。这显然与人们的学习观出了问题有关。书本上的知识严重脱离实践,不能解决实际的人生问题,就必然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就必然从根本上制约了人才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加强实践化的学习,从2006年7月开始,北京开通干部在线学习系统,处级以上干部、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局限,随时进入“网络课堂”进行在线学习交流并获得学时。(《中国人才》2007年第1期第6页。)通过这种在线学习,干部就可以把工作实践和业务学习恰当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实践化的学习。

实际上,大学习观注重学习化的实践和实践化的学习,体现了学习和实践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也是人才开发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目的是促进学习和实践的互渗融合,加强学习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以实现二者的共生效应,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才开发。

03

三、以社会和他人为师

大学习观不仅注重个人学习的实践化和实践化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以社会和他人为师。

首先,要学会以社会为师。从宏观上讲,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历史考察,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兴亡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微观上讲,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特殊典型的成功和失败,进而窥见人才开发成功的奥秘或者失败的教训。以社会为师的难点是个人视点的遮蔽性往往会导致坐井观天,难以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误区。为此,就必须学会鸟瞰的视野,学会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居高临下地审视社会人生,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克服自己的局限,从中感悟到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其次,要学会以他人为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非常深刻地阐明了学习他人的重要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职业的种类来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状元都可以当我们的老师,即使那些没有当上状元的出类拔萃者,也在很多方面要超过我们,甚至就连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民,他们的许多实践经验也是我们通常不具备的,我们也应该拜他们为师。其实,以他人为师,并不太难,只要你学会谦虚,认真学习生活中的一切,你就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益。这里的秘诀有两个:第一是学会主动向他人请教,在工作中请教,在闲暇时间中请教;第二是学会倾听,当别人谈话时,你可以认真倾听,必要时可以全神贯注。一个人如果能够坚持长期运用这两个方法,就一定能够取得惊人的效果。

再次,我们还应该善于听取他人对自己的意见。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和他人处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之中,个人的开发已经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而是要受到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影响。应该看到,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不一定完全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但无论如何,社会和他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都可以为自己提供特定的他画像。这面镜子或许比较清晰准确,或许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变形,这都是可能的。对于个人来说,关键是应该领悟这面镜子为什么会映射出自己如此的形象?为什么自己的形象比较清楚准确,或者为什么模糊甚至是变形?这都应该引起自己的反思,不能一味地责怪或埋怨镜子。对此正确的态度是,面对社会和他人对于自己的肯定和赞扬,自己要以此为动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就;面对社会和他人对于自己的误解或者负面评价,也要以此为突破口,找出自己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警钟长鸣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了解社会和以他人为师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创新自我。

此外,特别重要的是,个人应该尽可能的主动向他人征求对于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仅要善于听从那些和自己一致的意见,更要善于从那些不同甚至相反意见中反省自己,作为一面特殊的镜子,影射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取长补短,达到自我完善。

责任编辑:孙圆圆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