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关于孔子的圩顶

何新读史杂记:关于孔子的圩顶

【前人错读古书一例:圩顶】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圩顶,故名丘。”

丘,平地有土坡隆起曰丘。​郑玄《周礼》注:“土高曰丘。”《说文》:丘,“土之高也。”

圩,《说文》无圩字。《字汇》​:“圩,圩岸。”《​​康熙字典》引《字汇》:“岸也。”

又云:“江淮闲水高于田,筑堤而扞水曰圩。”​

总之,圩字的本意就是“圩岸”,或者挡水的圩堤,堤岸,土高于地者。​《史记》说孔子圩顶,就是头顶骨隆起,如“圩”,像小山丘,所以名叫孔丘。

这个意思本来很简单明白。

但是​唐人司马贞的《索隐》却误读《史记》此文。他曲解圩曰“窊也”,窊古音通凹。于是他把圩顶读为凹顶。

这样一来,孔子成了一个天生的脑残人——生下来就脑骨中央下陷成凹,像个水盆,下雨可以接水了。真是荒唐透顶!

司马贞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谬解,是由于“圩”字与“圬”字隶书形似,两字容易相混。而圬读污,音通凹。凹的古文与丘字相似。所以司马贞可能把《史记》此文误读为:孔子生而“圬”顶,故名凹(丘)。

此后以讹传讹,于是人们就都以为孔子是头顶有个水盆或者水窝(凹)的残疾人,谬种流传至今一千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