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女孩儿养大,可真不容易啊

文 /美亚

现在每周五,我都会在微博,约一两个有故事的朋友,直播连线聊一个话题。
有空来看,没空也没事儿,我会定期整理出精华文字。
上周五呢,我「使诈」请出了黄菡老师。给使诈打引号,是因为我确实不是成心的,但客观上「道德绑架」了黄菡老师——
黄老师,本来要跟我直播的嘉宾临时做节目去了,您给我救场吧。
我当时心里盘算,黄老师只有一种可能不接受邀约,就是她那天真的有事儿。因为她是那种提钱免谈,但恩义无限的人。
我实在很喜欢她,有空来讲讲黄老师身上的超前性和反差感。
说回我们这次的直播,这次和黄菡老师、还有老朋友斯斯,聊的主题是「女孩应该怎样长大」。
这个话题虽然看起来是教育领域的内容,但其实和我们每一位女性息息相关,因为我们都曾经是一位小小的女儿,有着原生家庭带来的孤独和伤心,滚雪球般成长为了成年后性格里的缺憾与痛苦。
也许你能被这次聊天部分治愈,也许你能把相对正确补缺给下一代。

以下为直播内容精选文字稿:
目录:
养女孩和男孩,有哪些区别?
女儿要富养,不是只在物质上满足她
亲密关系的培养
结束语
美亚:今天晚上我们请到了黄菡老师。我之前跟一个朋友提到黄菡老师,我说了半天,她问我是不是黄涵老师?
我给大家讲一下,其实黄菡老师那个字,音同「hàn」,「菡萏」(hàn dàn),荷花的意思。
可能因为这个「涵」音跟黄老师温婉的形象比较贴合,所以好像所有人都叫她黄涵老师,其实是黄菡「hàn」老师。
因为今天本来的直播嘉宾去录节目了,所以今天黄老师来给我救急。我就换了个主题——女孩应该怎样长大。这个主题是跟黄老师息息相关的,我特别想跟她聊这个话题。
前段时间我有在微博上写,黄老师的女儿刚刚去北京工作,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北漂,就在北京跟她见了一面,问问她生活的近况。
我跟圆圆聊天特别开心,我在她身上能够感觉到——她没有年轻人的鲁莽,但是有年轻人的冲劲,而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我就很羡慕,作为一个七岁女孩子的母亲,特别想跟黄老师讨教一下教育女儿的经验。
因为是临时救场,我又邀请了我们的老朋友斯斯,她今天的身份是作为一个已经成年的大女儿来参与这个话题。

养女孩和男孩,有哪些区别?

美亚:我之前跟斯斯在酒店有一次长聊,她跟我讲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她说她那么努力地工作,可能是因为没有什么亲密关系的需求。
我听了之后心里面更加紧张。因为我会觉得一个母亲对于女儿来说特别重要,会对她将来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的粉丝也都非常熟悉,我非常非常爱我的女儿,因为我在她身上能看到好几个人,包括我自己、我母亲,还有她自己,我觉得她是这种三位一体的存在,所以我非常爱她。
我今天下午我发了「女孩应该如何长大」这个话题,就有人说「男孩怎么长大,女孩也怎么长大」,其实这是一个美好的想象。
打个比方,大家就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妹妹七岁多了,我开始给她买少女文胸,这个时候可能有人讲,现在不是要什么胸罩解放吗?不穿内衣也可以。
我是很认同这种思想解放的。但是孩子不仅仅是跟你生活,她也会接触她的同学,有她的一个小社会,不穿内衣,这个小社会里的人会怎么看她呢?
不能因为你的思想解放去影响她的生活,她还有一个社会评价在等着她。所以社会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一个家庭没有办法给她所有的自由和平等。 
斯斯:黄老师上线了。
黄菡:有没有打断你们在聊天?不好意思啊,确实不是特别熟悉这个设备和程序,你们接着说。
美亚:不知道刚开始的时候,黄老师有没有听到我对圆圆的一些(评价)。
黄菡:听到了,你夸她,听得我很心虚啊。我就在想,就跟夫妻和情侣不能秀恩爱一样,母亲养孩子也千万不能自喜,好像已经很成功了。人生长着呢,不知道什么时候她会出什么幺蛾子。
所以咱们还是悠着点儿,留点儿余地,仅仅是一个探讨,绝对不能说是什么成功经验的分享交流啊,或者是什么科学育儿指导,那都特别可怕。
美亚:刚才黄老师说,这个经验分享不是建立在成功上。我觉得如果说养育一个女儿,她将来成功与否其实没所谓,但是她如果能达到一种自我的自洽,作为母亲来说还是蛮高兴的。
黄菡:这个我同意。我说的成功,也不只是所谓事业上、那种赚钱的成功,我说的成功可能是,就你刚刚说那个词特别好——自洽。

美亚:对,我跟圆圆的沟通交流当中,有一点让我挺诧异的。可能在我们的观感看来,黄老师给人感觉特别温婉、特别温柔。但包括我自己跟黄老师的接触,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内心非常独立、做事雷厉风行的女人,跟我们的观感完全不一样。

圆圆也说你给她的空间是特别大的,放手让她去独立的,对吗?
黄菡:我们养育孩子,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共同的目标或者最低的目标,就是「独立」吧,从她能够自己开始走路,我就希望她能够沿着独立的路越走越远。
我曾经跟她说过,你独立首先是出生,然后隔断你跟母亲的血缘脐带; 然后你要到十八岁,你要能够隔断跟你父母的心理脐带。
对于女孩子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有增强意识地去隔断,文化基因里的女性对男性的依赖,那样一种脐带,我就把它叫做文化脐带吧。
人的成长,首先还是在于独立,就是人成长的目标和成长了的标志是独立。但是这个独立包括了很多方面,首先可能是一个身体的,然后是一个经济的,可能还有心理的,某种自我意识可能更重要。
为什么我刚才没来的时候,你们俩得特别热火朝天,我一来就特别冷场的感觉?
斯斯:您来之前,我们俩正在讨论说养男孩和养女孩一样吗,弹幕区有一个声音说怎么养男孩就应该养怎么养女孩。我们俩一直狂摆手说这绝对不行。
我们今天的角色呢,我算是自我教育。美亚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黄菡老师有一个女儿。我们正好可以讨论一下第一个话题,黄菡老师觉得养男孩和养女孩一样吗?
黄菡:我只能是想象了。我以为可能有点不一样,因为我回忆了一下,我本来觉得是一样的,因为我试图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特别地想去性别化。但是现在再反思一下,可能正因为她是一个女孩,我才会去做这种努力。
我记得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参加学校的兴趣班,她说她想踢足球。哎呀,我就特别高兴啊,我就觉得她好像确实没有掉入性别的刻板印象里。
但是大败而归,因为那个老师说「你要么就守门,要么你就别参加」,因为如果她在场上跟那些男孩子一起推来搡去的,要是碰到了磕到了,老师负不了这个责任。那你看,好像是不一样的,对吧?
她上高中的时候,她就跟我讲,讨论起话题来,男孩子如果在辩论当中稍微有点落败,或者是我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考虑,他们常常就会用这种话来收尾——「跟你们女的说不清」、「好男不跟女斗」,就不跟她们说了。
她就会很气愤,这时候就需要做一些解释或者是心理辅导与建设,我想这也是因为是女孩吧,对吧?
再然后,她可能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子的反应,比如如果考试失败了,或者是学习上遇到障碍了,她会自我安慰说「算了,反正退一万步讲,如果我上不了大学,我不能有很好的工作自食其力的话,我可以通过婚姻来谋生啊,我嫁个好丈夫就可以了」。
在她的成长过程当中,她不是没有过这种迷惑的,所以我想这就是不同之处吧。
斯斯:我真的特别想知道刚才那三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美亚会怎么跟你女儿说?
美亚:比如说第一个场景,黄老师发现女儿喜欢足球,特别高兴。我是从小鼓励我女儿,我说你看黑白灰是不是很好看?你为什么要喜欢粉红、粉蓝?有一点过度地要把她往去性别化的方向去引。
但是我发现有些东西是基因里自带的,她就是喜欢粉红、粉蓝,五彩斑斓的颜色。她身上有一些基因里面自带的非常女性化的东西。
如果是第二个场景的话,我会跟她说,别人说的不一定完全正确的啊,你回来跟妈咪说就行了。
我现在只能做到这一步,因为你没有办法代表整个社会。
如果我现在跟她说,女孩子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但是她以后还会遇到一二三四五更多件这样的事情。就像黄老师刚刚说的,什么「好男不跟女斗」啊,这样明显带有性别差异化的、集体无意识的词语和评价。
所以这就是我的一个疑问,因为在她出生以后,她会发现她跟哥哥没什么不一样,家庭、学校所有的都一样。
但是她慢慢地走上社会,她就会发现男的跟女的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男女平权还没有发展到很均衡的程度,所以我就没有办法给她一个很客观的指导。
黄菡:美亚,我觉得第一步是不是可以这样, 我们并不否认男女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一个女孩子成长的性别自认这样一个过程当中,这其实挺重要的。否则我在想象,会不会带来一种性别角色自认的混乱?
我们要首先要做的是批判、反对认为性别有优劣,差异并不代表着优劣。粉色好,还是蓝色好?芭比娃娃好,还是小汽车或者是枪更好?
也不必太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她会暴露在一种充斥了性别歧视、传统性别意识的环境当中。你就比如说她的老师、她的同学或者影视作品等,她会暴露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
我认为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才是她生活的真实环境。我们不要刻意去把她放在一个真空的生存环境当中,要让她真实地活着。
但是与此同时,不断地去培养她,因为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首先你是她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信息的渠道,我们要做的只是:在我这里,我觉得就可以了。
至于在这样一个真实的环境当中,她到底怎么样,更多的吸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往哪个方面去成长,我们不必太过焦虑。
我女儿已经工作了,但是我仍然在思考,因为母亲这个角色还是持续着的,所以我还是要继续学去怎么做一个母亲。
我现在反省到的就是,我们有些父母,可能把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重要性看得太重了,不能特别辩证地来看这个问题。
一方面父母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未必是那个决定的因素。甚至于父母都可能不是那个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是生活的微妙之处,或者说有趣之处。
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一个母亲角色来讲,好处是什么呢?是能给自我评价留一点余地吧。
不要说我女儿上了哈佛,我就说「哎呀,那全是我的功劳」;我女儿哪天跌了个惨不忍睹的大跟头,我就「哎呀,那都是我的问题,那全是我的失败」。
美亚:王朔《致女儿书》里面有一句这样的话,他说我们最能做的、大发慈悲的就是小心不要把自己的恶习传染给孩子。
我有时候也会担心,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没有办法逃离她所处的环境,所以我们身上其实有一些从我们那个年代带来的、无意识的性别差异化的想法,有的时候也会成为我的烦恼。
比如说我女儿躺在沙发上露一个肚子,我就会说:你一个女孩子,你露个肚子像什么话?那说完了我才会意识到,这个是因为我从小接受这样的规训。
不管男孩、女孩,公然露着肚子就是不好,我应该说,你一个小孩露个肚子像什么样子。
但这个东西真的有时候没有办法避免。我们也很难的,很怕小孩长大之后,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
黄菡:我觉得你可以再改一下,说你现在是个孩子,露露肚子还可以。你要是过了十岁生日,露肚子就不合适了。我觉得可以很正经的讲,你长大之后,你会更多参与社会生活,这是一种社交礼仪的问题,露肚子就不合适了。

女儿要富养,不是只在物质上满足她

美亚:下午微博情感的一伊老师转发了咱们直播预告,发了一个投票——孩子要富养,还是穷养。
咱们传统育儿观里面有一个说法叫「女儿要富养」。对这个概念我是存疑的。
我原来写过一篇文章来质疑,如果你富养女孩,让女儿觉得我很有钱、不会被别人的物质骗跑,但是如果她精神上不富足的话,她很有可能会把钱送给别人。
你穷没关系,我有钱啊,我给你呀!我手里都是好的,我可以给你,因为我爱你啊!
所以我现在养女儿,有一点不知道那个「富养」的度在哪里。我自己觉得所谓富养,可能还是多让她见世面,而不只是什么都满足她、什么都给她最好的。
斯斯:给钱是偷懒。我有一些朋友,她们家里很有钱,但她们会说:我爸妈只知道给我钱,你给我钱,让我吃好一点,然后呢?
对于人来说,时间也是一种资源。对于孩子来说,她最想要的,就是我爸妈在我身边,她能在我需要他们陪伴、需要他们拿主意、需要跟我讨论的时候,「TA在」的感觉很重要。
什么是真正的富养,我认为就是父母能够花时间,然后通过刚才黄老师说的自我学习成为一个能在我身边的榜样,让我不至于心里很慌,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如果我都没有见过好的伴侣关系、好的亲密关系、好的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你让我怎么在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后,自己凭空创造出来呢?
那是很难的,而这一切的一切底层都不是钱,也想听听黄老师的想法啊。
黄菡:「女孩要富养」这个话也是听到过无数遍啊,我就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吧。我不能说我不同意,但就像你们刚才说的,我首先是很疑惑,什么叫富养?
到底是物质金钱上的,还是思想情感上的,还是生活阅历上的、见识上的?为什么女孩子就要富养,男孩子不磨练就不成才?
我比较同意和想要坚持的对待孩子的方式是——真实就好了。
你不要刻意为她去营造一种跟你的生活本不相符的富或者穷。
我不能同意自己吃糠咽菜,然后让孩子穿金戴银;或者自己克制了很多需要,去给孩子买一个苹果手机。反过来我也不能同意,家里很有钱,非要喊穷。
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万元户就不得了。我们家好像有八千多的存款,然后我妈跟我爸说「千万不要让她知道啊,让她知道她以后就不学习了啊」。
我觉得这个也毫无必要,但有些父母真的会这样,说我们家很穷啊,如果你要是不怎么样,将来就会怎样,好像活都活不下去了。
为什么老把孩子当成一个不明事理的、生活当中一种特别特别的东西?
这个跟我想要表达的某一种育儿观是有关系的,就是别一切为了孩子,孩子就是你生活最重要的那个部分。这是我特别不能同意的一种生活态度。
比如说放弃自己的工作去忙孩子的学习,辞了职去给孩子陪读啊,卖掉自己的房子让孩子去好的学校。这些东西都是一脉相承的,就是把孩子看成了一个家庭当中最重要的那一个对象。
与此相关的是,三口之家两种关系同时存在,一个是垂直的亲子关系,一个是横向的夫妻关系。很多的父母,她就最看重做父母的角色和亲子的关系。因此她可能就会消解了自己做丈夫和妻子的那份热情。
但我觉得这可能都是值得商榷的,没有哪种生活态度更好。
美亚:我们觉得您讲得特别好,讲完之后我们就可以展开讲了。
我发现一个可能存在的现象,就是那种把孩子放在生活的重心的父母,他们一方面围着孩子转,另一方面又把孩子当成一个傻子。这两种极端,基本上出现在同一种父母身上。
我都长到三十几岁了,但是我依然记得我做小孩子的时候,其实我是什么都懂的。父母吵架,他们说什么,其实我都能明白。
所以现在我跟我女儿、儿子讲话,我也很小心。我们之间的对话,就特别像大人之间的对话。虽然她不一定能够明白,我还要给她解释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会刻意地用一种大人的方式来对话。
因为我知道,也许这一段不经意的对话,就会让她记一辈子,小孩真的什么都懂。

黄菡:他们会有那种直觉,甚至于比成年人更强大。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当中的那种特别微妙的互动,他们全明白。

我确实不是研究亲子关系、孩子教育专业的,但是只要你是一个跟心理学沾边的人,尤其你还是个女老师,你跟你的听众互动必然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别人就问怎么去教育孩子。我第一次被问到,我很懵,那时候我也刚刚有孩子,我基本上凭着直觉来答,我说可能有两点比较重要吧。
第一个,就是你想让孩子怎么样,那你自己先去怎么样。第二个,我觉得要教育好孩子,首先你要处理好夫妻关系。
我当时还仅仅是一种直觉,后来因为被问多了,也确实看了一些书、了解了一些相关的东西,发现这种观点和方法真的是成立的。
比如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父母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什么叫父母没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我能理解出来的就两层意思:第一,他们放弃了自我;第二,他们放弃了他们彼此的关系。
所以刚才斯斯也讲到,你都没有让我体会到什么是一种好的家庭关系,我怎么能够习得?
好多像我女儿这么大的年轻人,我经常听到她们说,为什么会喜欢上另外一个异性,就是因为感觉到他们的家庭氛围是自己特别向往的,感觉到特别幸福和快乐的,但同时是自己没有过的。
那样一种亲密、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带来的魅力和吸引力,非常强大。
斯斯:我特别想现身说法一下,这种从小被说「我都是为了你」的小孩是什么心理。
我到现在都记得,我最不喜欢我妈说的就是「我都是为了你」、「我是为了你离婚的」、「我为了你搬到了这里」,当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都特别生气。
我心里永远的一个想法是:我没让你为我做这些呀,你也没跟我商量过呀,你可以跟我沟通一下,说不定我不想你俩离婚呢、说不定我早就想你俩离了呢。
黄菡:我觉得父母对孩子说这个话的时候,孩子一下就能觉得他们根本不是为了自己。他们这样表达,是在做一种投资,你就是想要回报而已。

美亚:因为她这样告诉你,她自己也能说服自己,就是因为你,而不是她自己的原因。这也是一种道德绑架,或者说一种错误的转移,把这件事不幸的原因归因到你身上了。这样她自己心里就舒服很多了。

黄菡: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往前、往上走一步,对每个人来说真的很难。所以有些人他就是想寻找一种替代满足,就是孩子代替父母往上走。你往上走一步,我往下退一步,好像我往下退一步,就能够帮你往上进一步似的,这里面逻辑真的蛮混乱的。
美亚:刚才黄老师说往上一步、往前一步,我觉得黄老师的选择让我觉得很钦佩,其实黄老师算是往后退了一步。
刚才大家听黄老师讲那么多心理学上的东西,是因为黄老师是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博士。在隐退江湖后,自己出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也翻译了罗素的《幸福之路》。
我提到这个事情,是觉得有时候上和前是靠往后退一步来达到和完成的。
斯斯比我小很多,我们这代人从小是看黄老师节目长大的,黄老师是在那个节目很火的时候激流勇退的。
包括这一次直播,也是因为黄老师救急,如果我平时邀请她,她还真的不一定会来。她现在过着一种学者式的生活,她对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完全不在意。
黄菡:说的我挺不好意思的,我只是觉得曾经太长时间占据着一个公共发言席,我仅有的那点知道的东西、那点想法都已经说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再也说不出什么新东西来了,所以就不要反复占用公共资源了。
其实我是真的更想听听,美亚,尤其是像斯斯这样跟我女儿年龄差不多的人的想法。
我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我有一个年长的女性朋友,非常优秀的心理学家。她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她说:你一定要记住啊,你千万不要去反对年轻人。
首先这是一个特别容易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们都会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你为了自我维护,当然会坚信某一些东西。
但年轻人跟你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很容易去反对他们。但你要记住,千万不要去反对他们,你要尽可能去相信他们,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更有可能的明天、更大的可能性。

亲密关系的培养

美亚:刚刚斯斯讲的,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钱、不是物质,是一种陪伴。但其实这个度真的很难掌握。
比如说我最近要出差,我女儿就会觉得你为什么不陪在我身边,你不能够在家工作吗?你在家工作也是一样的呀。
像黄老师,她对女儿是完全是一种放手式的状态,比如说女儿受到什么挫折,黄老师就会回一个「哦」。
我女儿因为她现在很小嘛,以我现在这样的心态,我肯定会说「哎呀,宝贝怎么了,谁欺负你了」,所以我就觉得这个度不好掌握。
黄菡:我先说斯斯说的那个陪伴。其实我们心理学上讲,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早期,陪伴的确是非常重要,可能的话,一岁之前孩子要能够在妈妈身边。
这个今天大多数人还是能做到的。如果实在做不到的话,那你就要找一个相对固定的「母亲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可以是父亲或者长辈亲属。
都没有条件,保姆阿姨也行,更重要的是要相对固定,别一个月换八个保姆。
我自己是怎么做的呢?女儿一岁之前,我都尽量陪伴着,反正她生活在我身边,下了班回家就能见到。
直到她上小学之前,我到哪里出差都会带着她。哪怕我出差对接的单位会因此有看法,我都坚定不移。
我会以我的工作表现让对方知道,我带着孩子更安心,我会做得更好。我是主张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母子也好,亲子也好,能有更多的相互陪伴。
第二个说我回复女儿「哦」的事,我是这么理解的,我觉得孩子对于挫折程度的判断,她们有她们的判断,我们有我们的判断。
我试图让她觉得这些都是生活当中的小case,不要那么紧张。
比如她会说在幼儿园其他孩子抢我的玩具,我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
她说他打我,我说那是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跟人打交道,他就会试图用拍拍你、摸摸你召唤一个人,他不懂这个行为的规则,而不是说他有恶意。
美亚:道理讲明白了,里面的方法论呢?就是别人打我,我怎么办?我怎么解决呢?
黄菡:我就跟她现身说法,初中的时候情窦初开,那时候男孩儿喜欢女孩儿,表现就是揪辫子、在你铅笔盒里放个虫子吓唬你,还有更严重的就是下课的时候尾随你。你很害怕,你不理他,他还会扔石头——都是恶作剧。
美亚:黄老师,我刚才一直在笑,因为我觉得您一直在避重就轻。您说「嗯」那一部分,是她长大以后发生的事情,不是幼儿园。比如说她现在有一些工作上的烦恼,跟您倾诉,您回一个「嗯」这样子。
她在跟我聊天的过程当中,说她已经理解了一些从前不能理解的「冷漠」。因为现在她大了嘛,她从国外留学回来,她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个让她独立的空间。
黄菡: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两种精神特别缺。
第一个就是坚强。被人质疑工作能力了;职场当中社交的时候被人冷落了;因为你长得不好看,别人没那么关注你了;你很痛苦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没有来对你做心理援助了。就受不了了。
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远大目标。这两个是联系在一起的,我始终觉得你要是能关注点儿更大、更远的东西,你可能对眼下的这点儿酸甜苦辣接受的程度就能更高一点。
美亚:我来给黄老师补充展开一下吧。我觉得她给圆圆的一些关心,不是像我现在对我女儿「哎呀,宝宝怎么了呀,妈妈帮你想想」这种,是更概念化宏观上的价值观。
圆圆跟我讲过一件事,我也发过微博,我觉得黄老师讲得特别好。
当时圆圆两个工作不知道怎么选。黄老师就跟她说,关键的点不在于选a 还是选b ,而是你选了任何一种之后努力过好它。你选了a 就让a 变成最优选,选了b 就让b 变成最优选,否则你怎么选都会后悔。
黄菡:我很同意自己的这个观点。你会发现好些人会有选择困难症,我做那个节目,看到很多人择偶的时候特别典型。
他们的误解是在于认为婚姻是选出来的,一定要选到一个正确的对象。
我女儿也常常会有这种选择的犯难。其实在我看来,生活给我们的每一道题目都是各有利弊。为什么要把你的精力、时间、脑力来权衡利弊,做出那个所谓最优的选择?
我常常跟她讲,真的没什么。你抉择不了,就扔个硬币,然后为了硬币朝上的那一面去付出你所有的努力吧,你一定会得到你预期想要的那些东西。
我为什么很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有些人认为选择和机会特别重要,而忽略了之后的努力和坚持。而无论要做成什么样的事情,后面的努力和坚持更重要。我就是想让她知道这一点吧。
顺便美亚我要给你补充一下,今天下午的时候,她给我发了个微信,她说:我觉得我运气很好,我第一份工作周围的人就这么好——她觉得她周围的人都好,就是说她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当时的选择最优化了,至少从目前看来自己是满意的。
美亚:我也能理解圆圆,现在年轻人的工作节奏,包括社会给的选择,跟原来真的不太一样,就是特别快,可能今年跟明年都不一样,有的时候你选错工作、站错队,可能会影响深远,所以第一份工作就会比较谨慎一点。
黄菡:她就业这个问题上,我也做很多心理上的调整。美亚我还跟你交流过,说95后孩子的第一份工作,现在平均在岗时间是1.6年,然后基本上要到四到五份工作之后,才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在业状态。
但是我仍然认为,你要接受这样一种变化,让自己能够适应这种快节奏的变化。但同时也得有一个毅力和恒心,体现在你的工作当中。
打个比方来讲,我今年五十五,我先生五十七,好像婚姻走到今天是不是已经修成正果了呢?
但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好像有一个离婚高峰的年龄点是在六十岁。有些人前面之所以不离,一个是希望孩子成人,另外一个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工作当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六十岁退休了,也无所谓了,所以开始为自己活了啊。
我们都面临着这样一种不确定性,但是不能因此我跟这人刚谈恋爱三个月,热恋期我就想下一步怎么把他甩了。
我们能做的只是两手准备,我始终是独立的,我离开任何人都能够活成我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我特别希望能达到跟一个人携手并肩的境界,所以我还是要珍惜眼前人。这和工作的逻辑是一样的。
美亚:这个刚好我今天想讲的第三个主题嘛。现在像斯斯她们这样的年轻人,在情感方面有两个困境在的。
第一个就是女性崛起,一部分女性会进入男女性别的竞争当中,男女对立的情绪特别强。
我相信我女儿长大后,或者说将来的女性社会地位会越来越高。但同时我又希望她能够拥有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亲密关系也是一种幸福,希望她不管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但是能有爱情。
有健康的亲密关系其实是一种好的体验,这个也是要去引导她的。
斯斯:我举一个更具体一点的例子,我是一个拍纪录片的媒体人,但我最近经常干什么事儿呢?就是帮我的那些朋友去回心爱男孩子的微信。
我身边那些独立的、厉害的女孩,把我抓到家里说:斯斯,你看我这个信息该怎么回?
你知道为什么那些优秀的女孩会有这样的困惑吗?
就是刚才美亚说的,就是在一个充分竞争当中,每个女孩儿心里有两条轨,一条轨就是我要跟男性做竞争。第二条轨就是同时我要跟他谈恋爱。怎么一边竞争一边谈恋爱呢?
就是我发的信息比他少,证明我赢了;我表现的不在乎他,证明我赢了。
男孩就会觉得,你给我发信息发的比较少,语气又比较强硬,也不怎么爱回我,那你不就是不喜欢我。男孩就会直接说我感觉你对我有些敷衍。
但是那个女孩其实是特别喜欢他。女孩都是把天聊死了过来说,斯斯你看这怎么回事,把天聊死了。这是我身边大部分独立的女孩们最大的困惑。
黄菡:我对这个也特别有感慨,不知是哪个情感专家说的那句话,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恋爱当中谁先动心,谁就输了」。
现代文化的竞争性啊,真的破坏了很多的东西。原本像感情这样的东西,恋爱、婚姻根本就不应该用输赢胜败来评价和衡量。但我们看现在这个例子,真的是让人很难想象。
我觉得刚刚美亚说的一方面性别的竞争,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要去建立亲密关系,可能带来的另外一种现象是什么?
有些女孩子在职场上拼搏久了之后,她是不是丧失了某种表达的意识?她可能都不会或者无法在亲密关系当中,去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了。
比如说我们在亲密关系当中,体会过男性撒娇、示弱,表现出依赖、粘人。那些男性有的时候,会对自己有这种表现感觉到比较羞愧,他会说一定不能让别人知道,好像特别影响自己的某种形象。
可能以后女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出现这种需要的时候,也会质疑自己。
但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亲密关系的本质吧,我们可以表现自己特别脆弱的那一面,对某种东西的一个依赖。
正因为我们平常不能那样,我们在这里面能这样获得了,我们才因此感觉到,它是无可替代、唯一和难能可贵的、很幸福的那种感觉。
我很担心女性在这种性别竞争当中,丧失了这种建设亲密关系的能力。
美亚:现在女性的审美,或者说她们的精神独立跟现代男性的审美、价值观是不匹配的。
我经常看到一些微博或者新闻,说两个人为了杨笠的脱口秀吵架、分手。
我也很困惑。将来如果我的女儿问我,我很喜欢这个男的,但是因为我觉得他价值观不行,那我怎么给建议?
就是我觉得我跟你在这方面不能达成一致,你不一点都不女权,你特别男权,我就要跟你分手了,大家价值观没有在一条线上。
黄菡:我看到过这种热门:「亲密关系当中三观合不合还是次要的,首要的是什么?」我也没打开来看,不过我还是觉得三观契合是最重要的。
我回到说对女孩子的教育当中怎么避免这个问题,就非常难。我觉得这个好像是她成长到一定的时候,要让她直面真实人性的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发现面对人性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有的时候其实还是蛮想去遮蔽、去掩饰的。
因为她的目标是希望让我们变得更加的崇高和美好,所以她会比较刻意地去展示勇敢、善良、利他,等等,反正都是美德的方面;
会把人性的丑或者说弱点的那一面,说成是我们必须加以克制的东西。但实际上这些东西真正完全克制掉了、压抑掉了、去除掉了,那也就不是人了。
所以在孩子已经成熟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要能够让她去接受这些东西,父母不要去帮她一起去构建一个虚假的幻象。
有些父母会这样说,有的人很坏,有的人很恶,你要提防他们,这样也不对。
我觉得我就是让她看到我是怎么样的,我有时是很自私的,我有时是很虚伪的。但有时候我们都不愿意直面。
比如那个节目上,我们和男嘉宾说:不要说你的优点,来说你的缺点,坦诚一点,你知道他们怎么说的吗?哎呀,我这个人有的时候不爱吃蔬菜,我有时候要做完一个工作我可能会熬夜。
可这是缺点吗?
我在这里也不能很坦荡地说我的缺点,但是,我希望我能跟我的女儿说。或者当我展露出我的这些缺点,她正好撞见的时候,我让她知道,那个时候其实我需要她的帮助,需要她的拯救。
我觉得告诉她,让她看到这些,她可能就会想,我们其实都需要一个人看到我们这些,然后拯救我们,这可能是亲密关系之于我们的意义。在这个东西里面我们能够彻底的展开自己吧。
美亚: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比较嫌烦、比较自私一点,我也不在我孩子面前掩饰我的一些缺点、错误。
比如我早上起来会有起床气,我会跟她们说,妈咪现在早上起来心情不好,你们可以走远一点,但是这个事跟你们没有关系啊。
我犯了错,我会跟她们道歉,我会跟他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
但是现在,斯斯可能也会感受到,比如说我们刚才说话特别小心,因为现在整体的价值观是往「道德洁癖」上走。这个可能也是未来她们亲密关系的一道坎儿吧。
斯斯:我特别想回到刚才那个场景,就是如果你和你的男朋友对于杨笠脱口秀好不好有争议,我有两个想法。
第一个想法,你的男朋友是你选的,当你选择他成为你男朋友的时候,在某种情况下,在亲密关系中你们俩是一对关系,你要么影响他,你如果只采取跟他吵架和他说「哎呀,你怎么不为我改变」,好像不能解决问题。
你不是要解决掉这个人,你是希望他和你一样,看到杨笠的好,那你能不能为了这个结果去推动它?我们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每当遇到问题都指望着解决人。
黄菡:斯斯说的这个特别重要。
美亚:解决人是一条捷径,你还能够显示自己的独立性,显示自己的勇敢和潇洒。
黄菡:她们为什么会去换人?因为换人的成本低,自己直面这些问题、自己和对方一起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难一些,换掉人好像解决这个问题了,就简单一些,就是像美亚说的那样避重就轻。
我们的聊天比较坦诚,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不够针锋相对,好像大家都三观很合一样。在我们三观合的时候,感觉到欣慰的是我,而更应该需要反思的是斯斯,你这么年轻,你跟我们合,我们俩合不太行。
美亚:对啊斯斯你怎么回事,你怎么没跟黄老师吵架?
斯斯:您女儿那个问题呢,我还有别的想法。就是我突然想起来啊,您跟女儿的那个场景,我知道你女儿要的是什么。
其实所有做女儿的都只想听妈妈说一句「不管你选什么,你都是好的,我都相信你能把它做成你最好的那个选择,你去吧」
黄菡:我女儿确实也是这么说的,但我真的是说不出口,这确实是我的问题。
美亚:这个可能也是因为从小没有建立起「比较肉麻」的关系。所以我现在就从小就培养我跟我女儿肉麻的关系,我每天要亲她,抱她无数遍。
我觉得从小要培养起来这种肉麻,等她到了青春叛逆期的时候,她可能也不会那么抵触我。
黄菡:她七岁之前,我们的关系还是挺肉麻的呀。那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了呢?
斯斯:我知道,我小的时候跟我妈第一次产生隔阂,就是她送我去幼儿园上学,我哭成泪人。她把我送到那个门口,真的走了,真的让我在那儿哭。我那一刻觉得天塌了。
美亚:那你这个是分离焦虑没有处理好吧?
斯斯:所以这是个隔阂,是个埋下的小种子。我就特别希望晚上我回家的时候,我妈妈能跟我聊一下,今天我哭得撕心裂肺,她也很不舍。
但是她表现得很坚强,觉得你就应该接受,你从今天开始是个坚强的宝宝了。可能这个小小的种子就在我心里埋下了。
黄菡:我替你妈说一句啊,我也有过,我跟她也有过那样的场景。女儿回来之后我也没有去安慰她,因为我觉得明天还要发生,我必须要让她觉得那只是她软弱了,并不是这个事情不正常。
美亚:我要是送女儿上幼儿园,我会哭得比她还厉害。我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我老公送去的,一旦我去送,她就会哭得不行,我也会哭得比她还厉害。
我在家是不会掩饰自己情感的,我该哭哭,然后他们俩就来安慰我。有一次他们俩都说更喜欢爸爸,我就在家里哭了。
然后我儿子就过来安慰我说「妈咪,我们骗骗爸爸的,我们其实更爱你」。我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儿女应该完全接受,就像我完全接受他们一样。
斯斯我问你,如果当时你回到家,你妈哭得比你还厉害,你会不会心里觉得有所安慰?她比我更伤心。
斯斯:我会告诉她,你别哭了,明天我好好去上学,你们谁也别送我。
美亚:对,其实「你别哭了」,也代表你让我非常的尴尬,你还你还不如我,对吧?妈妈要展示软弱
所以黄老师您以后对圆圆可能也要稍微改变一下,你反过来烦她,说「妈妈今天遇到这件事特别特别不舒服,哎呀,我要跟你倾诉倾诉」,那可能圆圆的心情会好受一点,妈妈也是需要我的。
黄菡:这个我倒是会。但是客观上来讲,我烦的事确实只有她烦的事的百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我也装不出来。

结束语

美亚:黄老师是个真实的人。今天跟黄老师聊完,是不是觉得她的外形跟她的性格完全反差?我有时候觉得我在育儿上太软弱,所以有很多地方要跟黄老师学习。
我也害怕我这个度掌握得不好,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会不会这样子太粘他们,会给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啊,也会去反思。所以我们做父母真的很难,横竖都不太对。

黄菡:这里面没有什么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分享,因为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今天聊的这些就没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立面来讲,人和人也一定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有些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

美亚:黄老师是在说结束语吗?
黄菡:我的结束语是这样子的——这是我微博连麦的首秀,特别高兴。我唯一有点忐忑的是,听众们会不会觉得太水了,因为我把整个过程是当一个聊天。
美亚:不会,我觉得我今天很赚,因为我把黄老师骗来之后,本来就说黄老师连一会儿就下,结果一聊就跟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希望黄老师以后经经常被骗来直播。
黄菡:我很希望还有斯斯这样子的这个年轻的女孩儿在,我能听到更多的新鲜的东西。
美亚:各位观众,那我们今天直播就到这里了。还有黄老师翻译的罗素的《幸福之路》,然后欢迎大家去看,看了之后会有很有启发。大家晚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