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血有肉的心理咨询师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 书海遨游 No.21001

书海遨游 No.21001

推荐指数:☆☆☆☆☆

   做一个有血有肉的心理咨询师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

原书阅读:786分钟

本文字数:2,931

本文阅读:10分钟

“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坦诚、深刻而引人入胜。”

—— 欧文·亚隆

光看到这个评语就吸引我产生很大的好奇。虽然这本书厚厚的400多页像块砖头,但还是鼓足勇气打开了。一旦看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就像看小说一样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师和她的几位案主之间的故事,也会穿插一些心理咨询的原理,最为精彩的是期间穿插着心理咨询师和她自己的咨询师的故事。约翰和玛歌、夏绿蒂、朱莉、丽塔等人的互动,加上作者自己的内心独白,当然一定要配上作者的咨询师温德尔的穿针引线,就好像读者就和作者在一起经历了那段平常的日子里最不平凡的日子。

在此不得不八卦一下,因为最主要的一个案例,案主“约翰”的个人信息其实透露的很多,比如是一位得过两次艾美奖最佳编剧(或提名)的男士等等。我会有种想去人肉的好奇心,因为我也有一颗八卦的心。

这也是真实的表现,从中我们能看到最真实的心理咨询,不再仅仅是那些工具,或者案例报告中的策略和技法,更多的是有血有肉的现实。

书中提到一个圈外人对于心理咨询师的疑惑,“心理师不是生活最健全的一群人吗?”而这本书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也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这本书就像是把我的心声说出来一般。

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看完以后感慨万千,已经不是共鸣那么简单,都快要身心共振了。还有很多的想法也许要慢慢的去回味,在此只想说说三个感触最深的地方。

一、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到底是什么?其实可以看到的是现在大部分人还是对于心理治疗有些误解,甚至有些刚入行的同行也会有些偏见。就像书中说的,“很多人以为心理治疗就是与心理师详谈往事,殊不知心理师的主要任务是回应当下,帮助病人觉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与思考。”

非常喜欢书中的一句引用:

“刺激和回应之间有空间,空间里是我们选择回应方式的权力,回应方式里有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维克多·法兰克

刺激和回应之间的空间就是若干个当下,也是心理咨询师在做工作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要案主自己去践行。“心理治疗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是协助病人为自己当前的困境负起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治疗是从理论和技术开始学起,但这一切都是在“创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在临床的时候,这些死板的东西活用起来,甚至是融入到无形,也许才是我们真正的学习。

我会想到《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那段:

“无忌,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回太师傅,我只记得一大半”

“ 那,现在呢?”“已经剩下一小半了”

“那,现在呢?”“我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

“好,你可以上了…”

也许这才是心理咨询学习的方式。更进一步的说,因为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人,而不是问题或症状。

“心理治疗是了解自我的存在主义式体验,所以心理师是依照人而非问题调整治疗方向。”

——欧文·亚隆

这些书中的引用都是一针见血的戳到了心理咨询的要害,就像书中提到的,“我们不会拉着病人直捣问题核心,我们只会轻轻推着他们靠自己走到那里,因为最有力的真相——人最严肃看待的真相——是他们自己一点一滴领悟的真相。”

真相是什么只有案主自己知道,而且我也很喜欢作者说的,“我不做'你好棒棒’治疗”

二、懂案主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故事,“有个太太对她先生说:’你知道对我来说,哪三个字比’我爱你’更浪漫吗?’''你好美’吗?’他试着回答。’不对,’他太太说:’是,’我懂你’。’”

既然我们做心理咨询面对的是人,不是问题。书中提到,“心理治疗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是你跟心理师的关系——你觉不觉得对方’懂’你——这比心理师受的训练、用的治疗方式、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都来得重要。”

就像书中提及,“心理师不可能马上治好病人,因为在开始治疗之前我们对病人完全陌生。”其实懂一个人真的很难。别看现在有很多什么“读心术”、“微表情”,这些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极小范围的“懂”。

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学习也好,历练也罢,成长的方向。而且绝对不是学更多技术能解决

一般我们会说这是共情能力,其中一点就想书中说的,“不是看到案主有多少问题,而是感受到案主真不容易。”

而且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真诚,“谘商室里除非保持真诚,否则什么人也帮不了。”

三、懂自己

以上两个方面这本书帮助我更好的梳理了我的想法,而这本书更重要的价值是启发我更多的看到第三点,“懂自己”。

“心理师对病人应该’无忆无求’”,类似的话经常会在基础的心理咨询课程里面听到,但这个真对做的到吗?

我们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书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甚至有点狗血的故事,就像“假设你病人的太太去看你的心理师,而你的病人认为你的心理师是白痴,你会怎么做?”

还有很多乌龙的超市偶遇故事,甚至作者都感概,“心理师有时感觉像小三,而且是同时跟你以前到现在的个案有一腿。”

其实这些故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更多的是我们都是普通人,一些场景和环境或多或少会刺激到我们自己的内在。

书中提及,“我们是反射镜子的反射的镜子,让彼此看见自己还看不见的角落。”

作为心理咨询师能够懂对面的案主,同时更要懂得自己。在让案主看到他原本看不见的角落的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在扫描着自己的角落,而且比案主做的还要仔细,还要“专业”。

很喜欢作者的一个观点,“尊重彼此原来的样子”。

人生不必完美,我们不必棒棒的,帮助案主回到当下的同时,我们也能安住在当下。

也许很多还不了解心理咨询的朋友会问,“难道这就好了?”,“难道问题就解决了?”

借用书中的一段引用作为回答,也是最后的总结:

“心理治疗成功之前,是同一件屁事一再发生;心理治疗成功之后,是一件屁事接着另一件屁事。”

——约翰·威克兰

作者有一句话可以说是对于心理咨询最贴切的总结,“引导我面对人生原本的样貌,让我能掌握不确定中的确定。”我会想起巴菲特和芒格也分享过他们类似的处世观点,“尽管在芒格和巴菲特的世界里,糟糕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有些结果并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但准备不足和仓促决策是不可原谅的,因为这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我们无法选择周围给予的刺激,但我们能选择我们的反应。用我们的古语就是《镜花缘》里面那句,“尽人事以听天命。”

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是帮助大家实现这个状态的人,也包括帮助我们自己。

2021-1-2


作者:罗蕊·葛利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