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1年8月19日朝廷准奏松江知府设立上海县,县衙设在上海镇来榷场(今十六铺外咸瓜街、老太平弄北)。1298年,上海县衙迁往曲尺湾,今学院路附近(1524年地图称宋家湾、1875年地图称曲尺湾)。据称,1915年上海老县衙从盘踞600多年的曲尺湾的学院路迁往杨家桥的蓬莱路171号地方。
上海县县衙--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城厢的原住民大部分人都知道学院路附近曾经是老县衙的旧址,这条学院路曾多次更名、旧称甚多:新衙巷、新衙前街、县西街、院西街、县东街、院东街,老学前街、旧学前街等等,五花八门。
老城厢老县衙位置图--图片来自徐大纬
上图中今学院路、三牌楼路、昼锦路、县左街和四牌路围合的区域(蓝色区域),就是老县衙的占地范围,请跟随我们去现场看一下老县衙三牌楼、光启路范围内的现况是怎样的?
上海老县衙旧址部分民居分布图--拍摄来自寿幼森
无人机航拍图“上海老县衙旧址部分民居分布图”中的红圈内都是老县衙撤离后建造的部分民宅,如傅家街39弄1-3号、傅家街64弄1-3号、光启路92号、盛家街77号、昼锦路58号、昼锦路66号等等。进入室内踏勘后发现,这些民宅全部都是采用立帖式木结构建造的早期石库门和绞圈房,从我们拍摄到大量的木柱和石础等构件以及仪门来看,它们佐证了这些民宅都属于早期石库门或上海绞圈房。
光启路78弄1号木柱和柱础--拍摄来自周飞华
光启路92号木柱和柱础--拍摄来自王安宇
盛家街77号木柱和柱础--拍摄来自王安宇
傅家街64弄1-3号木柱和柱础--拍摄来自周飞华
昼锦路66号早期石库门门框--拍摄来自王安宇
傅家街39弄1-3号仪门--拍摄来自周飞华
1906年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开始生产“马牌”国产水泥,量多质好。因此,1911年以后,上海开始逐渐淘汰木结构建造早期石库门的施工方法,大量采用水泥建造砖墙承重和钢筋混凝土圈梁的砖木结构石库门民宅。从此,带有巴洛克风格的门楣和窗楣的中、晚期石库门取代了木结构的早期石库门,例如静修路114弄的“三在里”,就是1912年-1916年期间(原住民俗称“袁世凯当政时期”)建造的联排式中期石库门里弄的典型代表,宅内配置亭子间和阳台,屋内看不见任何木柱和柱础。由于木结构民宅频频发生火灾,所以,1911年以后租界的工部局已经不再批准建造木结构的中式民宅,老城厢也开始沿袭租界的这一规定,严格控制建造木结构的早期石库门。
“三在里”中期石库门里弄--拍摄来自周飞华
南市区地方志大事记述,老县衙1915年搬离学院路在蓬莱路成立上海县的“新县衙”,这样,居民或地产商势必只能在1915年-1916年老县衙搬迁以后进入曲尺湾地块开始购地建房。此时,再大规模地兴建木结构的早期石库门里弄和上海绞圈房,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那么,这批早期石库门里弄和绞圈房究竟是何时建造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