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全武功(四)——惨胜缅甸

在中国西南边境有一个国家,名字叫做缅甸。这个国家现在因为经济落后国内局势复杂,因此不被重视,但是曾经的缅甸也是一个地区大国,甚至于和清朝叫板,和清朝恶斗了好多年最后双方握手言和,谁都没占到便宜,不过迫使缅甸主动求和这已经算是乾隆的一大武功了。

威风凛凛的乾隆皇帝

缅甸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和中国西南边境接壤,在18世纪末发展起来,逐步统一了全境,并且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逐渐成为当地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国。

缅甸从一个小国迅速变成大国,实力强大的同时,野心也开始膨胀,他不甘心只在东南亚这一亩三分地称王称霸,他要做世界上的大国,于是他将目标瞄向了北方的清朝。

缅甸贡榜王朝

不过缅甸并不敢直接向清朝宣战,他也知道清朝的厉害,于是他选择了不断侵扰逐步蚕食的手段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清朝虽然在当地驻守有清军,但兵力也有限。每次缅甸入侵都是小股部队抢劫一番,然后就就跑,清军赶到连人都找不到,因此疲于应付,而这个时候,清朝正在全力进行准噶尔的战争,无暇分身处理西南,而没有皇帝的命令擅自和缅甸开战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而且他们认为缅甸只是西南外夷,国小民穷,因此不断来天朝上国抢劫,等他们抢够了,自然不会再来了,基于这种想法云南地方和清军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方法,这要不把事情闹大就不管了。但是这种态度使得缅甸认为清朝软弱可欺,因此侵扰的更加频繁,甚至于攻打当地土司,索取钱财。后来赶到这样抢劫式的侵扰没意思,于是他们开始夺取清朝土地和人口了。

1762年,缅甸得寸进尺夺去了当时称为车里的西双版纳,这种事瞒不住了,只能上报皇帝。乾隆得到消息大怒,一个外夷居然如此大胆敢占领大清国土,不过生气归生气,乾隆并没有把缅甸放在心上,毕竟缅甸在他眼里是个西南边陲的小国能有多强,到时候大清天军一到还不马上投降,只不过乾隆没想到这一战居然打了七年之久,而且清朝并没有的到完全胜利,只不过是凭借强大的国力耗到了缅甸求和。

乾隆下令云贵总督刘藻率兵惩罚缅甸。没想到这个刘藻虽然干到了总督这个位置,却对带兵打仗完全外行,当他不得不出兵后,缅甸传来消息撤退了,这对刘藻来说是天赐良机,本来就不想打,这下好办了。于是他赶紧给乾隆上书 “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要和皇帝分享自己的“胜利”。

乾隆看到奏报十分高兴,果然不出所料,一个外夷能有多大能耐,咋呼一时看还不是被大清国威吓跑了。可是乾隆并没有高兴太长时间,马上又收到一份奏报,清军大败。

怎么回事?刚刚还大获全胜,怎么现在又吃了败仗。于是他赶紧调查才发现,刘藻之前撒了谎,所谓大捷根本就是假的,缅甸之前是战略撤退,当他们发现清军没有追击处于意志松懈的时候杀了个回马枪、

乾隆愤怒了,堂堂天朝上国居然被一个小国打败了,他不能忍下这口气,于是下令将刘藻革职,另派自己非常信任的杨应琚处理此事。

杨应琚在到达云南后,颇有作为,清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清军一进入缅甸境内就越发的被动,缅甸的地形气候根本不适合清军作战,于是清军节节败退,缅甸则如鱼得水一般,又反攻了回来。面对不断损兵折将,国土大片丧失,杨应琚心急如焚,长时间下去,自己难逃刘藻的命运为了避免步刘藻覆辙,他在不能胜利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别的方式保全自己了。

于是杨应琚决定欺骗乾隆,反正天高皇帝远,乾隆也不知道前线实际情况。于是杨应琚动辄上报朝廷那场战斗取得大胜,杀敌数千数万云云。

杨应琚本来认为自己报的喜讯,乾隆一高兴就混过去了。没想到就是因为他的“胜利”太大了,反而引起了乾隆的怀疑。

既然清军杀敌如此之多,为什么战事还没有解决,缅甸还有胆量继续进攻?既然取得了这么多胜利为什么战斗还在中国境内,还越来越像按照这个趋势,清军早就应该打到缅甸国都了。乾隆不是傻子,于是派人前往调查,结果让他彻底愤怒,杨应琚是欺骗自己,于是他马上下旨赐死杨应琚,随后派内侄镇守伊犁的大将明瑞前往统军。

明瑞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将,在他的带领下,清军总算摆脱了之前士气低落,屡战屡败的困境,很快就攻入了缅甸境内。不过明瑞有一个缺点,就是为人骄傲,他和乾隆一样有着天朝上国的思想,根本就看不起缅甸,再加上几次胜利使得他认为缅甸不堪一击,因此越发的轻敌,结果中了缅甸的埋伏,最终全军覆没。

清军大败,缅甸大获全胜,但是缅甸却出乎意料的提出了议和。缅甸虽然这个时候国力强盛,但是到底不是清朝的对手,虽然一时胜利,但是进入僵持阶段后,对缅甸不利。而且这个时候缅甸境内已经不稳,南方暹罗等过不断反抗,再这样下去缅甸迟早要灭亡,因此他们提出了议和。

但是这个提议却让乾隆怒不可遏,他不能容忍这样的失败,一个西南小国居然把堂堂大清逼得议和,这太丢大清的面子了,因此他派出了大将明瑞的叔叔,也就是自己的小舅子傅恒还有阿桂等人前往,甚至连水师都派了过去,乾隆的意思就是举全国之力灭了缅甸。

清军和缅甸又开始了新一轮大战,但是长达七年的战斗依然没有分出胜负,缅甸虽然国力不如清朝,但是占据了有利地形,清军南下不熟悉地形,不习惯气候,在加上之前多次战败,士气低落,因此在边境和缅甸形成了拉锯战,双方损失都很惨重,谁都不想再打了,毕竟这样打下去谁都占不到好处,但是乾隆却不能开口议和,因此他还要继续打,总之要找回自己的面子。

不过傅恒等人认为这场战争打了这么些年,到了今天已经到了极限,清军已经产生了厌战情绪,而且缅甸的地理环境以及后勤困难等等条件实在无法适合清军作战,实在无法再打下去了,再打下去,将面临更大的失败,好在现在已经收复了全部国土,现在缅甸请求议和,应说明缅甸认识到了清朝的强大,不如借坡下驴,就此收场。

傅恒说话果然好使,乾隆仔细思考了这七年的战争,清军如果不是凭借强大的国力绝对不会撑到今天,而缅甸确实是块难啃的骨头,打了七年不见分晓,反而损失极大,再这样下去恐怕连眼前的僵持都保不住,现在缅甸主动求和,就说明他认输了,自己面子就找回来了,就此了结吧,于是乾隆答应了议和。

清朝议和条件是缅甸承认错误,永不再犯,同时向清朝称臣纳贡。缅甸表示全部同意,但是纳贡现在做不到,缅甸打仗打的什么都拿不出来上贡了,因此纳贡只能等到十八年后。

乾隆很生气有这么议和的吗?他差一点就要下令继续进攻。不过在群臣的建议和自己冷静思考后,他还是同意了缅甸的请求,这场中缅大战落下帷幕。

缅甸果然守信,十八年后,缅甸主动前来纳贡,至此经过七年的战争,在复出耗尽无数钱粮和士兵,四任最高统帅死亡(刘藻自杀、杨应琚被杀、明瑞自尽、傅恒感染疫气,回国后病死)的代价终于换来了缅甸口头上的臣服,这算是清朝的一次惨胜,而这次惨胜日后成为了乾隆的大胜,并被载入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中。不过虽然是惨胜,但是乾隆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保证了领土完整,打击了外来侵略者,在这一点上乾隆是胜利者是只得肯定的。

(0)

相关推荐